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因外伤、烧烫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眼睑及周围组织损伤,当瘢痕形成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眼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瘢痕性睑外翻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仍存在术后再次形成瘢痕的风险。该文报道了1例早期采用离子束药物导入治疗的外伤后瘢痕性下睑外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标签: 眼睑外翻 离子束 透皮给药 瘢痕性睑外翻
  • 简介:摘要黄连-肉桂是中医经典对,具有交通心肾的作用,临床运用广泛。目前,主要针对黄连-肉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在性质、质量及体内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该对具有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涉及调控神经递质、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现有研究尚存不足,如黄连-肉桂配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以及在心血管系统、脂质代谢、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还需补充完善;黄连-肉桂在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等方面的最佳配伍比例还需进一步探析。

  • 标签: 药对 黄连-肉桂 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药理学作用 综述
  • 简介:摘要蒙花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野菊花和密蒙花等药用植物中的天然黄酮苷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保肝、镇痛、退热、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镇静安眠、神经保护、降压、降糖、防治骨质疏松症、美白护肤防晒等。蒙花苷难溶于水,口服疗效差,但与不同物质联用或复合后(如形成磷脂复合物)可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其药理功效。

  • 标签: 蒙花苷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中药药理学 有效成分 综述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途径,主要调节机制有谷氨酸代谢、铁代谢和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等。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元神经毒性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无定论。文章综述铁死亡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及其与全身麻醉神经毒性作用的关系,期望为靶向铁死亡预防全身麻醉神经毒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铁死亡 铁代谢 脂质代谢 麻醉药,全身 神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轮匝肌平行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为治疗面肌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门诊诊断为偏侧面肌痉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眼轮匝肌平行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对照组口服盐酸硫必利片、银杏叶胶囊、甲钴胺胶囊。2组患者治疗2周后根据Cohen评分表评价面肌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患者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分级在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面肌痉挛分级程度均有一定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8;Z=-2.45,P=0.014);对照组虽然面肌痉挛强度有一定的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2;t=-1.99,P=0.0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P=0.008)。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对照组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4)。结论:眼轮匝肌平行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良好且确定的疗效,并且可以最大限度改善面肌痉挛症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针灸 眼轮匝肌痉挛 盐酸硫必利片 偏侧面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肺肿瘤 麻醉,全身 神经传导阻滞 腹直肌 前锯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市苯作业工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检出情况。方法于2020年6月,将2019年1至12月天津市16个市辖区514家存在苯危害企业16 113名苯作业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纳入分析,企业信息包括用人单位所属地区、经济类型、行业分类和企业规模;苯作业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包括常规检查指标和苯专项检查指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苯作业工人个人一般信息、职业史、企业信息与工人出现疑似苯中毒、职业禁忌的关系。结果苯作业工人正常组16 073人,疑似苯中毒组24人。女性疑似苯中毒检出率高于男性(χ2=8.26,P=0.004),不同年龄、工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所在地区、用人单位所属地区、行业分类、经济类型和企业规模等维度疑似苯中毒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作业工人正常组16 073人,苯作业禁忌组16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所在地区为郊区的工人苯作业禁忌检出率高于市区(χ2=9.71,P=0.002),其他维度苯作业禁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苯作业工人更容易检出疑似苯中毒(OR=3.53,95%CI:1.57~7.94,P=0.002);在郊区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体检的苯作业工人(OR=5.81,95%CI:1.94~17.42,P=0.002),用人单位所属地区为郊区(OR=9.68,95%CI:1.23~76.07,P=0.031),以及女性工人(OR=3.07,95%CI:1.13~8.37,P=0.028)更容易检出职业禁忌。结论用人单位位于郊区的女性苯作业工人检出职业禁忌的风险较高,且女性更易检出疑似苯中毒,应重点加强天津市郊区企业生产环境中苯作业的管理以及女性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

