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使用NASA/NCAR有限区域大气环流模型FvGCM结果驱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20km),进行1961~1990年当代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和2071~2100年[PCCA2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模拟(A2情景模拟试验)。将RegCM3径流模拟结果同大尺度汇流模型LRM[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1相连接,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当代气候,未来黄河流域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夏季7~8月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趋势,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河川径流在5~10月减少,加剧流域夏季水资源短缺;未来气温升高使得融雪径流增加,可能导致更早和更大春季径流,使径流过程发生季节迁移,引起黄河流域水资源年内分配发生变化。

  • 标签: 气候变化 A2情景 黄河流域 径流
  • 简介:通过总结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实践经验,提出了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潜在碳排放权价格过度波动问题,深入剖析了碳市场过度波动根源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必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几种主要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相应实施手段及可能存在问题.根据EUETS等国际碳市场经验,建议中国在碳市场建立之初,应该考虑设计一套系统灵活、简单易行且实施成本较低碳市场价格稳定方案,包括整个试点期内价格暴涨预防机制、价格暴跌预防机制以及试点期内各年份之间价格波动平抑机制,使得碳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以较低成本达成既定减排目标.

  • 标签: 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 配额调整 存储借贷 抵消信用机制 碳交易试点
  • 简介:利用江苏南京、安徽宣城两地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资料,对ORYZA2000模型基本作物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不同发育阶段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两试验点作物营养生长参数(DVRJ)和生殖生长参数(DVRR)差异很大,反应了模型区域差异性。模拟效果均能准确反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在地上部生物量模拟准确度最高。两试验点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归一化均方根NSMSE值分别为9%、19%、18%、13%、25%和16%、25%、17%、19%、24%,因而南京试验点模拟效果比宣城好,参数更具区域适应

  • 标签: ORYZA2000模型 田间试验 区域化 参数调整
  • 简介:根据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在1993年发生严重变化事实,将1981--2010年分为前后两段,对气温、地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气象要素相关明显且观测环境变化不大邻站——华阴气象站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影响最大是风、气温和地温,其次是蒸发;对降水、水汽压影响不大。

  • 标签: 气象 观测环境 气象要素 影响
  • 简介:1概况2013年4月8-11日,WM0天气、气候和水服务社会经济应用和效益论坛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会议代表有20多人,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巴巴多斯、加拿大、中国、捷克、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印度、爱尔兰、挪威、萨摩亚、南非、西班牙、瑞士、美国、乌拉圭等多个国家和世界银行业务、咨询、科研和高校等机构。

  • 标签: 经济应用 论坛会 天气 效益 社会 服务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中心距离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空间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一致。

  • 标签: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
  • 简介:基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已有研究,探讨清单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清单范围4个关键问题.根据中国垂直行政管理特点,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应该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保持一致;同时,中国与国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要具有可比;根据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建立涵盖城市、中心城区、镇3种类型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流程等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按照行政管辖区进行界定,既利于地方政府切实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整体状况,又有助于对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清单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有利于突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并且实现国际城市之间可比.

  • 标签: 城市 温室气体清单 清单定位 清单框架 清单边界 清单范围
  • 简介: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影响最显著(0.822℃/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10a),林地最小(0.197℃/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10a),林地最小(--0.118℃/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 标签: 土地利用 覆被 “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 气温趋势 北京地区
  • 简介: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冬季北大西洋及欧洲地区天气流型分为4种不同流型。研究了不同阶段8种不同位相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这4种流型年际变化关系。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K均值聚类法划分得到不同位相北大西洋涛动(NAO)天数能很好地反映NAO指数;无论是在1978~1990年(简称为P1阶段)还是在1991~2010年(简称为P2阶段),MJO第3(6)位相影响NAO正(负)位相;但在P1阶段存在NAO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弱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当MJO处于第6位相时,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而在P2阶段NAO并没有明显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偶极子结构转换为波列结构。

  • 标签: 北大西洋涛动(NAO)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K均值聚类 年际变化
  • 简介:利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冬季水域结冰厚度观测资料和张掖观象台气温、地温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预报方程。通过对不同预报方法进行预报效果验证,该结冰厚度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比较理想预报效果,流动水域结冰厚度预报历史拟合率分别为:80.6%(多元回归)、74.6%(逐步回归)、100%(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2.7%(多元回归)、72.7%(逐步回归)、81.8%(BP神经网络)。静止水域结冰厚度预测历史拟合率分别为:76.9%(多元回归)、71.8%(逐步回归)、93.5%(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6.0%(多元回归)、72.0%(逐步回归)、84.0%(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法优于逐步回归方法,而BP神经网络明显优于传统统计学方法,数据显示该结冰厚度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较好预报效果,预报模型能够对水域结冰厚度进行有效短期预报,其性能指标符合实际要求,具有很好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水域 BP神经网络 统计预报 模型 结冰厚度
  • 简介:利用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形成源于海风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降低以及平衡高度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撺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和维持。

