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ARPS(AdvancedRegionalPredictionalSystem)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7年7月19日低涡天气背景下发生在祁连山区一次比较典型地形云降水过程中云和降水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模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ARP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地面降水分布及其发展演变特征;祁连山北坡陡峭地形抬升作用是祁连山云系降水主要动力机制;祁连山地形作用下云和降水微物理结构随云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

  • 标签: 祁连山 地形云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兴安盟1961-2008年5-9月区域暴雨历史资料,分析了兴安盟明显暴雨过程气候分布特征,然后利用暴雨过程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覆盖范围3个指标,将3个指标分别无量纲化后,采用等权重技术方案建立综合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兴安盟逐年重大暴雨过程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历史排位,查出暴雨过程历史重现期,从而对某一重大暴雨过程进行评估定位.

  • 标签: 暴雨过程 综合评估 业务应用
  • 简介:MICAPS3.0系统主要用途是为预报员提供一个天气分析显示工作平台。气象预报和服务人员通过此平台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图形和图象,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诊断分析气象条件,进行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制作。

  • 标签: MICAPS3 0系统 检索 图形 天气预报
  • 简介: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站198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秋季连阴雨在9月各旬均可出现,10月只在上、中旬出现,地理分布上秋季连阴雨出现次数自西向东减少,玛曲、碌曲最多,卓尼、临潭最少。过程降水量在15.0~50.0mm之间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78.0%;持续时间出现最多是5~10d,约占总次数84.4%。近30a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呈"V"形分布,1980年代秋季连阴雨次数较多,1990年代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最少,进入21世纪后连阴雨次数开始增多,秋季连阴雨次数多少对秋季降水量有直接影响。1990年代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次数与秋季降水量减少是由于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调整所导致,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个例分析表明,在副高边缘型连阴雨过程中,副高偏强,有利于副高西�

  • 标签: 气候特征 特征环流 环流形势
  • 简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整体趋势,因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现实和紧迫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亦发布了多个有关气候变化评估和对策报告[1-3].

  • 标签: 新概念 概念提出 气候变化新
  • 简介:随着海温观测资料增多和资料同化技术发展,南太平洋海温资料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南太平洋逐渐成为科学家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气候变化因子时所关注重点区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南太平洋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化特征研究,涉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模态及特征,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E1Nifio-SouthemOscillation、南极环状模关系,以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包括南太平洋对南美、东亚及中国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等。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主要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研究关注,促进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研究和深刻认识。

  • 标签: 南太平洋 海温异常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强弱变化、温度场分布以及物理量场研究表明,影响201209号台风“苏拉”路径主要因素是副高南侧东南气流为引导气流,另外双台风效应对“苏拉”路径作用明显;西南季风活跃提供源源不断水汽和能量以及出现了Ekman抽吸作用,使得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慢,强降水维持,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

  • 标签: 台风“苏拉” 移动路径 降水 分析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移动沿途近地面出现明显降温和风切变可以帮助判断海风锋移动位置。高层稳定偏西风有利于引导对流系统与西进海风锋发生正面碰撞。而低层风场辐合则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对流运动发生,同时副高西北侧水汽输送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湾地区地形热力效应形成低层偏中性结有利于对流运动发生,另外,在高空偏西风环境下地形可能对与海风锋碰撞对流系统触发或加强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渤海湾 海风锋 碰撞 资料分析
  • 简介:利用2001、2006、2010年TM遥感图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磴口县湿地面积进行提取,结合气象数据,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磴口县年降水呈现不及30a(1981—2010年)平均值年份明显偏多,7—8月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除内陆滩涂面积有所减少外,河流水体、湖泊坑塘水体以及湿地植被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变化速率分别为2.06%、0.85%和4.65%,以湿地植被面积增加最为迅速。

  • 标签: 遥感 湿地 磴口
  • 简介:甘肃省武威市气象灾害短临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考虑了气象资料获取、阈值设定、气象灾害影响范围等因素,以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作为输入,从数据处理、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及结果输出等几方面进行设计,通过设定气象灾害监测阈值进行监测。利用ArcGIS分析功能与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气象数据收集、处理、输出于一体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功能,增强了气象灾害防御主动和时效

  • 标签: ARCGIS ENGINE 气象灾害 短临 监测 预警
  • 简介:ElNinoModoki是近年发现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新特征,主要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为纬向"三极型"分布,与传统ElNino"偶极型"分布显著不同。本文利用1979~2010年冬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ElNino和ElNinoModoki对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不同影响。结果表明,ElNino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我国华南地区受其西侧异常西南风影响,获得充足水汽供应。另外,高层抽吸作用增强,上升运动加强,对流发展,降水偏多;而ElNinoModoki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我国华南地区受高压脊控制。华南地区高层抽吸作用减弱,上升运动减弱,对流减弱,并且水汽供应不足,导致降水偏少。

