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山西博物院自创立以来,经收购、征集、捐赠等多种渠道,累积收藏了大批古籍图书,其中不乏古籍善本特藏。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博物院图书馆历史沿革及部分古籍特藏,并以在古籍、图书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具体工作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思考。

  • 标签: 山西博物院图书馆 古籍整理编目 古籍保护研究
  • 简介:为实现建筑木构件裂缝及孔洞检测,采用自主研发整套超声CT检测系统,包括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微弱信号放大系统、探头直径转换系统、多探头固定系统和超声CT分析软件。检测中采用干耦合技术,不使用任何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木质文物污染。通过实验室标准试块检测得到了与试块实况吻合检测结果,并对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木构件进行了实地检测,取得了良好检测效果。

  • 标签: 超声CT 木构件 缺陷
  • 简介:马镳是最重要一种御马器,它往往与马衔配套使用,在人类对马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意义重大,《说文解字》中记载“镳,马衔也”①。王筠《说文释例》:“案,上文衔,马勒口中也,革部勒,马头络衔也,然则勒以革为之,所以系镳。

  • 标签: 中国北方地区 先秦时期 马镳
  • 简介: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水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水木质文物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饱水木材 木质文物 保护 国外研究
  • 简介: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政令美术运动,发始于1949年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年画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革命工具,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再次选择了最具有群众基础年画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宣传新中国、建立新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样式。由于政策鼓励,大批艺术家、文艺团体投入新年画创作中,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语言经典作品。以政治宣教为主要功能新年画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影响了新中国美术界其他画种发展。但是,随着政治宣教功能被无限放大,艺术家创作被过分限制和程式,新年画运动失去了继续发展动力和空间而逐渐走向衰落。本文以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新年画文物为据,探讨新年画运动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 标签: 新年画 新年画运动 馆藏文物
  • 简介:为分析判断齐家文化玉器材质,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对宁夏博物馆藏5件齐家文化玉器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件玉器所含元素及相对含量与和田玉相似。再借助齐家文化历史史料有关信息,可推断为和田玉成分;利用拉曼光谱技术测得5件样品拉曼光谱图,通过与和田玉样品拉曼光谱图比对,最强及次强特征峰位整体与之相似。可以明显看到透闪石矿物特征峰,两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研究结果为探索齐家文化玉器玉质和玉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准确数据支撑。

  • 标签: 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 齐家文化 无损分析
  • 简介:研究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在古籍纸张分析检测中可行性,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构建100个纸样pH值、纤维聚合度、高锰酸钾值、碱储量4项指标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对纸样pH值、纤维聚合度、高锰酸钾值预测值跟实测值相关性较好,能够满足检测需求,对碱储量预测值有一定误差,但能够满足参考性要求。实验结果证明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珍贵文献纸张进行无损检测是可行

  • 标签: 古籍纸张 近红外 预测模型 无损检测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不同时期青瓷、白瓷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
  • 简介:局限于考古发掘资料稀缺,以往学术界对于汉代列侯墓园礼制性建筑形制认识不够清楚,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发现了完备礼制性建筑群体,为我们重新认识汉代列侯祭祀体系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海昏侯刘贺墓园发现礼制性建筑特点分析,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其墓园内主体礼制性建筑为寝园建筑.柑葬墓前祠堂应为寝殿。

  • 标签: 海昏侯墓园 礼制性建筑 祠堂 寝园
  • 简介: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实地调查与样本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一部分精品瓷。

