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遗传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congenit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TTP)也被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纯合或双杂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使血浆中裂解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多聚体的ADAMTS13严重缺乏,微血管血栓的风险增高,导致各种并发症。随着对cTTP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重组人ADAMTS13和基因治疗在cTTP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本文对cTTP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浆输注 重组人ADAMTS13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骨质疏松和酒精肝病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饮酒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 g/d,女性≥20 g/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2例,女40例,年龄(40.0±14.6)岁。所有患者测量骨密度,检测肝功能、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25(OH)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脏彩超检查。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肝功能检测结果及腹部彩超分为3组,酒精骨质疏松症组35例、酒精肝病组45例、酒精肝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42例。选择同期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体检健康者4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酒精骨质疏松组、酒精肝病组、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的骨钙素分别为(24.73±3.66)μg/L、(27.34±2.94)μg/L、(17.44±3.09)μg/L,25(OH)D3分别为(22.47±2.82)μg/L、(25.63±3.84)μg/L、(16.87±4.33)μg/L,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2.65±3.27)μg/L、(30.21±4.22)μg/L],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骨钙素、25(OH)D3均低于酒精骨质疏松组和酒精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酒精骨质疏松组骨钙素、25(OH)D3低于酒精肝病组,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酒精骨质疏松组、酒精肝病组、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TNF-α分别为(10.33±3.41)pg/ml、(13.23±4.02)pg/ml、(16.94±3.92)pg/ml,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健康对照组[(5.54±2.39)pg/ml],酒精肝病伴骨质疏松组高于酒精骨质疏松组和酒精肝病组,酒精骨质疏松组低于酒精肝病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们考虑酒精肝病、酒精骨质疏松在发病过程中呈相辅相成作用。骨钙素、25(OH)D3、TNF-α可能为其共同的发病机理,其既是发病的始动因素,又是其导致的结果。

  • 标签: 酒精性骨质疏松 酒精性肝病 骨钙素 25-羟基维生素D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肥厚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以杵状指(趾)、皮肤增厚及骨膜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报告1例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c.1771C>T导致的PHO合并肾失钾患者,其父母为近亲结婚,均存在SLCO2A1基因杂合突变,其弟弟有类似临床表现,也检测出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

  • 标签: 骨关节病,原发肥大性 低钾血症 SLCO2A1基因
  • 简介:摘要隐源多灶性溃疡狭窄小肠炎(CMUS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罕见的小肠溃疡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小肠多发浅表溃疡和肠腔硬化狭窄,伴有腹痛、呕吐、腹泻、黑便、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病理特征为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浅表溃疡。影像学结合小肠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较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发生依赖,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肠内营养亦有一定疗效,生物制剂的疗效尚须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胆囊黏液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 MCN)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具有潜在恶变性,目前国外仅有10余例,国内尚无报道。该病缺乏诊治的相关指南。本文报道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一例胆囊MC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了该病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益气养阴活血复方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有效和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宁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8~74(65.00±3.71)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3~75(65.33±2.79)岁。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复方治疗,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59/60),对照组为93.33%(56/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休(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87±1.4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8±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后,治疗组的TT(14.38±1.37)s、PT(12.45±0.91)s、APTT(32.50±3.44)s、D-D(1.82±0.68)mg/L,对照组分别为(13.70±1.23)s、(11.27±1.06)s、(30.25±3.51)s、(2.11±0.77)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4/60),对照组为10.00%(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非瓣膜房颤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机体凝血功能,有助于抑制血栓形成,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瓣膜性 益气养阴活血复方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创伤神经瘤是周围神经损伤或截肢(指)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顽固疼痛及术后高复发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神经瘤致痛与外周及中枢致敏、神经生长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神经瘤纤维结构改变等有关。非手术治疗包括脱敏、阿霉素、超声引导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包括单纯神经瘤切除、神经残端封闭、神经残端疏导、重建神经连续、定向肌肉神经移植、再生周围神经移植治疗等。本文就创伤神经瘤形成、相关致痛理论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瘤 综述 疼痛机制 防治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4例真菌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其中病例1为真菌心内膜炎合并瓣膜赘生物,病例2为人工瓣膜真菌心内膜炎,病例3为真菌心内膜炎致室间隔脓肿,病例4为复发性真菌心内膜炎,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最终治愈3例,死亡1例。此4例真菌心内膜炎的共同特点为临床特征不明显,术前诊断有赖于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术后赘生物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可作为术前血培养阴性病例诊断的有效补充。手术联合规律、长程、有效抗真菌治疗是治愈真菌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 高通量基因测序 组织培养技术 抗真菌剂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儿童急性过伸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间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因持续或反复过伸脊柱后儿童脊髓损伤病例资料,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等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脊髓损伤组和不完全脊髓损伤组,回顾分析两组脊髓损伤病例的年龄、损伤后症状及演变、神经损伤情况、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预后及并发症等数据,总结这一类型疾病的特征。结果共有44例儿童发生儿童过伸脊髓损伤,年龄分布在3~10岁,95%的患儿<8岁且为女童。完全脊髓损伤组与不完全脊髓损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舞蹈训练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特征为持续或者反复过伸脊柱过程中出现腰腿疼痛、下肢无力或感觉异常,随后短时间内症状进行加重至截瘫。相关血液、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脊柱无骨折及脱位,MR检查显示胸腰段脊髓髓内弥漫水肿高信号影。完全脊髓损伤患儿占比达60%,预后差,后期脊髓萎缩,并发症多。结论10岁以下的儿童在反复过伸脊柱后可发生急性过伸脊髓损伤;完全损伤患儿预后差,并发症多,因此预防这一类型的损伤最为重要。

