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血管密度及视盘形态学特点,分析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HM合并POAG患者24例(44眼),按视野平均偏差(MD)值将其分为早期POAG组(13例,20眼)和中晚期POAG组(15例,24眼),同时选取单纯HM 37例(5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及结构参数,眼底照相计算视盘椭圆度并行视野检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管密度、结构及视野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MD及视盘椭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M合并POAG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中心凹深层血管密度及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降低(F=86.340、18.620、42.757,均P<0.001),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视盘椭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中晚期POAG组视盘椭圆度小于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与MD相关性最高的参数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r=0.782,P<0.001),其次是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r=0.621,P<0.001)、旁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621,P<0.001)、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599,P<0.001)、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420,P=0.002)。视盘椭圆度与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318,P=0.002)、视盘面积(r=0.405,P<0.001)、平均RNFL厚度(r=0.476,P<0.001)、平均GCC厚度(r=0.375,P<0.001)呈正相关。结论:HM合并POAG血管密度的降低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低于平均RNFL及GCC厚度,视盘椭圆度与血管密度的降低及结构损伤存在相关性。OCTA可用于HM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

  • 标签: 高度近视 青光眼 血管密度 视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24眼。试验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对照组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主观视觉质量及术后IOL倾斜度、并发生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2,P=0.729)。2个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6,P=0.939)。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患者IOL水平偏心量、垂直偏心量及总偏心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IOL在水平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IOL在垂直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分别为2.85±0.24、3.30±0.36和3.43±0.42,对照组分别为2.34±0.23、2.65±0.44和2.57±0.39,均较术前的1.31±0.22和1.19±0.17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大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联合应用囊袋张力环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安全性好,疗效稳定,并能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白内障 囊袋张力环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武汉、长沙、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CL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回访。收集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眼轴长度(AL)、视觉问卷等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8例(320眼),随访时间为术后5~9(5.9±1.0)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18.25~-4.38(-10.47±3.08)D和-4.00~+0.38(-0.91±0.82)D。末次随访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分别为0.15~1.71(1.10±0.20)和0.33~2.00(0.86±0.30)。末次随访的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t=58.903、6.637,P<0.001),AL轻度增长(t=-9.136,P<0.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减少5.7%(t=10.0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拱高为24~1 300(402±185)μm。视觉症状问卷显示95%患者对手术满意,夜间视力和夜间驾驶容易度评分最低。共32眼(10.0%)出现并发症或已行手术治疗,包括白内障手术(5眼,占1.6%),ICL调位(10眼,占3.1%),ICL置换(9眼,占2.8%),ICL取出(2眼,占0.6%),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眼,占0.9%),玻璃体积血(1眼,占0.3%),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占0.3%),黄斑出血(1眼,占0.3%)。结论:术后5年以上远期随访,ICL植入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而且存在较少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多中心 远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区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骨高度1.5~3.0 mm,可用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骨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内提升术 骨增量 骨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方法: 我院在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7 月期间对 42 例( 52 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开展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21 例患者( 26 眼)。改良超声乳化手术用来治疗研究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用来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具体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情况。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明显较低, P < 0.05 ;( 2 )治疗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之间无差异, P > 0.05 ;治疗后 1 、 3 个月,有所改善,而研究组增加情况更好, P < 0.05 。 结论: 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低,角膜内皮细胞在治疗后 3 个月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该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白内障 并发症 近视眼 改良超声乳化手术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170)、屈光度(t=0.504)、AL (t=0.474)、logMAR BCVA (t=0.935)、裂孔直径(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 );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 )。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0,P=0.000)。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覆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5例(90眼),其中19例(38眼)行传统无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植入术(ICL V4组),26例(52眼)行ICL V4c植入术(ICL V4c组),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裸眼视力(UDVA)、矫正视力(CDVA)、眼压、拱高及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以及总高阶像差。结果两组术后1周、1、3个月UDVA、眼压、拱高及残留屈光度(等值球径、球径和柱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D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拱高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前房角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1、3个月,两组疗效指数和安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1.00;术后1周、1、3个月,两组间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3个月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 V4c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视觉质量与传统ICL植入术相当,临床应用更方便。

  • 标签: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649 ,P=0.527)、AL (t=-0.639,P=0.533)、MF类型(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8 ,P=0.718 );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 (578.33±200.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8,P=0.823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 (134.27±25.29)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t=6.630、9.260 ,P=0.000、0.000),CFT下降(t=10.206、8.799 ,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6、-0.924 ,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9 ,P=0.516 )。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 标签: 近视,退行性/外科学 视网膜劈裂症/外科学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