  • 标签: ELNINO ElNinoModoki 西太平洋副高 水汽输送
  • 简介: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响应并不一致,在El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影响而降低,La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Nio和LaNia对这些要素带来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影响甚至是一致。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影响更加重要。

  • 标签: 太平洋 海气碳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8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引入一个新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等级划分指标,研究了1961—2012年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12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云贵交界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他区域变化不显著且不一致;少雨期(11—4月)6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全区显著增加,而在多雨期(5—10月)大部分区域干旱频率呈缓慢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区域在四川南部;3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春季变化不明显,在秋季和冬季显著增加,其中2000—2012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干旱化趋势严重。

  • 标签: 西南地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多时间尺度 干旱频率
  • 简介:基于1958/1959~2009/2010年冬季全球海表温度(HadISST)和中国160站地面月平均温度等资料,利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分析了中国地区2009/2010年冬季气温异常型态与SST异常关系。结果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ElNio型和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对2009/2010年冬季中国地区西南暖东北冷异常型态(简称LN型)影响显著。为了验证统计结果可靠,利用MPI(MaxPlanckInstituteforMeteorology)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气温异常型态对关键海盆SST变化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对热带太平洋ElNio模态强迫增暖响应在0.5°C左右;对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强迫增暖响应在0.6°C左右,增暖中心云贵高原一带最大增温幅度达到1°C。对ElNio模态、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强迫,东北绝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冷响应,气温异常下降分别在0.6°C和0.45°C左右,中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型态是热带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和热带太平洋ElNio模共同强迫结果。这两种海温异常型态使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加强,阻挡了来至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向南方输送,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偏暖,而东北偏冷。同时,西太平洋地区出现海平面气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可能削弱了东亚冬季风。

  • 标签: 冬季气温异常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 ECHAM5模式 SST 遥响应
  • 简介: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夏季由于雨水冲刷稀释作用、热对流作用,极少出现空气污染日。(2)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地面形势主要分为低压类(倒槽、锋前)和高压类(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弱高压),而高空系统主要为槽后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气流影响。(3)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地面至1000hPa近地层逆温非常明显,地面风速弱,基本在3m/s以下,且以偏东风出现频次最高。(4)污染物浓度与霾天气密切相关,霾日空气质量较差。

  • 标签: 空气污染 天气形势 逆温层
  • 简介:文章对GIS软件中几种常见插值方法原理进行了详述,剖析了插值过程中参数设置对插值结果产生影响。以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插值为例,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优劣,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插值结果最能反映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138℃;反距离权重法可反映基本特征但等值线不够平滑、局部有"牛眼"现象,均方根误差为1.260℃;趋势面法不能反映基本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425℃;使用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作为协同因子对普通克里金算法进行改善,未取得明显效果。

  • 标签: GIS 空间插值 普通克里金法 协同克里金法
  • 简介:用石家庄站和同纬度城镇站(深州、晋州)1957—2010年观测资料分析闷热日数、闷热指数年代际变化和两站间差异,以及14时气温、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957—2010年,石家庄闷热天气呈增多趋势;城镇站则表现出多-少-多双峰型演变。石家庄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变化一致,闷热程度增强,气温起主要作用;深州闷热天气与14时气温和湿度变化有关,且湿度起主要作用。受城市化影响,石家庄热岛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强于深州,干岛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加强。石家庄闷热天气主要由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引起,城市干岛效应引起湿度下降抵消了一部分闷热天气发生可能

  • 标签: 闷热指数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化
  • 简介:应用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对应关系;不同性质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单峰结构,对流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 简介:利用1961~2006年江淮地区80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数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方法,比较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域降水强度分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典型暖异常年份里,江淮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占总降水日数比重比冷年增加30%以上,极端降水总量比重增加13%左右;而微量降水日数所占比重比冷年减少近60%,微量降水总量减少了80%,说明全球变暖后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呈现弱降水减少,强降水增多显著两极分化特征,且该特征在江淮地区基本一致。冬、夏季对比表明,冬季变化幅度比全年和夏季更大。可见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江淮地区降水强度分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可能增加。

  • 标签: 全球变暖 江淮 降水强度分布结构 微量降水 极端降水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三角阀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Delaunayj角例;随后对球面上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降水量值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F检验中,两者方差具有非奇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a=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企困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