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讨"爱XX"的格式义和语境义,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两个方面用两种方法按照整合度高低把"爱XX"格式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 标签: 爱XX 认知语义 概念整合
  • 简介:暋回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相关理论,大多数研究是针对词汇本身的特点或词汇的教学法进行研究,却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也就是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对教学的影响.鉴于此,依据认知负荷理论从人的认知机制出发,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察如何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具体讨论如何运用认知负荷理论来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如何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效应,进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习者能够较为轻松地学习汉语,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互补且相互印证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学什么(教学内容)、怎么学(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选用初级汉语教材中的词汇作为具体教学分析对象,应用认知负荷理论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认知负荷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 简介: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因素的分析,探讨汉语阅读中的生物基础与内在机制.提出信息处理模型和模块阅读法.基于背景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以及文本性质和语言规律的熟悉程度的影响,探讨了性质多样化的文本阅读和加强语言规律的学习,以形成内在积淀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汉语 阅读 认知心理因素 生物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言语行为习惯,运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式、语法规则和能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词汇和句型,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使用者表达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和世界观.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因此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该语言反映的基本成分.“理据”作为事物现象所以得名的道理和依据,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论证关系.Ulmann(1962)认为,词的理据性主要有三类:1.语音理据;2.形态理据;3.语义理据.汪榕培老师将词源理据作为一个补充,张维友老师提出了词汇具有文化理据.基于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遵循着约定俗成的法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的形成,无不记载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政治模式、经济文化信息,文化理据的认知既建立在词的形态结构上,或叫词外理据(郭佳).因为词与语法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的,且英语的句法结构反映出英美人思维的客观性和理性;文化理据的认知还建立在词的语用功能上,词义的变化因文化模式、民族情绪、群体特征等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方式实现.因此,词汇学课堂应成为创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场所.

  • 标签: 文化理据 文化模型 文化价值观 隐喻
  • 简介:曾经在一次联欢会上玩过的一个游戏,让我念念不忘。游戏的内容是一个人念单子上事先准备好的词条,如“菊花儿、雪花儿、灯花儿、玫瑰花儿、小红花、菜花儿、油花儿、泪花儿、葱花儿、校花儿……”等,另外两个游戏参与人站在一张报纸上,判断哪个词所指的意义是本义的“花”,即所谓真正的植物性的花,而哪些不是植物,可能是塑料花或者只是长得像花。游戏的目的是看谁的反映又快又准,一旦回答错误,游戏参与人踩着的报纸就要被折半,

  • 标签: 认知理论 构字法 构词 汉语 参与人 植物性
  • 简介:空乘专业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认知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该类学生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从英美知识文化、英美交际文化两方面时学生做了问卷,围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和途径做了访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平均答题准确率分别为67.3%和37.07%。访谈结果显示该专业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意识薄弱,知识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该调查表明空乘专业学生加强英美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的认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课堂内外需要重视的目标,本文亦对此做了思考和探究。

  • 标签: 空乘专业 英美文化 认知
  • 简介:《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的突出之处就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语言风格。海明威以'硬汉'著称,其写作的语言风格也随之形成了简洁凝练的'冰山'风格。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内涵,同时用反复和多变的语言把硬汉的柔情和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 标签: 老人与海语言 视角老人与海 认知语言学
  • 简介:区别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小学语文中古代哲理诗的教学,我们有以下教学思路: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合作探究,稳步提升;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 标签: 建构主义 认知理论 小学语文 古代哲理诗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者在口语产出中的权衡效应和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因素是造成韩国汉语学习者汉语口语产出的权衡效应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压力的口语交际并不会产生权衡效应。但有时间压力必然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口语交际带来不同程度的权衡效应。此外,时间压力是影响韩国汉语学习者口语产出机制变化的外在因素,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则是口语产出权衡效应的内在因素。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者必然会以依赖不同的加工机制实现口语产出的质与量的平衡。研究表明,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规则加工优势和语块加工优势与其第二语言加工特定的脑区密切相关。这些结论对汉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加工机制 汉语口语 流利性 准确性 权衡效应
  • 简介: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 标签: 多元文化教育 认知 汉字书写过程 笔顺
  • 简介:国际商务合同汉译过程中在语言层面难以回避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如何准确有效地转换主动与被动语态。以荚汉句式的认知对比为文章切入视角,阐述语态转换在历时表达习惯、思维方式、语篇信息提取等不同层面的多维表征,初步提出相应的翻译路径。

  • 标签: 商务合同汉译 语态转换 英汉对比 认知视角
  • 简介: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 标签: “着”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易混淆词是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难点之一。历时长,学习效果差。本文认为易混淆词实际上是一对(组)L2易混淆词的语义句法信息和L1对译词的语义句法信息的相互作用、概念融合的结果。可见,易混淆是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必经过程,而了解学习者易混淆词跨语言认知机制能够提升教学中对学习者母语的关注,客观看待学习者母语的中介和抑制作用。

  • 标签: 概念合成 易混淆词 认知机制
  • 简介:动量词"遍"表示动作的频次,与其他常用动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说明"遍"在语义、原形意象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并通过对"遍"所涉及对象及所称量动词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其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参考动词的时间性分类,考察"遍"与不同类动词的组合关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动量词 意象 语义特征 时间性
  • 简介: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呈多样性,可由卫星语素、并列或连动结构或动词词根编码路径信息[实现]。2)"抓"类动词14种词汇化模式呈现S-语言、E-语言与V-语言特征,总体趋势为S-语言〉E-语言〉V-语言。3)"抓"类动词呈现多样化的词汇化模式与概念化有关。

  • 标签: “抓”类动词 实现事件 卫星框架语言 均衡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概念化
  • 简介: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CCLC07)将于2011年7月8—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大会议题为:1)认知语法、构式语法;2)认知语义学、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3)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哲学;4)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6)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7)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认知科学分支的关系。

  • 标签: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方法 概念整合理论 英汉对比研究 认知语义学
  • 简介:本文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即“把+O+VR+L”句式中处所宾语的省略和移位。包括:(1)距离临摹动因,处所词和动词之间的距离远近反映了动词对处所词的影响强弱;(2)VR的复杂化程度,经济原则和象似原则对处所词的省略有重要的影响;(3)L的语义性质,处所词结果性的强弱会影响到处所词的省略和移位;(4)动词移动性功能,动词移动性功能的强弱会影响到处所词的省略。文章还讨论了一些其他因素对处所词省略的影响。

  • 标签: 省略 移位 制约因素 认知解释
  • 简介: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量词 用法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