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创设于山东登州(今蓬莱市)的文会馆,是清末诞生的中国第一现代大学。关于这所大学的诸多重要史事,学界认定至今颇多歧异。究其成因,或囿于史料,或解读史料有误,不察西学大传播之际中西文化冲撞、交会造成的纪时方法及某些概念、称谓等的表述差异和历史性区别。明了、解读清末民初一些史料时易常犯的错误,清楚认知西学大传播、社会急剧转型期中西文化冲撞融会过程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审慎解读史料,严格历史名词的历史性,或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 标签: 文会馆名称 主管称谓 改名时间 创办原因 第一所现代大学
  • 简介:197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成立,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建院20年来,文学研究的蒙古族文学、文艺理论、儿童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一、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建院20年来,文学研究发扬“老三”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资料的搜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对先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校勘、转写、翻译。这既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工作也开始进入了初步的研究阶段。这一方面的成果值得提到的主要有:1.接续“老三”的工作,内部编辑印刷了由道荣尕整理的《蒙古族文学资料汇集》第7辑、第8辑、第9辑。第7辑为胡尔其演唱

  • 标签: 蒙古《格斯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综述 文学研究 蒙古族文学 英雄史诗
  • 简介: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促成并参与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本书运用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梳理了这一科学社团在震荡的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演化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科学发展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科学社在变迁社会中的社会角色调适、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科学社 科学社团 历史研究所 最新成果
  • 简介: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刻有世俗体象形文字的石碑是清朝官员端方(1861-1911)于1906年从开罗带回中国的。本文对该石碑做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它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文物市场的一批石碑属于同一年代和类型,并且与阿姆斯特丹第3号石碑极其相似,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北京大学 赛克勒博物馆 世俗体象形文字 石碑 考证 馆藏
  • 简介:自打初中起,我就没完没了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成份”。这是新社会的规矩。“成份”这东西究竟是什么,好像很清楚,但好像又很不清楚。不过我知道,“成份”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譬如在农村,成份是雇农、贫农,自然响当当。中农还凑合,

  • 标签: 成份 新社会 初中
  • 简介:来经济所以前张闻天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1935年1月—1938年9月,他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近4年,党中央的很多重要决定都出自他的坚持和主张,也出自他的手笔,在中共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在遵义会议上,他针对博古的总报告做反报告,批判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并亲自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他不仅在军事上支持"新三人团"和毛泽东,而且在政治上改变了消灭富农的政策。

  • 标签: 张闻天 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中共中央总书记 政治活动家 遵义会议
  • 简介: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笔者应邀两度赴哈佛大学出席藏学研讨会,通过和与会美国藏学家的接触、交流和对美国藏学研究机构的考察,增加了对长期关注的美国藏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对美国藏学重镇哈佛大学的藏学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将其诉诸笔端,以飨同好。

  • 标签: 藏学研究 哈佛大学 美国 考察 机构 感性认识
  • 简介:知道毕淑敏,是从读她的散文开始的。认识毕淑敏本人,是在1995年春天。一直都想写写毕淑敏,但因为喜欢她的人和写她的人太多了,多得把我挤出去了。当然,我自己也是一个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所以,我更愿意以欣赏的姿态,站在一边做一个忠实的看客和读者。

  • 标签: 毕淑敏 散文集 认识 婚姻 名字 文学
  • 简介:姚文元,1948年加入共产党。1950年代初期在共青团上海市卢湾区工委宣传部工作。他家藏书甚多,有条件博览群书。因给报刊写评论性文字,主要是杂文和文艺评论而逐渐崭露头角。

  • 标签: 姚文元 上海市卢湾区 1948年 50年代 博览群书 文艺评论
  • 简介:我和丁玲相识在北大荒.从此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些在北大荒的日子.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而我,是丁玲在北大荒艰苦奋斗、生活的一个见证人。

  • 标签: 丁玲 北大荒 师生情谊 艰苦奋斗 见证人
  • 简介:<正>1989年底,蒙古成立了文化部和科学院直属的文艺科研,科研下设四个科研室、文化方法室,集中了一批年轻专家。这个科研的工作任务旨在联合国内文艺研究家的力量并在国际上扩大蒙古学家的合作。科研重视研究、统计和保护蒙古的文化遗产。着手恢复和发展民族博物馆、电影、造型艺术、民间音乐、舞蹈和其它形式的表演。计划同国外的文

  • 标签: 科研所 蒙古学 文化方法 文化遗产 造型艺术 民间音乐
  • 简介:土司制度萌芽宋元,备于明清。土司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等。这些土司大都自其先代归顺或从征有功,封以土职,世守其地。这些土司且为姻亲,结成牢固的奴隶主统治集团,世世代代欺压在人民头上。清末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名亡实存;民国时期,又新给了他们一些官衔,从而使这些奴隶主又合法化了。西康土司在《明史》和《清史稿》中为四川土司。我熟悉的仅其中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是我亲见亲闻。我把它写出来,或许可作治边史者一点参考。

  • 标签: 熟悉西康 西康土司
  • 简介:1986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恩茂同志,对新疆社会科学院谷苞院长说:"希望你们组织力量,编写一本林则徐在新疆的书,既传播历史知识,又能进

  • 标签: 蔡元培 林则徐 马寅初 詹天佑 后裔 燕京大学
  • 简介:《太平御览》成书于北宋初年,早于南北朝诸家正史在北宋的首次刊刻年代,书中所大量引用的《宋书》内容,保存了《宋书》早期写本的原始状态,因而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大多从辑佚的角度利用《太平御览》,而对其中保存的前代诸家正史的版本与史料价值估计不足。笔者将《太平御览》引的近千条《宋书》文字与今本《宋书》逐一比勘,校出多条今本《校勘记》因失检《御览》而未能校出的讹误,检出多条涉及名物、史实等具有校勘价值的异文,并辑出多条若干溢出今本《宋书》内容的佚文。

  • 标签: 《宋书》 《太平御览》 校勘 佚文
  • 简介:杂志是1949年9月创刊的.它的前身是半月刊,简称杂志(1947年春出版).是一本综合性刊物,总社在上海,编辑出版在北平(北京).它的宗旨是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团结和教育各民主党派及全国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创办的,一些共产党员也参与编辑出版工作,这就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终于在1949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

  • 标签: 了解新 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