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并观察靶向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shRNA慢病毒对儿童髓母细胞(MB)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①设计靶向β-catenin的shRNA1、2、3和阴性对照(NC),分别插入pCH-CMV-MCS-EF1-copGFP质粒中,通过慢病毒包装后获得相应的重组慢病毒。②培养儿童MB细胞株DOAY并分为Lentivirus(LV)-shRNA1、2、3、NC组和空白对照组(Blank),前4组感染相应的重组慢病毒,Blank组未感染病毒,感染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选取对β-catenin抑制效果最佳的LV-shRNA,用嘌呤霉素分别筛选稳定感染该LV-shRNA和LV-NC的DOAY细胞系。③设3组,LV-shRNA组和LV-NC组为筛选得到的稳定感染的细胞系,Blank组为未感染病毒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①LV-shRNA1、2、3组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LV-NC组和Blank组,LV-shRNA1组低于LV-shRNA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4μg·mL-1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LV-shRNA1和LV-NC的DOAY细胞株。②与LV-NC和Blank组比较,LV-shRNA1组MTT实验第12、24、36、48、72h时的OD值较低,细胞总凋亡率较高,穿膜细胞数目较少,细胞迁移距离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hRNA抑制β-catenin后,能显著抑制DOAY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其侵袭和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

  • 标签: Β-连环蛋白 慢病毒 髓母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胆汁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院行TACE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4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后胆汁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84.0%胆汁发生时间为TACE术后28—90d,有28.0%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黄疸、恶心、寒战、肝区疼痛。出现临床症状者体直径大于无临床症状者(P〈0.05)。胆道扩张、有TACE治疗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以及使用PVA颗粒为TACE术后胆汁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胆汁出现临床症状时,需积极对症治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理预防措施。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术后胆汁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CVAD化疗方案的CR率最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临床特征 利妥昔单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MRI扫描在诊断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方面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血管外皮细胞患者30例,均进行MRI检查,并对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做对比。总结MRI的诊断价值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在MRI成像中的共同特征。结果30例疑似患者中,确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14例,脑膜16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1为等、略高信号,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实性成份呈等略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MRI表现多呈分叶状,体内血流丰富,以等TW1、等TW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体实质部分均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在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导下,综合分析新合并的Ⅰ~Ⅲ级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的CT、MRI表现。14例行CT检查,12例加行增强扫描;16例行MRI检查,14例加行增强扫描。术后病理,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5例。结果:6例呈类圆形,10例呈分叶状,6例见蘑菇状结节,5例见坏死囊变;T1WI呈等信号7例、呈低等不均匀信号9例;T2WI呈混杂信号11例、呈等信号5例。12例DWI呈低或等偏低信号,4例呈混杂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3例,轻度强化3例。9例可见血管流空信号。9例见肿瘤与硬膜以窄基底相连,5例见脑膜尾征。6例引起邻近骨骼骨质破坏,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影像表现有相似处,鉴别有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通过仔细分析影像征象,可提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诊断及分级的准确率。

  • 标签: 脑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2-58)岁。CT提示双侧肾上腺肿瘤。结果9例均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切除术。随访4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3.2年。9例均存活,肾上腺功能正常,无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双侧嗜铬细胞临床少见,治疗难度大,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双侧嗜铬细胞切除术,既可完整切除双侧肾上腺肿瘤,又避免患者长期激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双侧 腹腔镜 保留肾上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病人护理过程的体会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体会及经验。结果本组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病人手术均成功,术中无死亡,术后血压均降至正常,血压平稳,未出现吸入性肺炎、高血压危象、引流管感染等并发症,住院30d后痊愈出院。结论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体会 围手术期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 简介:嗜铬细胞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一种肿瘤,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的高血压。迄今为止,国内外报告过若干例表现有发热症状的嗜铬细胞病例。笔者诊治1例以不明原因发热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嗜铬细胞患者,且实验室检查提示显著的炎症状态,而无高血压等其他嗜铬细胞的典型临床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炎症状态 临床表现 高血压 阵发性 持续性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通过不同放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分析。方法以我院2013年01月-2015年2月接收治疗的92名肺癌脑转移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组)和对照组(全脑照射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组)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急性放疗反应、1、2年的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6.09%)高于对照组(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0-3级急性放疗反应分别为39、3、3、1人,对照组为40、3、1、1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观察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87%、36.96%,对照组为34.78%、26.09%,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放疗,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方案近期疗效更为显著,没有增加不良反应,1年预后较好,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 放疗 临床疗效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SNIP)及其恶变的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NIP伴恶变、40例SNIP、3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结果(1)SNIP伴恶变组的NL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2)NLR与SNIP伴恶变呈正相关(r=0.585,P<0.01)。(3)Logistic回归示NLR升高是SNIP伴恶变的危险因素。(4)NLR对SNIP伴恶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界定值为1.71,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5%。结论NLR可能成为预测SNIP患者是否伴恶变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恶变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1例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骨原发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右股骨远端的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因右膝关节疼痛6月,加重伴功能障碍3周入院。MRI显示:右股骨下段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可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影,骨质呈明显破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浆样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周围骨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1、CD4、EMA及GramB(+)。结论:骨原发性ALCL非常罕见,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ALCL形态学特殊,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浆细胞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1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的靶向治疗药物。

