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用免疫荧光检测cathepsins家族的几个重要亚型在人慢性光损伤皮肤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日光模拟紫外线照射以1倍最小红斑量(MED)照射10名受试者上臀部皮肤,5天/周,共6周,人工诱导皮肤慢性光损伤。免疫荧光法检测cathepsinB、D、K、G在人慢性光损伤皮肤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慢性光损伤人皮肤组织中,cathepsinB和cathepsinD表达下调,表达改变主要发生于皮肤表皮层;cathepsinK表达下调,表达改变主要发生于皮肤真皮层;cathepsinG表达上调,表达改变主要发生于皮肤真皮层。结论:cathepsins家族在人皮肤慢性光损伤皮肤表达发生改变,其可能参与皮肤表皮及真皮的慢性光损伤发生机制。

  • 标签: 皮肤 组织蛋白酶 慢性光损伤 光老化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杂交检测方法。方法:选取靶基因16SrRNA基因和gD糖蛋白基因,设计2对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建立双重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以上4种病原体,并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建立的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敏感性分别为1CFU、3IFU、6.7pg/μL、1CFU、1CFU;各特异性探针只与相应病原体扩增产物杂交,未见交叉反应;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比较,一致率达96.8%,并显示能检出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双重感染。结论: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并能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在性病的快速诊断和病因学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反向斑点杂交 泌尿生殖道 病原体
  • 简介:目的:探析白色念珠菌检测对龟头炎的诊疗过程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龟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镜检均为阳性,行菌株培养和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分析菌株检出率、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18例患者真菌镜检均为阳性,念珠菌阳性率为94.92%;白色念珠菌106株(94.64%)。培养菌株对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率100.00%;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分别为56.86%、60.78%;1株近平滑念珠菌对咪康唑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均敏感;光滑念珠菌对所有药物均敏感;克柔念珠菌对咪康唑耐药,其余药物均敏感。结论:白色念珠菌仍为真菌性龟头炎主要病原菌,其确诊依赖于真菌镜检和菌种培养鉴定,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彻底根治龟头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标签: 龟头炎 白色念珠菌 诊断 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慢性荨麻疹(CU)病例8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64例进行比较。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IgE抗体、抗FcεRⅠ抗体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8^+CD28^-、CD4^+CD25^+T细胞比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3名CU中,23例抗IgE抗体为阳性,占27.7%(27/83);31例抗FcεRⅠ抗体为阳性,占37.3%(31/83)。CU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8^+CD28^-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CD4^+CD25^+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U患者机体外周血CD8^+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CD8^+CD28^-T细胞比例降低也可能是CU致病机制之一。

