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净土法门法脉源远流长,但近世延承的则主要是宋明以来渐成的相关模式。其中明末实是净土信仰及观念模式承上启下大致完型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典型人物袁宏道净土归趣的形成及代表作《西方合论》的分析,以期对明末流行并影响后世的唯心净土指向和华严净土说中突出心性本体及智境之实相净土的解释理论作一浅略说明。

  • 标签: 袁宏道 净土归趣 心性本体 实相净土
  • 简介:摘要:八卦的排序构成了易卦结构所体征的阴阳变化的基本图式。就卦象所体征的阴阳性状和变化来说,不同的卦序各有侧重,在图书中则通过数字的数性来体现。先天八卦配洛书卦一数模式昭示了静态“父母六子”关系,后天八卦与河图的卦一数配合模式则彰显了阴阳交感、消息的动态生生变易之道。

  • 标签: 河图 洛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卦序 阴阳
  • 简介:明末的四大高僧,又被称为四大学匠,蔼益大师即是其中之一。大师一生讫讫於著述,以佛法慧命、文化命脉的延续为己任。在思想的历程上,经历了多次转折,而这些转折,都是基于对如何使佛法慧命和文化命脉得以延续的认识下发生的,因此可以说,这些思想的变化只是表现而已,不过是在寻求更好、更恰当的方式时自然(或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这种表象之下,当有其更本质的深层思想贯彻始终,现在即作一简略的探讨。

  • 标签: 藕益大师 “心学” 明朝 佛教
  • 简介:本文基于信仰的立场,从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为切入点考察了他撰写《往生论注》的背景以期折射其写作动机,随后对版本进行了一些说明,接着对《注》的二力二道说、他力本愿说、称名念佛说、弥陀身土的判属和往生的果报阶位、智慧的往生等净土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思想理论的另一基础——般若思想进行了交待,以及对其所附带涉及的其他思想进行了一些勾勒,并与《往生论》进行了一番简要的综合比较,最后对《注》的历史影响作出了说明。文中对昙鸾改宗弥陀净土法门的多角度思考,对《注》中引用《毗婆沙论》的易行道的说法和提出的五逆得生,以及《注》与《论》的差异,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往生 净土 弥陀 昙鸾
  • 简介:本书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

  • 标签: 敦煌石窟 佛教活动 社会化 论略 中古 社会性质
  • 简介:创生的概念是汉语"生"字最重要的意项之一。最初,华夏先民用作为超越主体的"帝"来解释宇宙的创生,并始终认为这一超越主体造物的秘密对人而言是开放的。先秦儒家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其"生生"之说,强调天之生物的全部道理都在宇宙万物日新又新的不断新生之中。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对"生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一气化流行的角度来理解"生生"。这一理解最初多见于道家文献之中,秦汉之际广为流行,为儒家所吸收,而集大成于董仲舒。另一思路是通过人的道德本心之觉润说"生生",强调人先天有一超越之心,能够体天地万物而感其真,此心之伸展、觉润,便赋予万物以生意,心之生生无穷,便是天之生生不息。这一理解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至宋代而大兴。相比于由气之相生解生生,这一思路能够更有效地说明存在与道德的必然性,堪为儒学之正宗。

  • 标签: 儒家 创生 生生 超越性 本体宇宙论
  • 简介:子夏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晚年到西河教学,开创了著名的“西河学派”,为魏国的军事政治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关于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史料对比和考证,证明子夏是卫国温人,他到西河教授并不是回到自己的老家。

  • 标签: 子夏里籍 卫国 地理沿革 孔子
  • 简介:摘要:追溯“周易”之起源,当从关中发轫,先秦为滥觞期,两汉为流派纷呈时期,唐宋元为高峰期,明为承传期,清为繁荣时期。历代关中易学著作约有五十多种;数量虽然不多,然思想却很丰富,特征也颇鲜明,流派众多。关中易学,“四道”毕备,有“尚辞”之义理易,以张载解《易》最为著名。他以“气”论解《易》,注重从道德方面体认易理。马理、杨爵等继承之。有“尚象”“尚变”之象数易,如郭绪《易春秋》。有“尚占”之卜筮易,如王宏撰《周易筮述》、韩邦奇《易占经纬》。汉代的今文易起于关中,田何是其开创者;关中也有古文易的代表马融。陈抟更是开两宋图书易之先风。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关中易学为原始。因而推源“易”之起源,当在关中。

  • 标签: 关中文化 关学 易学史 中国儒学
  • 简介:<正>一、版本述《管子》一书,经西汉刘向编订始有定本。在此之前,管氏书甚为流行,韩非《五蠹》篇云:“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宋人叶适也称:“汉初学者讲习尤著,贾谊、晁错以为经本,故司马迁读管氏书曰,详哉其言之也。篇目次第最为整比,乃汉世行书,至成、哀间,向、歆父子论定群籍,古文大盛,学者虽疑信未明,而管氏、申、韩由此稍绌。”(《习学纪言》)汉末,诸葛亮读书隆中“自比管乐”,刘向之定本,似尚较完整,

