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正>临床上经常遇见双眼频频瞬目的儿童,眼部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作者于1992年2月至1996年11月对儿童瞬目过频165例进行综合诊治,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儿童 瞬目 器质性病变 总结分析 不自主运动 沙眼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眼外伤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为积极预防提供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对近5年我院收治的儿童眼外伤患者297例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性质、并发症、视力变化等进行回顾总结分析,探索有效的防治途径。结果297例(307只眼)儿童眼外伤中,男孩多于女孩,多发于学龄前期年龄组,致伤性质以钝器伤、锐器伤以及爆炸伤多见,致盲率为17.86%。结论儿童眼外伤严重地影响着儿童的视功能,并发症多,预后不良,因此重在预防。

  • 标签: 眼外伤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及安全,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DR合并白内障的56例(63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合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51眼(80.9%)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眼(11.1%)视力无变化,5眼(7.9%)视力有所下降。术后随访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53眼(84.1%)术后视力提高,6眼(9.5%)视力不变,4眼(6.3%)视力下降。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高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再出血、晶体后囊混浊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等。术后视力恢复不佳主要与糖尿黄斑病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异常有关。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评估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玻璃体腔和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将52例62眼糖尿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璃体腔(0.1mL/4mg)注射TA组31眼和球后(1mL/40mg)注射TA组31眼,注药1mo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随访9mo观察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mo4个随访时间点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注射组并发症低于玻璃体腔注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黄斑水肿,同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更安全。

  • 标签: 曲安奈德 玻璃体腔注射 球后注射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激光光凝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或联用对糖尿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患者疗效和安全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DME患者150例156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52眼,B组50例51眼和C组50例53眼,分别采用激光光凝术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和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最佳矫正视力水平较A组均显著提高(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黄斑中心凹厚度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组均显著缩小(P<0.05);C组患者治疗后6mo和12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B组均显著缩小(P<0.05);同时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光凝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DME可有效改善视力水平,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控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激光光凝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DME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白内障患者血清中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02/2018-01糖尿白内障患者69例(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6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HbA1c、HOMA-IR与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中的FPG、HbA1c、HOMA-IR,以及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白内障患者HbA1c、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IL-6含量具有相关,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 标签: 糖尿病性白内障 胰岛素抵抗 房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Eales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年男性周边视网膜血管的特发性炎症.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结核等全身疾病、免疫机制、氧化反应等有关.针对不同的病程,采用药物、激光、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治疗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视功能恢复.

  • 标签: EALES病 全身疾病 特发性 青年男性 视功能恢复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联合西药氨基胍治疗对糖尿早期大鼠视网膜组织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西药治疗糖尿视网膜(dirabeticretinopathy,DR)的治疗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组、糖尿川芎嗪治疗组、糖尿氨基胍治疗组和糖尿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组.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模型,于第90d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AR和NOS含量.结果糖尿川芎嗪治疗组、糖尿氨基胍治疗组和糖尿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AR和NOS含量低于糖尿组、糖尿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AR和NOS含量低于糖尿川芎嗪治疗组和糖尿氨基胍治疗组.结论结合以往观察的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对大鼠眼底和视网膜组织学的影响结果,川芎嗪和氨基胍可通过降低糖尿早期大鼠视网膜AR和NOS含量而防治DR,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 标签: 中西药治疗 糖尿病 早期 大鼠 视网膜病 中药
  • 简介:糖尿的发病率日益攀升,随之,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糖尿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的危害也日显严峻。如何治疗DME,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1DME的基本机制糖尿视网膜病变不管在非增殖期还是增殖期,都可出现黄斑水肿,黄斑区局部的微血管瘤渗漏可引起局灶水肿,而后极部毛细血管的广泛渗漏则引起弥漫黄斑水肿。