  • 标签: 脊髓损伤 儿童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共济失调、痉挛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变异。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KIF1C基因
  • 简介:摘要家族发作疼痛综合征是以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发作神经疼痛。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家族发作疼痛综合征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易漏诊和误诊。文中将围绕家族发作疼痛综合征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

  • 标签: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遗传 离子通道 综述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适应证。虽然目前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与之相关的NAFLD患者也逐渐增加。同时,随着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核苷类似物等药物的应用,可以预见,在未来,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可能会成为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现就NAFLD与肝移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治疗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以脂肪在肝脏细胞中沉积为特点,而患者无过量饮酒史。NAFLD在全球患病率为10%~40%,在欧美患病率为25%~26%。从2004到2013年,美国移植等待名单上NASH患者增加170%。我国NAFLD的患病率为20%。随着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病率的减少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病率的增加,NAFLD在今后20年中逐渐发展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包括NAFLD相关肝硬化和NAFLD相关肝癌,也将成为肝移植常见的适应证之一。本文就NAFL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特点、发病机制、肝移植指征和肝移植患者预后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非酒精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盆部孤立纤维肿瘤的(SFT)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收治的12例腹盆部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FT患者均行根治手术切除,术后发生盆腔出血和输尿管瘘各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7例恶性SFT,5例良性SFT。术后随访2~53个月,随访率100%。复发5例,其中1例因肿物复发压迫致肠梗阻死亡。结论SFT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穿刺病理检查对术前诊断意义较大,根治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作者: 侯森 刘凡 陈定宝 郭鹏 梁斌 尹慕军 叶颖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实验室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市结直肠癌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肿瘤实验室 100044;北京市结直肠癌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孤立纤维肿瘤(SF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2013年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盆腔SFT的9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3~85(中位数58)岁。总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患者病程时间0.5~36(中位数3)个月。其中8例的症状主要为:排粪困难或粪便变细,腰骶部疼痛,肛门坠胀或排尿困难,另有1例无典型症状。CT和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9例患者均进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肿瘤,8例为限期手术,1例患者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手术用时平均231 min,出血量平均1 661 ml。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患者术前行选择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肿瘤最大径中位数9 cm。手术标本多可见分叶,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1例为灰红色。标本切面可见钙化灶或出血灶。镜下细胞呈梭形,均呈现不同程度异型,血管丰富,可见钙化灶、灶状出血。9例患者CD34和Vimentin均为阳性。7例患者获随访3~29(中位数14)个月,1例术后1年可疑盆壁转移,其余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盆腔SFT需要多学科诊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介入栓塞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阵发性位置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神经源直立低血压(NOH)的患者在确诊后就可以给予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补水治疗、补钠治疗、快速饮水、紧身衣物、阻力运动、饮食调整、温度调整、体育锻炼、睡眠姿势调整以及调整药物等,还要指导患者监测和记录平时的血压和心率等情况。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相对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并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血压,直立性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真菌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真菌 蝶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