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脑被认为是最具复杂性的系统之一,如能给出其定量形式化描述模型,解决目前的系统悖论,并用于指导人脑模型——智能计算机的设计,其理论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复杂系统描述模型要求体现认识、方法论及本体的统一性;要求体现系统、控制论及信息的统一性;要求体现元逻辑、元数据结构及元算法的统一性;要求体现非线性与自组织原理及机制的统一性;要求体现涌现性原理及机制;要求集有关系统理论之大成。通过准全息论及其模型——准全息元数学模塑;我们正在接近这一目标。

  • 标签: 准全息论 数学模型 智能计算机 同构共性模型
  • 简介:侯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0.6万字,228页。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象以尽意——无往而不适的意象。这部分对爻象、卦象、数象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阕发了《周易》所蕴含的深邃的易象内涵,详细阐述了整个易象体系、周易的取象方式,以及易象中的简易、变易、不易的特征。

  • 标签: 易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易》 卦象 深邃 变易
  • 简介:<正>“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的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的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的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的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的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却是一样的,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的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 标签: 个体精神 时代精神 思维模式 共振效应 思维方法 整体精神
  • 简介:梁韦弦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全书28万字,348页.本书是在作者自1992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有关易学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入《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二辑)中.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易学考,下编为易学,书末附有"业师金景芳的易学"一节内容.上编由五章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关涉思想史上一些认识是非问题的考证.

  • 标签: 《易学考论》 梁韦弦 中国 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
  • 简介:<正>管子辅佐齐桓公只消五年,即使滨海贫弱之齐,一变而成威镇四方的大国,并仅以三万教士、八百革车,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这其中,管子的用兵智慧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管子军事思想经后学整理扩充,保存在《管子》书中。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兵学以《孙子》十三篇为代表。但是与之相较,《管了》有自己的许多特色和独到之处。

  • 标签: 巨大作用 对外战争 军事战略 武器 兵法 军事行动
  • 简介:在思维的结果中,映象必须和对应存在相同一而不能不同一。或者说,在认识的结果上,思想必须和存在相同一,而不能和存在相矛盾。这就是反映同一律的基本涵义。在思维过程中,映象和对应存在不同一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要求这种不同一少一些,最好是少到最低限度,

  • 标签: 《思维论》 反映同一律 形式逻辑 思维活动
  • 简介:周易方圆王明居一方圆本质方与圆,是对古老的美学范畴。其根本特性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它既可指客观世界,又可指主观世界;既可指作为对象的客体,又可指作为自我的主体;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既可以是无形的,又可以是有形的;既可以是无限的,又...

  • 标签: 周易 方与圆 黑格尔 离方遁圆 《道德经》 王夫之
  • 简介: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 标签: 虚概念 词项 外延
  • 简介:“言”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言”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言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 标签: 孔子
  • 简介: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社会,也产生了所谓"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本身的工具性、虚拟性特征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原因.网络道德的核心是网民利益,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而智慧、克制和爱心,则是网络道德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网络 道德 核心 原则
  • 简介: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从本质向概念的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的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的第三章"现实"中展开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的意思。当我们从它的后果的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的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的、与必然性相对立的;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的本质中,将它的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的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的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这种现实本质的向内反思在基督教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的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自身的自由意志的体现,是超越一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的威力和现实的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的环节并处于它的整体性的统一中。由存在、本质和概念组成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便成为一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的有生命的范畴体系,一种高度抽象思辨的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的规定。这里的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的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的,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系,只实在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的。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的性善,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1859年11月,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公开发表生物进化理论。这在英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宗教界立时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不乏其人,反对者更众,俨然形成两大对立阵营。1860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和牛津教区主教威尔伯福斯围绕进化和神创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史称"牛津

  • 标签: 神创论 生物进化理论 《物种起源》 宗教与科学 威尔伯 基督宗教
  • 简介:许全兴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实践》《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三者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实践》《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辩证法,也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为现代的新形态,是人类哲学史上闪耀着异彩的明珠。

  • 标签: 《矛盾论》 《实践论》 毛泽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的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的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背后所隐含的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的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 标签: 孟子 科尔伯格 道德成熟论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
  • 简介:现存文献,对地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判教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判教是将《涅槃》、《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判教则将《华严》置于《涅 》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师判教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判教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判教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判教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地论 南北道 判教 佛性 成实学
  • 简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广松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象化进行发生学式的勾勒,通过宣扬马克思物化的构图以提出自身物象化的构图。广松涉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到物化的转变尤其是关系主义的把握有其深刻之处。但广松涉为了突显关系主义而把关系置于本体的地位,在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陷入了现象学和存在的泥潭,把物化片面地阐释为关系本体的外在化物相。当然,广松涉运用后期马克思的关系主义理念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借助物象化论及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关系图景,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 标签: 广松涉 关系本体论 物象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