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后异常病变的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选择同时期自然分娩的80例产妇为观察组,均行超声检查。结果自然分娩产妇中由于分娩方式导致的病变率为3.75%(3/80)。而剖宫产产妇由于分娩方式导致的病变率为17.5%(14/80)。两种分娩方式的病变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7.9638,P<0.05)。结论自然分娩的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小,产妇的恢复比较快,同时也更加安全,因此需要对剖宫产的指征进行严格的把握,避免盲目剖宫产。

  • 标签: 剖宫产 自然分娩 超声检查 异常病变
  • 简介:摘要不孕不育是困扰众多家庭的一个现实问题,而这个问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有许多原因造成不孕不育,其中由于排卵功能异常致不孕不育的情况最为多发。本文就以排卵功能异常致不孕不育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结合现在最新的治疗技术,给出相对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医师在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病理诊断的作用。方法即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妇产科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临床医师进行标本采集、基本资料的登记、治疗信息的反馈。结果妇产科医师在子宫异常出血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在妇产科患者子宫出血诊断的过程中临床医师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其对于诊断和治疗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子宫异常出血 病理诊断 妇产科医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402-01
  • 简介:摘要随着新医改对管理体制、运行体制、保障体制、监督体制的深入推进,医院正朝着终末质量管理向环节质量管理转变,医院信息化也从传统的内部管理为主的HIS系统,向以患者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系统转变。我院近年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基于临床信息系统服务平台的医疗行为管理系统建设,在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的基础上,嵌套合理用药监测、病历质控及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等各类功能模块,实现对医生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规范,从而降低医疗缺陷,提高医疗质量。

  • 标签: 医疗行为 病历 医嘱 医疗质量 信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行为干预治疗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行为干预组及一般行为干预组.强化行为干预组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中健康促进诊疗管理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行为调查表两周干预一次.一般行为干预治疗组就诊时常规健康教育.保肝降脂等治疗2组均相同,疗程6个月,观察指标体质数、腰围臀围比、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BMI、腹围/臀围、B超分级程度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一般行为干预组B超分级程度改善无显著差异,强化行为干预组明显优于一般行为干预组强化行为干预组.6月后ALT复常率明显优于一般行为干预组(P<0.01).两组患者ALP、GGT亦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血清白球比、胆红素治疗前已在正常范围,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较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般行为干预组TC、HDL变化无显著差异,强化行为干预组尚有明显提高HDL水平的(P<0.01).治疗前后GLU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并跟踪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患者自我的健康意识,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相关行为,并有助于脂肪性肝炎患者体质数、影像及相关的肝酶、血脂异常的控制.关键词脂肪性肝炎;行为干预;疗效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1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2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86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月经不调患者,均排除器质性病因,在出血期给予性激素药物纠正止血后,后期进行调周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达英35、补佳乐与黄体酮口服达英-35治疗三个周期,观察组给予达英35治疗同时加用乌鸡白凤丸。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76.7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鸡白凤丸辅助治疗青春期月经不调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 标签: 青春期 月经不调 乌鸡白凤丸 戊酸雌二醇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行相关紧急救治及心电图持续监测,探讨分析脑出血病例与心电图异常改变及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66例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察脑出血部位、出血量、病例死亡率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脑出血部位不同,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率随之不同,本组中脑干出血病例心电图全部发生异常改变,然后出血部位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依次为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叶及蛛网膜下腔;②心电图异常改变和出血量关系,本组资料证明,脑出血量越大,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越高;③脑出血预后和心电图异常改变关系。外伤所致颅脑出血死亡患者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率比存活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率高。结论对于外伤性颅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时,提示其预后不良,应予以对症积极救治,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外伤性颅脑出血 心电图异常改变 预后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由体位分娩对于胎头位置异常的孕产妇产程的作用效果。方法对象为100例初次生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的截石位及屏力进行第二产程分娩。观察组50例于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第二产程根据情况确定位置后采用截石位及屏力分娩。结果观察组产妇产程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先露下降快、剖宫产率低、产后出血少。结论自由体位分娩有利于初产妇生产,能够起到多个有益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娩 自由体位 产程 胎头位置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8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就诊后立即接受凝血功能检验,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项目包括PT、Fib、D-DT等。结果对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预后不良组PT、D-DT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该组Fib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将显著降低其预后效果,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并给予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提供积极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04-02
  • 作者: 姜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姜娜建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BS2007069)作者简介:甄世祺(1974—),男,内蒙古乌拉特人,副主任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建邺区2005-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收集建邺区2005年-2012年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个案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建邺区2005-2012年共报告AEFI例,其中一般反应272例(47.80%),异常反应267例(46.92%),偶合症18例(3.16%),不明原因7例(1.23%),心因性反应4例(0.70%),实施差错事故1例(0.18%).男性报告数多于女性,9月份报告例数最多,疫苗以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为主;多发生在接种后1d内,占72.89%;临床损害以发热、局部红肿为多见,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最多,占47.41%.结论通过监测数据表明,建邺区的AEFI监测系统总体运转情况良好,疫苗安全性高.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继续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分析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46-02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大学生营养知识教育的开展及大学生营养KAP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曲阜师范大学1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大学生中,仅有21.39%的的对营养知识比较了解,其中女生对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好于男生;65.59%的营养态度不够端正,22%在身体出现问题时才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饮食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只有半数大学生能做到荤素搭配,仅有36.9%坚持每天吃早餐。【结论】被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不足,营养态度较差,并且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饮食行为

  • 标签: 营养 知识-态度-行为 大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亲缘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特点。方法采取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预处理期、脐血干细胞输注、GVHD护理等措施。结果经过全面细心的护理,患者造血功能重建。结论优质、耐心和细致的全身心护理是非亲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保证。

  • 标签: 脐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
  • 简介:目的从血液质量管理角度分析冷链状态下罕见p血型引起血液外观异常现象。方法本血液中心在全血冷链运输过程中发现外观异常血液样本1例,经血型鉴定为罕见p血型。将该血液样本分别置于室温(25℃)、10℃和4℃条件下,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测,比较不同温度下红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未经吸收-放散处理的血液样本在4℃贮存温度时,RBC计数、HCT明显低于25℃和10℃,而MCV、MCH、MCHC显著高于25℃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样本4℃下红细胞计数略有降低,与贮存温度为25℃和10℃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血型人体内抗-P1抗体也是导致血液在低温状态下血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降低的因素。在寻找导致血液质量异常原因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献血者自身因素。

  • 标签: P血型 血细胞计数 血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