  • 标签: 疑似职业病 职业禁忌证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张吉金教授深得哈氏妇科真传,结合自身临经验,对PCOS的诊疗有独到见解,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伴发痰浊瘀血互结,其中以肾虚为根本,痰瘀内阻为关键,情志因素为重要致病因素。张教授按候表现将PCOS分为肾虚痰湿型和肾虚郁热型,治疗主张肝脾肾三脏同调,配合月经周期调整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哈氏妇科 证治思想 张吉金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月山东省泰山医院106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随访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估湿疹严重程度,瘙痒VAS量表评估瘙痒程度;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E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计数。记录不良反应与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为77.36%(41/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候评分、EASI、瘙痒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7、6.31、10.61,P值均<0.001);血清IgE水平[(57.19±7.54)IU/ml比(81.55±12.08)IU/ml,t=12.45]、EOS计数[(310.54±52.84)×106/L比(465.51±58.04)×106/L,t=14.37]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9%(8/53)、观察组为3.77%(2/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46)。观察组复发率为6.00%(3/50)、对照组为21.95%(9/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可有效改善慢性湿疹脾虚湿蕴患者皮损和瘙痒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远期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湿疹 脾虚湿蕴 除湿胃苓汤 火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气秘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120例FC气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磨汤。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于静息状态下测定肛管静息压(resting anal pressure,RAP),用力收缩肛门测定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anal maximalcontraction pressure,AMCP),保持放松状态并向直肠气囊内注入气体记录直肠感觉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RST)及直肠最大耐受量(rectal maximum tolerance,RM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物质、NO水平;记录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4.4%(38/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15.36,P<0.01);RAP[(48.31±4.15)mmHg比(53.64±5.46)mmHg,t=-5.88]、RST[(30.14±3.17)ml比(35.42±3.12)ml,t=-9.00]、RMT[(154.21±15.27)ml比(160.61±16.38)ml,t=-2.16]低于对照组(P<0.05),AMCP[(156.67±15.62)mmHg比(132.26±13.21)mmHg,t=9.07]高于对照组(P<0.01);P物质高于对照组(t=9.08,P<0.01),NO低于对照组(t=-6.58,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可有效缓解FC气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便秘 气秘 脑电生物反馈 六磨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麦克劳林·贝内特·特雷维斯(MBT)丝弓矫正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21年2-9月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范围13~18岁)、B组(年龄范围30~35岁)各45例,患者均给予MBT丝弓矫正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患者分为100 g力组(A1组)22例和150 g力组(A2组)23例,B组分为100 g力组(B1组)22例和150 g力组(B2组)23例。观察年龄对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影响,结合施力后牙齿咬合力的改变及颌骨密度、高度的变化,评价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对不同矫形力施加过程中的拮抗作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骨膜蛋白、咬合力分别为(1 249.38±89.29)pmol/L、(1 038.37±79.54)N,均明显高于B组的(831.54±76.38)pmol/L、(921.45±81.36)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6、6.89,均P < 0.05)。治疗1个月、3个月,A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改善程度均优于A1组(t=2.92、6.39、0.64、1.30、1.07、2.48,均P < 0.05)。治疗7 d、14 d后,B1和B2组患者骨膜蛋白含量均升高,B2组高于B1组(t=0.59、1.89,均P < 0.05);治疗1个月时,B1和B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3个月后,B2组改善程度均优于B1组(t=0.27、4.02、3.07、1.52、0.06、1.57,均P < 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齿松动3例、牙髓反应2例、黏膜溃疡1例、继发龋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结论MBT丝弓矫正技术治疗牙齿畸形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及咬合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矫正力可诱导骨膜蛋白表达的增强和活化,能改善牙周伤口愈合和再生,提高患者的咬合力、颌骨密度和高度。

  • 标签: 口腔疾病 牙颌面畸形 磨牙 错颌畸形 矫正装置 正畸矫正器 龈沟液 骨膜蛋白
  • 简介:摘要梅尼埃病发作期的内耳磁共振钆造影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梅尼埃病患者在间歇期和发作期内耳影像的动态变化。该男性老年梅尼埃病患者在间歇期完成静脉给的内耳磁共振钆造影,次日在发作期完成影像复查。结果显示,梅尼埃病发作期患耳内淋巴积水的程度较发作前减轻,且未见明显膜迷路破裂、内外淋巴交混的证据。该患者梅尼埃病发作期影像不支持膜迷路破裂学说,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内淋巴的体积变化可能与其眩晕发作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部门联合事干预促进合理用药,观察医药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制定协调性的干预措施,医院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加强源头管理,制定合理药品准入制度,发挥医院药师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制度,设置临床用药权限,对抗菌药物和重点监控的辅助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观察鹤山市人民医院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前后5年合理用药指标及医药费用指标的变化[2017-2018年(干预前);2019-2021年(干预后)]。结果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后,鹤山市人民医院的合理用药指标和药品费用指标明显持续优化。处方合格率逐年提高。门诊静脉输液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分别从2018年(干预前)的5.2%、15.7%和47.2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2.2%、10.9%和37.3,降幅分别为57.7%、30.6%和21.0%。用药结构日趋合理,国家基本药物金额占比上升了51.0%。辅助药物金额占比、占比、门诊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明显下降,由2018年(干预前)的20.9%、35.2%、79.1元和1 952.1元分别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10.5%、21.8%、57.0元和1 751.0元,降幅分别为49.8%、38.1%、27.9%和10.3%。但非药品费用大幅上升,次均医药总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采取多部门联合事干预的管理模式,对促进合理用药和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效果明显,有效推动基层医院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推行应用。建议以此类推应用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以全面提高医疗效率。

