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智yi在《摩诃止观》中讲到天台止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止观》中的三十六兽与天台止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止观 考论 《抱朴子》 《晋书》 六朝时期
  • 简介:文化必有其特性,五台山文化从四个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其文化品格:一,佛教文化高地,这可以说是五台山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形态。二,文殊道场是五台山文化的最特出文化标识,文殊信仰对于五台山文化起着一种整合作用。三,“青黄并存”体现着五台山文化的旺盛文化活力。四,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合一是五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佛教文化高地 文殊道场 青黄并存 自然价值 人文价值
  • 简介:当将《灵剑子》一书定位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时,其历史地位就更为特殊,在道教的文化发展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处于唐代道教之后,南宋各种新道派成立之期,介于符籙与丹道的传承之间。此一时期道教可以说是支派繁衍与驳杂混乱,除了符籙科教道法特别兴盛外,在道教的思想与理论的建构上有不少的突破与建树,尤其在道家的修炼术上,从唐代的外丹术转向干内修的锻炼术,体内炼丹的思想大为流行,在张伯端的《悟真篇》之前,类似“内丹”的修行方法与技术已层出不穷,不少道士符籙与内修是同时并进。《灵剑子》正好是道教内丹学说与理论成型之前的作品,反映了道教在性命修持上的长期努力,为南宋、金、元修炼内丹道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的各种教派在文化上是互相杂揉的,追求的是炼养成仙的目标,至于五花八门的各种功法,可以各取所需与各自发展。在唐宋内丹思潮的影向下,导致道教生态环境的转变,《灵剑子》即是这种转变下的一种形态,吸收了由行气、胎息而来的内丹功法,但就其宗教本质来说,内修只是其成仙的一种手段而已,仍着重于阴骘的功德圆满上。

  • 标签: 《长春真人西游记》 内丹 北宋时期 历史地位 文化发展 唐代道教
  • 简介:克隆术的问世,给人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科学家们也由此认为掌握了生命的成因奥秘,可以生产出完全相同的“复制品”,甚至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完全可以“自己生自己”。科学家们也由克隆术的掌握以为可以将一个人的生命无限延长下去,人类如果如此“克隆”,自然使人们感到前景可怕,因而许多国家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克隆术的发展,采取了一些从法律到道德的限制。以此保持人类自身繁衍的稳定。

  • 标签: 克隆 佛理 生命 佛学研究
  • 简介:天宁万寿禅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北三公里的卦山(亦称万卦山)之肩。早在唐宋时就与黛色参天的“卦岳交峰”名扬三晋。始为佛教华严丛林,金代改作禅宗寺院,经历代修建扩充,成为一组规模宏伟、鳞次栉比的古刹梵宫。但是,在元代之前的诸多史籍佛典中,除现存寺中的两通唐碑外,对该寺及僧人的记载极为罕见。偶有史志涉及,也粗疏简略。因而后人要了解和研究天宁寺早期史实颇感棘手,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望方家指正。

  • 标签: 天宁寺 华严经 禅宗寺院 卦山 唐碑 规模宏伟
  • 简介:本文对舍利的历史与象征意义作了考察.认为舍利在中国文献中的记载,要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晚得多.至于令人敬畏的全身舍利的出现则更晚,显然是中国化的过程中,兼容了中国传统的不朽观念,而产生的这一殊特的、超越生死的象征.

