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不同于传统视角下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结构-关系视角对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探索了基于社交网络演化的政府形象认知传播机制。本文首先结合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视化呈现了微博中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舆情概况,然后从定性描述层面分析了政府形象认知与舆论传播网络微观结构因素之间的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演化中的政府形象认知传播呈现如下规律:随着舆论传播网络规模的增大,政府形象负面认知呈上升趋势;随着舆论传播网络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政府形象负面认知反而呈扩大化趋势;虽然意见领袖以官方权威为主,但由于舆论传播网络较低的中心化趋势,其对政府形象负面认知的消解作用未能显现出来,且关键少数在引导民众政府形象认知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本文对政府形象危机管理、负面舆论应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标签: 政府形象 社交网络演化 突发事件舆论
  • 简介:贵州省卫计委公布《进一步改善贵州省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

  • 标签: 医疗服务 贵州省 服务机制 就医
  • 简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以"入党前,入党中,入党后"3个发展时期为横轴,以"入党积极分子选拔条件,发展对象考察机制,预备党员质量评价体系,党员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4个内容为纵轴,根据学生党员每个时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建立有效的培养考核机制

  • 标签: 高职院校 发展党员 质量保障 评价体系
  • 简介: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众多,但政策如何推动行政区划改革的机制分析相对不足.本文以镇(街)行政区划改革为切入点,基于浙江省的数据,提出了“设置标准一行政指令一需求匹配”的政策驱动机制,即政策通过改变设置标准及行政指令,经由需求匹配加以作用,共同影响镇(街)行政区划的改革.研究表明,该机制有助于解释浙江省镇(街)行政区划改革与政策措施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外部效度.

  • 标签: 行政区划 改革 政策驱动
  • 简介:随着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认识的提高,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践中却存在千村一面、缺乏特色的盲目保护问题。文章以浙江黄岩的历史文化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互动保障理论阐述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的基本理路,通过建立政校互动、政民互动和政企互动的互动保障方式,对黄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的价值进行剖析,从而探讨黄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的操作规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如何实现活态再生提供机制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历史文化村落 活态再生 互动保障
  • 简介:核心课程开发机制是各地党校以自身师资结构和能力特点为基础,以核心课程体系为对象,以满足新时期干部培训需要为目标,运用各种新的方法、程序将理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舟山市委党校通过核心课程开发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课程开发管理方法。同时,在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 标签: 党校 核心课程 开发机制
  • 简介:基层知识型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如何?其达成共识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解决分歧的方式是什么?共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已有框架模型均不能进行解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五年规划为研究切入点,以县级为研究单位,试图回答以上问题。研究认为:知识型政策包含事实性和观点性两种类型知识;在决策过程中,分歧是事实性知识和观点性知识共识的内在动力,推动政策参与者(包括编制层、决策层、咨询层成员)通过调研、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转变观念,促进形成相对准确的共识;政策参与者开展专题调研有利于解决事实性知识分歧,决策者(主要包括决策层成员)掌握整体事实性知识和丰富决策经验有利于解决观点性知识分歧;事实性知识共识过程是接近线性的,而观点性知识共识过程是非线性的。相关理论将为如何有效达成知识型政策决策共识提供指导。

  • 标签: 知识型公共政策 五年规划 决策共识 事实性知识 观点性知识
  • 简介:农村社会治理实践机制创新,是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重要路径。浙江省M县S镇根据农村社会形势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借鉴、揉和西方陪审团制度与听证会制度,创立了镇村重大事务"陪审团"制度,对镇村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全程监管。这一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机制,对于弥补现有农村管理体制的不足,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崭新的制度,镇村重大事务"陪审团"制度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空间。

  • 标签: 农村社会治理 实践机制 “陪审团”制度
  • 简介:从一定角度看,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常见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方式。在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群体性事件更多的表现为追求带有民生性质的利益诉求,其意图并不在于改变现行政治制度结构和寻求社会资源的根本性重新分配。论文基于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角度,从提升普通公众利益表达能力,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以及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等方面入手,探讨健全公众利益理性表达的路径机制

  • 标签: 公众利益 诉求机制 群体性事件 社会转型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婚姻支出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出现农村父代"因婚致贫"的现象,而这种现象逐渐成为一些农村中的常态。文章在对豫东J村高价彩礼考察的基础上,试图在场域理论视角下,以场域、惯习及资本为分析工具,解释农村父代"因婚致贫"的现象及其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场域文化、彩礼意义的变迁以及婚姻市场中资本竞争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父代因婚致贫的成因。

  • 标签: 场域理论 彩礼 农村父代 因婚致贫
  • 简介:党风廉政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个目标中,“不想腐”要求从动机上遏止腐败。相对剥夺感是诱发腐败动机的重要因素,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与现实诉求。从西方人性观的角度出发,承认人性好利,分析当下公务员相对剥夺感较高的原因: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比较向经济倾斜、获得感的缺乏、低薪渐难养廉;再从东方人性观角度,肯定人心向善的本质,提出降低相对剥夺感、实现“不想腐”的策略:丰富社会比较的纬度、引导参照群体的选择、提高职业获得感、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增加社会支持。

  • 标签: 不想腐 相对剥夺感 人性观
  • 简介:研究旨在从家庭视角出发,揭示和提炼农民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内在机理和发生机制。通过对中部普通农业型村庄农民城市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发现:城市化参与的主体是具体的农民家庭;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动力和目标是成为有尊严的、能在城市体面生活下去的“新市民”;农村正遭遇着全方位资源匮乏,城市化参与的主体正经历着快速的非精英化过程;“非精英化”与“体面生活”成为一组突出的悖论,然而非精英农民家庭正以“家庭发展秩序”化解着这组悖论,非精英农民家庭正广泛地参与着体面城市化实践。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家庭发展秩序”及其具体内容——“年轻人发展、中年人支撑和老年人自养”,并指出传统家庭制度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基本制度是“家庭发展秩序”赖以生成的重大制度保障,江汉平原相对丰富的农业剩余是该秩序的重要经济基础。

  • 标签: 农业剩余 家庭发展秩序 城市化 非精英化 就近半城市化
  • 简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场域,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单元。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过程中,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者,社区党建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社区资源,让党在基层社区发挥巩固执政的目的,而且具有整合党的自身建设作用,通过社区党建工作凝聚党员和群众,从而实现党对社会领导。因此,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相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多元互动促进共同参与,以共同参与促进社区治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多元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 标签: 党的建设 社区治理 多元主体 协同共治 融合
  • 简介: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高校在第二课堂建设上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教师积极性差等问题。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其不拘泥于文娱方面,要向专业知识应用、科研专利、竞技比赛等方向发展,实现政企校家共育的四维人才培养体系。

  • 标签: 创新创业 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
  • 简介: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紧密的联系,深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精准扶贫的新着力点和新动力。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对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模式做相关调研,总结提出了具体实现形式和有益启示,为精准扶贫模式机制创新提供借鉴。

  • 标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精准扶贫 毕节市
  • 简介:从党员身份的认知度角度对克拉玛依市党员展开研究,得出目前克拉玛依市基层党员身份认知度不强的原因,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对提高党员自我认知度,强化党性,成为合格党员助力,进而使基层党员先锋模范机制效益发挥最大化,引领各族群众向身边党员学习并靠拢,凝聚克拉玛依市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 标签: 党员 身份认同 先锋模范作用 机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