  • 标签: 管子 版本考述 赵用贤 房玄龄 四库全书总目 明万历
  • 简介:汉画像中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从墓主、周公、圣贤、刺客,到厨师、乐伎、孩童。我们可以根据榜题,故事画面独有的细节等判断其身份,但唯独不可通过面部特征分别他们,对个体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由于他隶属的某一类别。汉画像中诸多历史典型形象及寻常人物有着近乎相似的面孔,而“亭长”作为汉画像中一个“多面”的立体人物,大致具有头戴冠,身着长服,持械肃立,作恭迎状等特征。对汉画像中的语境分析可知“亭长”的职能:其一,在进入死后世界的旅途中,亭长所守“天门”为步入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亭长与阙的组合基本可以作为“天门”的象征。其二,亭长连结生死两界,在汉人的生死观中或许被视为可以指引、保护墓主顺利升仙的使者。

  • 标签: 亭长 天门 汉代生死观
  • 简介:禅宗何时传入大理,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是南诏中晚期通过战争由内地传入的。依据是南诏曾多次寇蜀,抢掠子女工匠,僧道佛像。《册府元龟》卷四二九日:“李德裕为成都尹,知节度事四川。承蛮寇剽虏之后……

  • 标签: 大理 禅宗 《册府元龟》 李德裕 南诏
  • 简介:蜀汉时代佛教流传的状况,由于文献不足,一向所知不多,也为佛教史著所忽略。可是,蜀地近年出土了各种带佛教元素的文物,显示当地的佛教已发展至一定程度。搜寻相关的文献记载,以及列举这些佛教文物,并对佛教在蜀汉的流传形态以及周边问题做出一些推测,以补空白。

  • 标签: 蜀汉 佛教造像 崖墓 神树
  • 简介:<正>战国时期,七国并立:齐在东、秦在西,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韩、魏居中。著名的齐魂马陵之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一说马陵在今河北大名山南;二说在河南范县西南;三说在观城县东南十八里;接濮州界;四说马陵在濮州东北六十里;五说马陵在山东范县。诸说不一,具体的准确地点难辨。

  • 标签: 马陵之战 范县 古道 东北 山东省 西南
  • 简介:“明堂”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一般社会生活中似乎显得比较陌生。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不仅是宗教祭祀的一种象征,而且是上古政治活动的历史标志。正如其它许多传统文化概念一样,明堂也聚合着先民们治身与治世相统一的精神理念,而其内在层面则又是由某种具有运行功能的结构支撑着。因此,解读“明堂”的原始意义以及历史变迁便成为我们探索传统政治哲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 标签: 宗教祭祀 明堂思想 政治哲学 神灵信仰 易学 崇天意识
  • 简介:六朝时期的《南岳夫人内传》旧说为范邈所撰,实际上是杨羲造作而托名仙人范邈的一部真传。此传大约于元明之际亡佚,但六朝和唐代的各种道书、类书中保存了不少佚文。通过对佚文的收集和考察发现,《南岳夫人内传》不仅有魏华存事迹的详细记载,包括众真吟唱的歌诗等内容,还附录了《黄庭内景经》、张天师口诀等。

  • 标签: 《南岳夫人内传》 范邈 道教 上清派 魏华存
  • 简介:僧肇是我国东晋时代关中著名的佛教理论家、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后世尝以什、肇并称,足见其地位之尊、影响之大。僧肇的传世名作《肇论》,思想深邃,思辨性极强,而且文辞优美,颇为后代僧俗文人所推崇。尽管僧肇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却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将二者加以融汇贯通,创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佛教哲学体系,从

  • 标签: 僧肇 鸠摩罗什 《肇论》 《高僧传》 生平考 无知论
  • 简介:<正>所谓三《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三《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三《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被陶弘景列入《神仙传》的琅琊王氏四世祖王吉,因间隔久远,其对王羲之的影响甚微。而王羲之出生后其父王旷就去世,会稽一地浓郁的隐逸风尚,以及身体较弱等因素都影响了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但其最终走向泉林,直接导火索却是因同族王述事件。王羲之的信仰也直接传染了子辈,由此而有王羲之一系的信道世家。

  • 标签: 王羲之 信道 考证
  • 简介:陈楠著《藏史新》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月10月出版。该书共40万字,收录了作者27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明清藏传佛教的内容有关。书中论述了明代大慈法王尤其详细,作者通过汉藏两种文献的比较研究,对大慈法王释迦的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系统地、完整地透视与阐述。作者指出,大慈法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大慈法王 2009年 藏传佛教 生平事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