  • 标签: 秘色瓷 越窑 上林湖 工艺技术 化学成分
  • 简介:契约文书是应用性文体之一,使用固定套语句式是其语言表达上比较突出一个特点。五世纪以来,以契约文书为代表民间文书有丰富套语句式,合理利用它们,不仅能有效考释生僻词义,揭示历史语音现象,同时也能有效地释读疑难俗字,进行文字校勘。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利用套语句式进行语言文字研究及文献整理价值,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契约文书 套语句式 比较 语言文字研究
  • 简介:为探索“黄岩窑”青瓷工艺技术及艺术装饰特征,并探讨该窑场与同时期浙东地区“越窑”青瓷关系,本研究从田野考古调查入手,通过对黄岩沙埠窑窑址及窑场周围地面考古调查和典型青瓷标本实物取样,结合科技考古手段,着重对其产品特征、制瓷工艺技术及烧造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剖了黄岩出土青瓷胎釉内部结构;通过热释光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典型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并运用EDXRF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标本和上林湖越窑标本胎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浙江黄岩沙埠窑址是晚唐至南宋时期浙江重要窑址遗存,具有较高陶瓷烧造技艺。

  • 标签: 黄岩 青瓷 显微结构 热释光 EDXRF
  • 简介: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存在,将画意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而是诗人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意境。这其中唯一"有我"就是马远"匠心"—用他掌握"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图像语汇"表达。

  • 标签: 命题诗画 马远 松下论道图
  • 简介:磁村窑是中国古代山东地区重要窑址之一,窑具与装烧工艺研究对于了解窑址不同时期产品及生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磁村窑窑具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了窑址各类装烧方法及其发展演变特点,认为,磁村窑由最初窑具支烧向匣钵套烧、支圈覆烧演变,最终大量生产涩圈叠烧器物,其生产区域由北向南转变;该窑址具有民窑生产特点,与山东乃至河北、河南诸窑址关系密切。

  • 标签: 磁村窑 窑具 装烧工艺
  • 简介:通过对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并对颅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量,显示其具备亚洲蒙古人种特征,且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比较接近,与古代上马组、乔村合并组、曲村组最为接近,其次与将军沟组、西村周组、潘庙组接近,与朱开沟组、毛庆沟组也存在一定形态特征相似性,表明杨河固组东周时期古代居民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了古华北类型居民人群影响。

  • 标签: 杨河固遗址 东周时期 墓葬出土人骨 体质特征
  • 简介: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贸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制作工艺考究,口沿处纹样制作运用了传统细金工艺中花丝工艺。花丝种类有赶珠丝、金珠、螺丝、码丝、巩丝、正花丝、反花丝、麦穗丝和立扁素丝。古代工匠将掐、攒、填、焊花丝技法运用到位,制作出各类花丝精美、细腻并组合成不同纹样。

  • 标签: 马蹄金 麟趾金 细金工艺 花丝工艺
  • 简介:经田野考古调查,恩施自治州周家河村境内现有窑业遗存十余处。从采集标本来看,该地烧造瓷器种类多为碗、盘、酒具等生活用器,按釉色可分为青花、青釉、酱釉、黄釉、青白釉瓷器,装烧工艺为明火涩圈叠烧法。本文对周家河村境内窑址采集标本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考古调查、文献资料,着重考察了周家河窑址青花瓷器始烧年代和技术来源等问题,得出结论:周家河地区青花瓷器烧造不迟于明代晚期,其技术来源主要是景德镇窑与吉安临江窑等。

  • 标签: 周家河窑址 青花瓷器 明代晚期 景德镇窑 临江窑
  • 简介:对6例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进行线粒体DNA研究,共得到6个单倍型归属于4个单倍型类群:B、D、N9a和Z.结合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测殷墟商代晚期居民人群构成多元。单倍型共享序列人群分布暗示殷墟中小墓居民可能作为华夏族基底,其基因历经三千年却并未消失,而是在人群交流融合中沉淀下来并且扩散开去。通过本次研究对大司空遗址古代居民遗传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但尚待扩大样本量,选用更多种遗传标记来进行更深入研究

  • 标签: 大司空遗址 线粒体DNA 单倍型类群
  • 简介:为了探索六安双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发展有一定补充作用。

  • 标签: 西汉黑陶 呈色机理 炭黑 生漆
  • 简介:张大千“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传奇,迥异于20世纪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评价差异。本文拟从张大千对于自我“画家”身份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主张提出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千“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启示。

  • 标签: 画家 画家之画 技艺经验 史观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