  • 标签: MACULAR 微血管瘤 弥漫性黄斑水肿 眼内注射 毛细血管床 注射组
  • 简介:目的:比较单用贝伐单抗与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黄斑水肿疗效。方法:回顾比较随机研究。对21例42眼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单眼内注射1.25mg贝伐单抗(IVB组),在同组的眼玻璃体内注射1.25mg贝伐单抗和1mg曲安奈德(IVTA-IVB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ETDRS视力和眼压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7±1.5mo。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CMT分别为494.7±114.4μm,546.8±165.6μm;第一个月分别为430.4±133.2μm,363.7±105.3μm;第三个月分别为484.8±167.4μm,407.3±108.7μm;六个月后分别为550.4±191.5μm,516.8±158μm。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ETDRS视力数分别为57.1±13.5,48.9±13.9;第一个月分别为2.2±14,58.8±12.1;第三个月分别为59±13.7,59.3±13.6;第六个月分别为55.6±14.9,55.5±8.7。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IOP无差异。第一次注射后IVTA-IVB组在第三个月时视力最佳并持续6个月,而IVB组在第一个月时视力最佳但仅持续了3个月。结论:6个月后发现,IVTA-IVB组较IVB组疗效显著,且无激素依赖并发症。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曲安奈德 贝伐单抗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瞬目症BUT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5例患者均排除全身疾患,检查角膜、结膜、屈光不正等,着重检查BUT,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治疗上停用含有防腐剂及激素类滴眼液,避免及纠正不良卫生及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合理用眼,矫正屈光不正,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如3g/L艾丽滴眼液3次/d点眼,需用抗生素的给予可乐必妥滴眼液3~4次/d点眼,酌情给予抗病毒及维生素类药物。结果:215例患者BUT小于10s者197例(91.6%)326眼,其中5S以下123例224眼。本组215例病例中经过7~28d治疗,173例(80.5%)治愈,37例(17.2%)好转,5例(2.3%)无效,均未患眼部疾病,且不配合治疗,仍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2h以上。经治疗BUT正常者192例(89.3%),好转19例(8.8%)无效者4例(1.9%)。随访1~6mo,复发31例,均为长期看电视、玩电脑、习惯揉眼者,BUT检查再次异常者,重复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泪膜的保持并发挥其生理功能与瞬目动作休息相关,我们认为泪膜稳定性差是瞬目症的另一重要因素,BUT检查在诊治儿童瞬目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正确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而且简单易行,无痛苦,儿童易接受。我们建议BUT可作为儿童瞬目症的常规检查。

  • 标签: BUT 儿童瞬目症 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在儿童散瞳前后验光效果,了解电脑验光仪是否能在儿童中应用。方法:对我院进行验光的500例1000眼屈光不正儿童相关k料进行分析,患儿首先进行电脑验光,然后使用10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3d后分别进行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验光效果。结果:近视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70±2.75DS、柱镜度数为1.54±1.10DC,均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远视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35±2.18DS、柱镜度数为-1.50±1.15DC,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散瞳前散光度为1.54±1.10D、散光轴为14.38±11.11度;散瞳后电脑验光散光度为1.45±1.21D、散光轴为12.78±10.31度,显著高于检影验光(P〈0.05);两种验光方法所测球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75%(350/500),≤1.00D的占77.4%(387/500),409例柱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81.8%。结论:儿童验光配镜关乎儿童视觉发育,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均有利弊,且电脑验光不能取代检影验光可将其作为快速验光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散瞳前后 电脑验光 检影验光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如何具体应用于儿童点药水过程。方法对50例住院患儿回顾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50例患儿点眼药水前后无明显哭闹,配合较好。结论点眼药水是眼科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儿童点眼药水时强化人性化理念,效果好。

  • 标签: 儿童 点眼药 人性化
  • 简介:<正>本文对14例儿童非金属异物引起中耳乳突炎的诊断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5~12岁,病史平均4年。临床表现:反复、间断耳道流脓,伴不同程度听力下降。专科检查:鼓膜松弛部肉芽突出者5例,鼓室后上壁缺损者4例,鼓膜紧张部肉芽突出者2例,混合型者3例。乳突CT检查显示胆脂瘤形成者11例,慢性乳突炎者3例。异物类型:塑料珠7例,树枝4

  • 标签: 非金属异物 慢性中耳乳突炎 儿童 胆脂瘤 鼓膜松弛部 鼓膜紧张部
  • 简介:儿童盲的诊治是视觉2020的优先治疗区域,因为视力障碍的孩子们将面对的是长达一生的失明。全球各种研究表明,有1/3到1/2的儿童盲是可避免或者可治疗的,白内障是可治疗儿童盲的首位病因。

  • 标签: 白内障 儿童 盲/预防与控制 统计学 国家健康计划
  • 简介:目的比较压抑膜遮盖与眼罩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53例大龄儿童弱视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压抑膜遮盖法治愈率为15.6%,好转率为62.5%,眼罩遮盖法治愈率为9.5%,好转率为52.4%,两种治疗方法治愈率和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依从好,其实际应用效果优于眼罩。

  • 标签: 弱视 压抑膜 眼罩 遮盖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及家庭联合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15岁的大龄儿童73例(113眼),采用医院及家庭联合实施弱视综合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3眼中有96眼有效,总有效率84.96%,其中基本痊愈61眼(53.98%)、进步35眼(30.97%)、无效17眼(15.93%)。17例无效眼中,屈光度超过±10.00D者6眼、斜视伴双眼无同视功能5眼、眼颤者1眼、散光超过4.00D者2眼、家庭不配合未坚持治疗者3眼。轻、中度弱视的疗效优于重度弱视;中心注视的疗效优于旁中心注视。结论医院及家庭联合治疗大龄儿童弱视能取得满意疗效,需要医务人员、家属和儿童的共同配合。只有充分调动弱视患儿成长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群体力量,才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因此对大龄儿童的弱视治疗,除科学、系统及规范的治疗外,还应积极地提高家庭支持度。

  • 标签: 医院 家庭 大龄儿童 弱视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