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社会生活的分裂与变动特征,促使时代意识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打破了时代意识与自我认同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成为了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重建的问题。现时代的自我理解以及现代主体的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思维,它要求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意识哲学范式的穷竭使自我认同走向相互认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此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

  • 标签: 交往理论 时代意识 自我认同 相互认同
  • 简介:本文剖析了人文教育在当前大学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梳理了文化认同理论,阐释了文化认同视角下人文教育的内涵,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现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认识人文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并从培养人文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我国高校提高人文教育的实现路径。

  • 标签: 文化认同 文化传承 人文教育
  • 简介:大学文化的根本使命在于塑造完整人格。文化育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大学文化传递出的信息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的求真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理解与接受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自我意识分化与自我认知提升的主体。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一种被支配、被管理的从属制度框架内,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与主体地位的持续缺失的矛盾冲突,严重弱化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效力。反思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尊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注重培养其主体意识,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体悟当代社会共存共荣及主动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大学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统一。

  • 标签: 大学生 主体意识 文化价值认同
  • 简介:1882年美国通过华侨华人历史上第一个排华法案后,美国华侨陷入认同危机。康梁保皇派适时在美国华侨社会中宣传其救国思想,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华侨认同的改变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 标签: 美国排华法案 康梁保皇派 美国华侨 认同问题
  • 简介:《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 标签: 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身份认同 自我身份 民族身份
  • 简介:中国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本文主要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从北京中下阶层市民群体在转型期的群体心理、行为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并且主要以Tajfel的社会认同论作为整篇文章的理论框架,将这个群体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认同分为两个情境他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新分化而成的地位低下的中下阶层;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强烈户籍优势和"天子脚下"优越感的北京人。研究发现,当这两种情境同时发生的时候,阶层与地位产生的心理机制占了主导地位,而"北京人"的优势渐渐退居二线。同时,本文还对这个群体目前状况的归因以及采取的个体流动的行动策略进行了简要说明。

  • 标签: 转型期 中下阶层 社会认同 社会比较
  • 简介:笔者对内蒙古西部10所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职业认同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内蒙古地区高校辅导员总体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性高于男性;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10年以上教龄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低教龄组;专职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非专职辅导员。

  • 标签: 高校 辅导员 职业认同 现状分析
  • 简介:以学校区位、学校性质、教师年龄、教师学历、教师职称、教师教龄、教师性别、所属学科为自变量,以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为因变量,对H省7所新建本科院校200名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现状调查,探寻其职业认同的相关特征。统计分析表明: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自变量状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

  • 标签: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 职业认同 统计分析
  • 简介:文章选取12所外语类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在实证中检验和修正高校教师专业认同内部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专业认同的五个次级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满意感、效能感、行为倾向)共同构成教师专业认同,通过各个次级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教师的专业认同

  • 标签: 高校教师 专业认同 内部结构模型
  • 简介:<正>一、从"失语"到"用脚投票":中国农民工阶级分析的可能虽然劳工运动在当今的西方呈现持续低迷的状态,但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却看到了大批产业工人阶级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迅速崛起,提出了"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的倡议。正如麦克·布洛维的洞见,转型中的中国在逐渐变成"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孕育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正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但由于制度上的限制,他们无法拥有城

  • 标签: 用脚投票 阶级理论 范畴化 社会比较 我群 劳动关系
  • 简介:随着在华留学生的数量的逐年增加,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El益得到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文化和国情上的差异,在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跨文化适应的一些障碍。本文主要分析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以及可能出现的影响。

  • 标签: 在华留学生 文化适应性 文化认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源问题的解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结论和共识,但是显然还存在着把政治的意识混同于意识的政治的不足,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模糊了自己的功能和认知边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论应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基本方法,其具体内涵在于从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的相互生成中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源。按照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意识形态政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起源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意识形态政治
  • 简介:一、“话语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迫切需要1.“话语赋能”的含义。“话语赋能”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基于青年内在的力量,通过让渡青年话语权利,设置合理的生活实践活动,并给予适度的引导与限制,最终提高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力和话语认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 话语权利 生活实践活动 话语能力
  • 简介:随着时光的推移,老一代华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华裔新生代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日益成为华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香蕉人”的出现使得这样的忧虑并不多余。本文通过对华文教育内涵的探析,来透视华文教育在海外华裔新生代中的地位与作用。“华社”、“华媒”、“华校”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努力,凸显了海外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华裔新生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华裔新生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紧迫性与时代性。

  • 标签: 海外华文教育 东南亚 华裔新生代 文化认同
  • 简介: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心理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少数民族众多,且多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之于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也伴随着现代化产生。本文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做出分析。

  • 标签: 经济现代化 少数民族群众 国家认同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