  • 标签: 舍利信仰 佛教中国化 生死 超越
  • 简介: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本论文专题探讨部派佛教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建立在关于法的实有学说的基础之上,所谓法的实有,是指宇宙构成成分的实有,每一种实有的成分又包含有不变的法体与刹那的作用。所谓涅槃就是指止灭刹那的作用,达到唯有法性的寂灭状态,或者说是圣者证入法体的解脱状态。有部的涅槃是一种实有自体的存在,这是以法体实有为基础的涅檠概念。有部的涅檠概念又称作择灭无为,而最终的解脱状态又细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本论文对这些与涅槃相关的概念都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并指出,一切有部是以脱离现象界的生命,消融于无生命的绝对界为解脱的最终目的,与印度哲学中的解脱论的传统,尤其是胜论学派的解脱论从思想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 标签: 实有涅槃 法体 刹那作用 择灭无为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 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菩萨二十四戒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 敦煌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探讨这样一些问题:鬼到底是什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如此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总是萦绕着人们的头脑,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鬼,为什么鬼的各种传闻会在人们耳朵边时时可以听到,如果这世界上有鬼,可是又有谁亲眼看见过鬼呢。

  • 标签: 鬼文化 鬼观念 观念形态 灵魂 亡魂 传统文化
  • 简介:在中文圣经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本》占了一个世纪的篇幅,直至近年修订成《和合本修订版》(《和合本2010》)。《和合本》是目前通行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圣经,流通数量大、范围广。中国教会不少语言和概念,与这部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和合本》的历史起点,也与当时的环境和需要息息相关。

  • 标签: 和合 历史 意义 中国教会 圣经 中文
  • 简介:撒哈白一词原意是同伴,伊斯兰史乘中专指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生涯中的同仁志士,即与穆圣同时代且德高望重并为伊斯兰教奋斗终生的信士。我国穆斯林习惯以原词译音尊称之,一般典籍译为“圣门弟子”,亦有译作“先贤”或“贤士”的。

  • 标签: 穆圣 圣门弟子 穆罕默德传 迁士 欧斯曼 原词
  • 简介:侯继高侯继高,字龙泉,金山卫(江苏松江)人。万历十四年(1585)任宁绍参将,督镇两浙海防。此前,普陀山经嘉靖倭乱,一片荒凉。是年,慈圣李太后命神宗赐《大藏经》到山,住持僧真表趁此重兴佛国。翌年春,侯继高从镇海出发,经定海,过沈家门,谒大士于宝陀寺。

  • 标签: 普陀山 历史人物 《大藏经》 吴道子 观音像 阎立本
  • 简介:2001年香港举办首届道教节。自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香港道教界皆举行公开活动庆祝道祖诞辰。

  • 标签: 道教 历史 2001年 香港
  • 简介:圣神降临后,宗徒们开始奉行他们的使命,出外宣讲耶稣的生平、言论、训诲、和他因奉献牺牲所带来的救赎讯息。他们同时为耶稣作证,收纳皈依者,组织并努力发扬这初生的教会。他们所宣讲的内容,便是所谓“口授的福音”,或“口头传授”。

  • 标签: 宗徒 圣保禄 玛窦福音 皈依者 马尔谷福音 若望福音
  • 简介:栖岩寺人文历史概览姚雅欣栖岩寺位于山西永济市东南25公里的中条山,素以“河中诸寺胜赏之最”的形胜景观闻名,更以其悠久、丰富的人文历史而著称,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栖岩寺的建筑虽然多已毁弃,但从现存碑刻、文献资料考证,参诸部分实物资料,可...

  • 标签: 历史概览 人文历史 隋唐时期 舍利塔 中条山 《大智度论》
  • 简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哎,图个清静罢了。”清静了,心就宽了,心宽了,什么都能容下了,也就不争了。没有争斗,人自己身心协调了,人与人和睦了,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融洽了。可见,

  • 标签: 实践体验 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 对话
  • 简介:天台智者大师一生止观等持,依据经论,以《法华经》经义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依托,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并传承北齐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南岳慧思禅师的“法华三昧”,加上自己修学的体证,直承佛旨,建立起教观并重、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

  • 标签: 智者大师 天台宗 佛教 《法华经》 《大智度论》 《涅粲经》《大品般若经》
  • 简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了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历史上,台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曾是福建的一部分,伴随着大批闽人移居台湾,闽文化也移植到了台湾,两岸人民共同铸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

  • 标签: 福建 台湾省 民间信仰 地域文化 宗教研究 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