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开颅剪开硬脑膜过程中动脉瘤发生再次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的6例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为剪开硬脑膜时发生术中破裂。分析临床特征、术中动脉瘤破裂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原因是当完全剪开硬脑膜后颅内压迅速降低至大气压力,使得动脉瘤的穿壁压力突然增高,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6例病例由强力吸引器控制出血,并迅速阻断颈内动脉近端,然后夹闭动脉瘤。随访6例,时间12~31个月,术后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痴呆、遗留偏瘫、生活不能自理1例,神志恢复清楚伴运动性失语1例,健康存活1例。结论开颅剪开硬脑膜过程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是罕见且非常危险的术中情况,充分准备及正确应对可有效处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夹闭术 硬脑膜
  • 简介: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躯体、运动、感觉障碍,亦可导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并发症。早期,有关SCI后功能变化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SCI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功能障碍(neurogenicboweldysfunction,NBD),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调查炎症性病患者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QualitySleepIndex,PSQI)、疾病活动指数等工具收集炎症性病专科门诊就诊及肛肠科、消化科住院的120例患者资料。结果: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55.8%(溃疡性结肠炎:47.6%,克罗恩病:64.9%)、PSQI平均(8.07±2.91)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其中主观睡眠质量(1.54±0.66)分、入睡时间(1.62±0.74)分、睡眠时间(1.16±0.71)分、睡眠效率(0.89±0.63)分、睡眠障碍(1.10±0.42)分、催眠药物(0.17±0.37)分、日间功能紊乱(1.59±0.76)分。经Stepwise多元回归法明确疾病活动期、无业(学习)、女性、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是影响炎症性病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炎症性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低,与疾病活动性、工作/学习状态、性别及目前用药方案有关,临床应重视其中的关联性,将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纳入疾病管理方案中。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 标签: 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感染性并发症及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例),研究组患者于发病后3d内给予鼻饲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于发病10d后给予鼻饲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1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感染率,随访60dBarthel指数.结果入院21d,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随访60d,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研究组总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给予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近期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肠内营养
  • 简介: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三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
  • 简介:颅脑创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导致外伤性矢状窦破裂的发生率相应增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救治外伤性矢状窦破裂,选择手术时机挽救患者生命,笔者对近年救治的6例闭合性矢状窦破裂患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矢状窦破裂 双侧瞳孔散大 闭合性 患者 救治 去骨瓣
  • 简介:目的:调查造口患者术后自我感受负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医学应对问卷、造口生活质量量表,对151例造口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造口患者术后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9.62±8.81)分,处于中等水平,50.3%的患者为高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避型应对、文化程度、粪便泄漏散发臭味频率、面对型应对方式为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结论:造口患者术后自我感受负担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地面对困难与挑战,主动学习造口护理技能,更多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护理人员应更加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 标签: 肠造口 自我感受负担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重型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经鼻胃管实施24h均匀、持续泵注内营养制剂(瑞素),早期以低剂量(300—400ml)过渡适应,然后根据个体差异逐渐增加剂量至足量(1500~2000ml).共治疗20d-73d(平均32d)。定期检测患者体质量以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并观察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内营养组患者体质量变化与静脉营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程度明显小于静脉营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肝肾功能及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内营养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且较少发生并发症,合理的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能力。

  • 标签: 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肠营养 胃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前瞻性比较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分为手术夹闭组(44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术后对65例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8例、栓塞组27例(失随访9例)。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夹闭组6例,血管内栓塞组2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夹闭组4例,血管内栓塞组0例;下视丘反应:手术夹闭组11例、血管内栓塞组4例。转归良好:手术夹闭组26/38例,血管内栓塞组25/27例(P=0.03);转归不良:手术夹闭组11/38例,血管内栓塞组2/27例(P=0.03)。随访:手术夹闭组1例死亡,血管内栓塞组1例再生长、1例再通。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内营养组(对照组,26例)和早期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组(研究组,27例),对照组于伤后24~48h采用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合生元制剂(金双歧,2g,3次/d)14d.2组患者在内营养营养支持0d、4d、8d和15d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同时观察2组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营养支持的第8天,CD3+、CD4+、CD4+/CD8+的表达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支持第15天,研究组CD3+、CD4+的表达仍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9/27)vs46.15%(12/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内营养相比,添加合生元制剂的早期内营养有利于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肠道营养 免疫 细胞 合生元制剂 感染性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微信平台在小儿造口出院行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行造口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常规性护理,n=20),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行造口术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延续性护理,n=20),对照组予以在院指导更换造瘘袋,出院电话回访进行护理;观察组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延续护理小组进行护理。以出院3个月后,2组小儿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造口知识知晓度、患儿家属焦虑水平、患儿家属睡眠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测评。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造口护理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家属状态焦虑水平得分、睡眠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平台因其及时性、可视性、方便性等优点,对出院患儿施行延续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属的焦虑程度,改善睡眠,提升照护能力,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微信 延续护理 焦虑 小儿肠造瘘术后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