  • 标签: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南方地区降水资料,应用合成分析等探讨MJO与2008年初南方雪灾关系,进而从MJO角度研究雪灾过程成因。结果表明:雪灾过程中,MJO存在明显东传现象,即由西太平洋向东传送至印度洋附近。伴随着MJO向东传送,中国南方降水强度及集中区也随之变化,MJO在一定程度上对雪灾过程有调制作用。通过对OLR分析,表明2008年初中国南方4次异常降水(雪)过程受到了MJO两次东传影响,第一次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第二次导致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带来暖湿气流,以及南支槽带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不断向中国输送,为中国南方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

  • 标签: 热带地区 大气季节内振荡 雪灾 向外长波辐射
  • 简介:应用ARW—wRF/3DVAR(V3.1)中尺度模式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宁波市135个自动气象站24h降水量预报与实况相关系数达到0.762,对50、100mm降水Ts评分分别达到0.963和0.778,BS接近1,200mm以上降水Ts评分0.320,漏报率明显增大。模式对“莫拉克”台风北抬过程中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和强度把握具有较高参考,模拟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迎风坡,垂直结构均匀。地形导致浙江省50mm以上降水增幅带主要位于28。N以北地区,与地形走向基本一致,降水增幅大值中心一般模式地形也相对高,但降水增幅与模式地形高度并不完全呈线性关系。地形作用在浙江省形成明显地形辐合线,辐合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并随高度向浙江西南部收缩,浙北地区地形辐合线在600hPa以下层次表现清楚,而海拔相对高浙西南地区,辐合线可伸展到400hPa。地形辐合线随着台风中心移动而北抬,其附近降水得到了明显增强,10mm/h以上降水增幅带基本沿着中低层地形辐合线走向且随辐合线移动。地形导致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增强,从而激发出次级垂直环流,进一步增强降水局地

  • 标签: 浙江省 地形 台风 数值试验
  • 简介: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6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关键通道。

  • 标签: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 简介:为了进一步规范呼和浩特市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新建、改建和扩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工作,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工作廉洁、高效、优质和公正.笔者对相关文件进行了仔细研读和学习,结合呼和浩特市本地具体实际情况,分析了工作中可能遇到困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 标签: 防雷 风险防控 困难
  • 简介:利用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站点地面温度实测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地面温度模拟能力,并对SRESB1、A1B和A2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中国东北地面温度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但存在系统冷偏差,模式对夏季地面温度模拟偏低1.16℃,优于冬季。预估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末期中国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均将升高,末期增幅高于中期,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SRESA2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大,B1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小;增温幅度自南至北逐渐增大,增温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21世纪末期3种情景下中国东北年平均地面温度将分别升高2.39℃(SRESB1)、3.62℃(SRESA1B)和4.43oc(SRESA2)。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地面温度 预估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1°N附近,副高北侧强盛西南气流将水汽向江南北部地区输送是暴雨产生和稳定维持主要原因。超低空偏南急流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产生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低空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似东西向排列30~60km更小尺度强对流系统,它们与大暴雨区相吻合;整水汽通量密集区南北界位置和暴雨区南北界位置基本吻合,整水汽大值中心范围和大暴雨中心范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为暴雨产生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落区有很好一致;强降水落区与假相当位温最大值区相对应。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物理量
  • 简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TRNSYS)模拟了1971-2010年天津市办公建筑制冷和采暖能耗,结合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低排放:B1;中等排放:A1B)下气候预估数据,定量评估了未来(2011-2100年)气候变化对办公建筑能耗影响.结果表明,2011-2100年热负荷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冷负荷显著上升,冷负荷上升幅度高于热负荷下降,导致总能耗呈微弱上升趋势;低排放情景下热负荷下降和冷负荷上升幅度低于中等排放情景,总能耗变化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没有明显差异;与1971-2010年相比,低排放和中等排放两种情景下2011-2050年热负荷下降10%左右,而冷负荷上升约12%,总能耗增加超过2%;2051-2100年热负荷下降和冷负荷上升更为明显,尤其是冷负荷上升(约30%),总能耗增加8%左右,冷负荷变化率在两种情景下相差较大.

  • 标签: 建筑能耗 气候变化 办公建筑 制冷 采暖 预估
  • 简介:基于1961—2011年临沂市10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临沂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旱涝变化具有阶段特征,1960年代初中期和1970年代初中期,雨涝频繁;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中后期及整个1980年代,干旱频繁;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早期旱涝交替发生,2003年以后以雨涝为主。冬春季干旱呈弱减轻趋势,秋旱呈弱加剧趋势,夏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北部山区、西部丘陵、南部平原旱涝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趋势,但在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早期西部丘陵旱涝变化幅度较其他2个区域要大。全市旱涝变率在21世纪初早期最大,1970年代中后期最小,3个区域变率总体上表现出与全市大致相同趋势,2004年以后南部平原旱涝变率持续增大。

  • 标签: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旱涝 时空特征 临沂市
  • 简介: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d,部分地区超过30d,西部地区基本在5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1.7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气候条件加剧了霾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d/10a),表明降水日数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 标签: 冬半年 降水日数 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