  • 标签: CD8^+CD28^-T细胞 CD4^+CD25^+T细胞 抗IGE抗体 抗FcεRⅠ抗体 慢性荨麻疹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和19S-IgM-TPELISA检测4种不同方法对可疑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诊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上述4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对罹患梅毒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2周,分析4种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四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T法和19S-IgM-TP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3.75%(51/80)和75%(60/80);TPPA法(76/80)和TP-ELISA(78/80)检出阳性率为95%和97.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9S-IgM-TPELIS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TRUS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9S-IgM-TPELISA检测阴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法(P<0.05),而TRUST检测阴性率则明显高于TP-ELISA法和TPPA法(P<0.05).结论:4种检测方法筛查梅毒各具优势而且具有潜在的联合应用前景,其中19S-IgM-TPELISA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治疗的早诊和疗效观察.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TRUST TP-ELISA 19S-IgM-TP ELISA
  • 简介:目的:检测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性及常见耐药基因。方法:收集McCoy细胞培养阳性的111株沙眼衣原体临床菌株,PCR法扩增阿奇霉素耐药相关23SrRNA基因、核糖体蛋白L4基因以及L22基因,进行电泳并测序;随机选取46株临床菌株进行阿奇霉素药敏试验。结果:111株沙眼衣原体均未见常见耐药基因突变。46株沙眼衣原体对阿奇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8~0.32μg/mL,其中MIC_(50)、MIC_(90)分别为0.08μg/mL、0.16μg/mL。结论: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且无常见耐药基因突变。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阿奇霉素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主要过敏原类型和分布特征,为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AnalyticGmbH生产的Allergy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40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8种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含量,采用RocheE601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总IgE含量。结果温州地区40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总IgE阳性率为57.46%,sIgE阳性率为78.86%;吸入性过敏原以户尘螨为主,阳性率45.02%,食入性过敏原以牛奶为主,阳性率26.12%;吸入性组过敏原阳性率64.18%高于食入性组53.23%,2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3,P=0.010);不同性别间过敏原检出率为男165例(83.33%),明显高于女152例(74.51%),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2,P=0.030);402例患者以多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为主,其中21.39%的患者仅对单一过敏原有阳性反应,17.91%的患者对2种过敏原有阳性反应,而3种及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的占39.56%。结论温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吸入性过敏原以户尘螨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牛奶为主,大多数患者易被多种过敏原致敏。通过对其过敏原进行筛查可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过敏原 特异性IGE抗体 过敏性疾病 变态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antibody,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在狼疮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ACA、AnuA、抗-dsDNA抗体阳性率在狼疮肾炎组明显高于无肾脏表现组,而且2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sm抗体在2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G水平在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补体c3、c4水平在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比较也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肾炎患者ACA、AnuA、抗-dsDNA、IgG、C3、C46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坼=9.099,P〉O.05)。结论ACA、AnuA、抗-dsDNA、IgG、C3、C4均可以反映sLE患者有肾脏损伤,但是由于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此6项指标间无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狼疮肾炎的确诊率,为早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补体 狼疮性肾炎
  • 简介:目的评价解脲脲原体(Uu)培养方法的特异性,了解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方法用A7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分离鉴定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2230例临床标本.结果2230例临床标本,固体培养阳性448例,液体培养阳性593例.两者比较(χ2=128.8,P<0.001)差异有显著性.药敏试验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联合应用可提高解脲脲原体检验的特异性,并能了解其药物敏感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联合应用 泌尿生殖道 临床标本 阳性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BDG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深部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真菌培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生殖器疱疹(GH)患者HSV—Ⅰ、Ⅱ型IgG、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对GH诊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生殖器部位有皮损者检测HSV的抗原及IgG、IgM抗体。结果男性患者有生殖器皮损者215例,HSV抗原阳性率45.58%(98/215),抗体阳性率98.14%(211/215)。女性患者有生殖器皮损者193例,HSV抗原阳性率为38.86%(75/193),抗体阳性率99.48%(192/193)。生殖器有皮损者HSV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原阳性率。男女IgMⅠ型阳性率42.37%(100/236),提示HSV—Ⅰ所致GH明显增加。结论对生殖器皮损时间短的进行HSV抗原检测,及对生殖器皮损时间长或反复者进行抗体检测是判断HSV感染的检测方法。IgM抗体检测对有生殖器皮损但抗原检测阴性,及对无皮损排毒期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s)活性,探讨PDEs活性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DEs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为(10.40±3.54)%,健康对照者为(8.60±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分析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新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965例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965例中阳性率达70.57%;湿疹皮炎、荨麻疹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5.81%和70.42%;鸡蛋和牛奶阳性率最高(58.88%和45.81%),且患者数均3级>2级>1级。男性多于女性(P<0.01);汉族多于少数民族(P<0.05);0~6岁儿童的阳性率最高(95.19%),66岁以上老年患者最低(48.48%),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春季>夏季>冬季>秋季(P<0.01);与食物特异性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无相关性。结论食物不耐受的发病与患病种类、性别、民族、年龄和季节分布有关。

  • 标签: 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不耐受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活体检测患者眼睑黑眼圈颜色最深处的真皮内微血管数量的变化。方法60例黑眼圈女性受试者和10名正常对照女性受试者入选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A(21~30岁)和B(31~40岁)两组;每组又根据眼圈皮肤颜色分为青紫色组和棕黑色组两亚组,每亚组含4个小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查。结果棕黑色和青紫色黑眼圈受试者在体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眼睑微血管数量增加,与黑眼圈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可能是黑眼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黑眼圈 微血管 共聚焦激光 在体
  • 简介:目的比较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定在生殖器疱疹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评价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细胞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照,分别用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法对121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以培养法作标准,并通过结果的差异性分析,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89%;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定则分别为77.68%和77.78%,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P<0.05),但前者不能检测出无皮损患者的HSVDNA,而后者可检测出无皮损患者中的HSV抗体。结论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单独用PCR和其它病毒分离的方法或单独使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法来诊断生殖器疱疹都是不完整的,均可造成漏诊。临床上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早期、准确、快速地诊断生殖器疱疹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 标签: 荧光多重PCR 血清型特异性抗体 生殖器疱疹 病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检测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末梢血(以下简称皮损血)及肘正中静脉血(以下简称静脉血)中的含量情况.方法34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分别采集皮损血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并比较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银屑病p27抗原(Psop27)在皮损血和静脉血中的含量.结果皮损血中TNF-α、IL-8、Psop27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血中SP的含量低于静脉血中SP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部分炎症因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血中的含量高于其在静脉血中的含量,提示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浓集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斑块状银屑病 皮损部位末梢血 肘正中静脉血 白细胞介素-8 银屑病p27抗原 P物质
  • 简介:目的:考察梅毒新生儿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TC)、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先天性梅毒新生儿66例,依据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32例)和无症状组(34例),并选取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健康对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血清hs-CRP、PTC、CK-MB、LDH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两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CKMB、LD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CK-M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三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LD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梅毒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早期联合检测hs-CRP、PTC、CK-MB对了解梅毒新生儿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梅毒 新生儿 hs-CRP PTC CK-MB L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