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近年新解密的俄罗斯档案及国内孙中山研究中发掘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孙中山与苏俄关系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探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的沧桑巨变,进而由外交接触到联俄政策的酝酿,由确立联俄政策再到“以俄为师”。他晚期政治理想中有着浓厚的“恋苏”情结。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间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平衡。同时,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关系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明的策略性、现实性和独立自主性。

  • 标签: 孙中山 苏俄 关系
  • 简介:司马光《过洛阳故城》云:“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在中华民族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那么,如何定位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呢?为此,洛阳市历史、文物、考古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由徐金星先生主编的《洛阳市文物志》、《河洛史话》,由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和《河洛文化论丛》第一、二卷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根在河洛”,以及“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等重要学术论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为“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城”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准备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学术研究 中国 洛阳市 河南 历史价值
  • 简介:由于暖气管道爆裂,造成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献被热水浸泡或熏蒸。为了赶在天气转暖之前抢救完这批文献,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水湿文献的抢救方法,特别借用了文物界所常用的低温干燥法,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水湿文献的抢救重任,为以后的系统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图书馆界抢救文献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抢救大批量的水湿文献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方案,从长计议,综合运用各种抢救方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抢救受损文献。

  • 标签: 文献 抢救 保护
  • 简介:<正>中古一代,为我国民族交流空前频仍的时期,适值此间的龙门石窟,其碑刻题识亦每有涉及当时民族史事者。比年以来,笔者对于这一方面的洞窟资料搜罗既富,感受亦深,故仍盼将此类文物资料条缕排比,公诸学界,以期用兹,有助于学林方家深明研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上层,有太和晚年交脚弥勒像一龛,龛下造像题识文云:都绾(?)口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躯,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仕达日迁,眷属道场,声求响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愿,太和年造。

  • 标签: 北魏 民族史 魏书 阿史那 民族交流 碑刻
  • 简介:<正>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为了获得食物,人类先后发明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了获得

  • 标签: 民族学资料 纺纱工 羊毛 形制 纳西族 工具
  • 简介:有关云南清代的民族形象,当首推《皇清职贡图》、《广舆胜览》,但是只能是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其实,清代民族风俗画集大成者,应该是李诂绘制的《滇南夷情汇集图册》。李诂,字仰亭,昆明人,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职业画家,擅花鸟、人物,尤以工笔青绿山水画见长。...

  • 标签: 彝族 云南民族 男子 哈尼族 支系 傣族
  • 简介:<正>黄为周初嬴姓封国,在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县一带。春秋时期,领地甚小,南有今之大别山脉,东与蒋国(今河南淮滨县境)为界,西邻息国(今息县境内)、弦国(今息县西南),北与蔡国(今新蔡县)毗邻。国都在今潢川县西北隆古集,城址尚在(图一)。

  • 标签: 春秋时期 中原文化 楚文化 中原地区 铜器 淮河上游
  • 简介:<正>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地,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 标签: 中原地区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国 文化关系 土墩墓
  • 简介:本文中的“古朝鲜”,主要是指西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朝鲜半岛设置乐浪、真番、临屯以及玄菟等四郡之前,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的箕氏、卫氏二个政权实体,同时,对檀君神话的有关问题也有所涉及。关于古朝鲜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以来颇为中外学界,尤其是东北亚学界所关注,然而迄今尚存在较多分歧。由于古朝鲜在朝鲜半岛历史、中国东北史,以及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古代关系史中处于重要地位,

  • 标签: 中原王朝 古朝鲜 朝鲜半岛 中国大陆 檀君神话 公元前
  • 简介:人地关系机理研究对于当代人类应对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文化遗存和与人类有过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自然遗存,这决定了考古学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 标签: 考古学 人地关系 地球表层学 生产方式 环境科学
  • 简介:石棺葬是我国西南、西北、东北乃至东南沿海台湾一带古代民族常见的一种埋葬习俗。它是利用石板或石块作成葬具棺,以埋葬死者的一种形式。云南是石棺墓的主要分布区。滇西是云南石棺墓最集中的地区,迄今为止,该地区已发现的石棺墓已达400多座。

  • 标签: 石棺墓 葬具 古代民族 习俗 西南 石块
  • 简介: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这个建都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东罗马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到了17世纪,

  • 标签: 宗教关系 拜占庭 东罗马帝国 货币 巴尔干半岛 君士坦丁堡
  • 简介: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 标签: 陶唐氏 唐尧 氏子 帝王世纪 三阿 方国政
  • 简介:“酋邦”这个术语是用来研究非国家社会的社会复杂化。尽管进化类型学受到尖锐的批判,但酋邦概念和相关阐述为理解集中决策等级制和社会不平等发展的演化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对酋邦的理解因大量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研究方式已经不再是将社会分类为酋邦与否,而是转而考量可见变化的原因。

  • 标签: 考古学研究 酋邦 民族学 国家社会 不平等发展 集中决策
  • 简介: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一些西方的民族学家(有的西方国家叫文化人类学家),率先将这一技术运用到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当中,用声像手段记录了大量的民族学资料,为民族学的发展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这一技术在民族学上的广泛应用,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影视民族学(或叫影视人类学)。在较早时期,我们就接触了不少有关民族学调查的影视资料片,很多的内容至今还沥沥在目。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民族学家 学科 技术运用 手段 时期
  • 简介:江上波夫,日本考古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其所著《骑马民族国家》一书于一九六七年初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骑马民族”这一概念,并以斯基泰、匈奴、突厥,鲜卑与乌桓为例,阐述了欧亚内大陆骑马民族的特征。第二部分论证了在日本的征服王朝,他认为:“从应神天皇朝以后直至大化以前,我国(指日本)在以天皇制度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一切方面,都显现出了无数与大陆骑马民族、特别是征服王朝国家性质相同的现象”,因此,“如果没有从大陆经由朝鲜半岛征服日本——即所谓天神族的骑马民族的到来和建国的话,至少,上述现象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我们选刊该书译稿第二部分第二章的最后一节,供研究北方民族史与日本史参考。

  • 标签: 骑马民族 日本 突厥人 陵墓 大陆 埋葬
  • 简介:内蒙古博物馆筹办的“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是应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经济新闻社的邀请,经国务院和内蒙古人民政府批准而举办的展览。展览从1983年10月27日至1984年5月8日先后在日本国的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北九州等城市展出。

  • 标签: 骑马民族 内蒙古 文物展 北方 中国 日本经济
  • 简介: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铭文等。可见,唐代部分比丘尼与家人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她们一方面皈依佛教,另一方面又遵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 标签: 唐代 比丘尼 家人 墓志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