  • 标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苯乙肼 套细胞淋巴瘤 组蛋白甲基化 WNT信号转导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DCE-MR)在星形细胞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0名(其中男性32名,女性28名)怀疑颅内肿瘤的患者使用GESignaHDxT3.0T进行DCE-MR检查,对比剂使用钆双胺,剂量0.2ml/kg,注射流速3ml/s。所有患者的扫描原始图像均使用OK软件计算其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单位min-1)、速率常数(Kep,单位min-1)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35名患者发现颅内有肿瘤,其中28名进行了手术并取病理活检,经病理确诊14例为星形细胞,其中3例为Ⅰ级、4例为Ⅱ级,4例为Ⅲ级、3例为Ⅳ级,DCE-MR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在Ⅲ级与Ⅳ级的高级别星形细胞均明显高于Ⅰ级与Ⅱ级的低级别星形细胞(P<0.05);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Ⅳ级星形细胞之间Ktrans值、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可用于术前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星形细胞,也可用于术后评估复发可能性,对于术前进行无创性评价肿瘤病理分级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定量动态磁共振增强 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Ktr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的疗效及手术在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5年03月—2012年0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给予联合放化疗治疗模式,观察组(n=30)给予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模式,观察两种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年随访生存率为83.33%,5年随访生存率为56.67%;对照组3年随访生存率为43.33%,5年随访生存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3年、5年随访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胸腺淋巴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属于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化疗 手术 原发性胸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神经节细胞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了平均28个月的随访。结果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10位男性和4位女性,手术时年龄从8到54岁(平均26.7岁)。所有患者均施行了至少一次手术方式,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11例病理证实为WHOⅠ级,2例为WHOⅡ级,1例为WHOⅢ级。12例术后未见肿瘤复发,2例术后分别在第7个月和第18个月复发。结论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预后相对良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尽可能将肿瘤全部切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复发。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特征 手术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PGI-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4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GI-DLBCL患者中,首发症状以腹痛[15例(37.5%)]、腹部包块[6例(15.0%)]、腹部不适[5例(12.5%)]、腹胀[5例(12.5%)]、呕血黑便[5例(12.5%)]为主.误诊为胃癌15例,肠癌5例,消化道溃疡4例,总误诊率为60.0%(24/4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57.5%、5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和治疗方法与生存率有关(P〈0.01),性别、年龄和原发部位与生存率无关(P〉0.05).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68.0%比13.3%),IPI0~2分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66.7%比7.6%),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患者(75.0%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I-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极易误诊.IPI、临床分期、术后是否化疗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大BV细胞 弥漫性 胃肠道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前列腺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相对少见,为进一步明确这类患者的特征,我们检索1993—2012年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前列腺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病例26例,结合本中心此例患者,共计27例,对27例患者进行分析。

  • 标签: 前列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直径≤2cm胰岛细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直径≤2cm胰岛细胞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诊治资料。结果病灶均表现为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明显强化病灶为34个,环形强化病灶为16个。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判断直径≤2cm胰岛细胞是否具有功能性。

  • 标签: 胰岛细胞瘤 多排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