  • 标签: 费用,药物 费用控制 药学服务 药物疗法管理 合理化 处方不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代/药效动力学(PK/PD)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对象为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45例胃癌患者,其中80例采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进行治疗(阿帕替尼组),65例采用替吉奥进行治疗(对照组),治疗3个月。收集治疗期间的静脉血样测定阿帕替尼血药浓度,并分别采用肿瘤生长抑制(TGI)模型和总存活数模型来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的量效关系。结果甲磺酸阿帕替尼首次口服的Tmax为(2.35±0.95) h,Cmax为(952.02±323.24) ng/ml,AUC0~24 h为(2 120.02±669.52) mg/(ml·h)。治疗3个月,阿帕替尼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8.47%比73.45%,χ2=4.422,P<0.05)。TGI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甲磺酸阿帕替尼对肿瘤直径、CEA、CA199、VEGF及VEGFR2的Kdrug分别为0.036、0.005、0.009、0.026及0.055。总存活数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血药浓度(β血药浓度=1.853)、肿瘤最大径之和(SLD,βSLD=1.235)、VEGF(βVEGF=1.055)和VEGFR2(βVEGFR2=1.388)对无进展存活率均有影响。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胃癌治疗可提高抗肿瘤效果。

  • 标签: 甲磺酸阿帕替尼 胃癌 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疗效
  • 简介:摘要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作为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具有治疗窗狭窄,动学过程个体间变异大,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开展MPA浓度监测的意义已经受到众多临床研究的广泛讨论。本文对MPA代动力学特点,影响MPA动学变异的因素及MPA总浓度、游离浓度、外周血单核细胞内浓度的检测方法与治疗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指导临床肾移植受者MPA个体化给提供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霉酚酸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复位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与开腹组,每组40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微创组采用腹腔镜复位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微创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术后24 h,两组CD4+、CD8+计数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微创组CD4+计数水平高于开腹组,CD8+计数水平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MDA水平均较术前升高、NO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微创组血清MDA水平高于开腹组、NO水平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TNF-α、HMGB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微创组血清TNF-α、HMGB1水平低于开腹组(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开腹组(20.00%,8/40),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复位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不会影响复位效果,并且手术创伤小,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肠套叠 腹腔镜复位手术 传统开腹手术 复位成功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腹股沟皮瓣 小儿 手部创面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疱疹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2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单独治疗,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252例EBV病毒感染患儿中,按照年龄分组:婴儿期3.97%、幼儿期53.57%、学龄前期28.97%、学龄期13.49%,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临床主要以发热、咽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为主要表现,其中肝脾肿大在学龄期(44.12%)所占比例最高,双眼水肿在幼儿期(10.37%)所占比例最高。实验组热退时间、眼睑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3.55±1.58)h、(3.82±1.17)h、(9.55±1.6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0±1.80)h、(5.33±1.58)h、(10.44±1.66)h(t=3.64、2.47、2.67,P < 0.001、P=0.024、0.0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3%(10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2%(121/1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结论儿童EB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采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疱疹病毒 更昔洛韦 干扰素 发热 咽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痛 双眼水肿 肝脾肿大
  • 简介:摘要通过研读元代医家曾世荣著作《活幼心书》,发现曾氏深谙小儿腹泻病因病机。曾氏认为,小儿腹泻与脾胃功能最为密切,又与小儿功能未全而感受六淫之邪、乳食失宜、易受惊吓等相关,临细分9种腹泻类型,包括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基于此创立小儿九泻九治法。但防治本病时,曾氏不拘泥于“九治”,其注重调护脾胃,重视辨证论治、活用方剂,分步治疗并考虑患儿体质差异而附有备选方,还强调乳食调护。在整体把握曾氏学术思想基础上,探析其对于小儿腹泻的辨治思路,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活幼心书》 曾世荣 小儿腹泻 九泻 五苓散 中医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