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犹太《圣经》不仅开启了犹太文化之源,而且昭显了突出的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圣经》以对世俗性生活、生产要素的汇聚整理和显著的史实特征,显示出典型的超神学;《圣经》以对周边异质文化要素的吸纳、整合和创造,展示了一系列具有启始、起源的文化意象,呈现了可资参照的文化元典意义;《圣经》以一种非形式化的审美理想、突出的具象化思维、典型的文学文本特征,展示出强烈的审美;《圣经》以人为重心,以对人的境遇、情感、愿望、幸福等的强烈关注为标识,呈现了强烈的个人性;《圣经》以对权威的怀疑、挑战,对犹太人自身的怀疑和反思,表现了突出的批判。《圣经》的世界意义展示了犹太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种联结,其深层则蕴涵着犹太传统的延展、更新及未来走向等富有挑战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圣经》 典型 具象化 呈现 境遇 展示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悲喜剧结构的二重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文学的悲喜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学创作又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创意源泉和发展初端。本文对"中国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的市场化写作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之处,并进一步探究当代文学创作如何成为文化工业的创意资源、文化产业的利润来源,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 标签: 文化产业化 王朔 当代文学创作转型
  • 简介:文学的地域由创作活动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的同质转换。地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 标签: 《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和文本同质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可能性文本理论 埃斯科拉 文本潜力 批评双重维度
  • 简介:从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以“男色家”自居的三岛由纪夫,其男’眭美学观与军国主义立场密不可分。然而,作为三岛由纪夫青春后期的作品,《禁色》显然跳脱出《假面的自白》《爱的饥渴》单元同性恋的学主张,其性向架构更趋向于“酷儿理论”中巴特勒所持的表演、无连续、可变的和过程的。本文试通过分析《禁色》中“俊辅”和“悠一”这两位体现作者对立意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深入理解三岛由纪夫解构固定“性别主体”的政治主张。

  • 标签: 三岛由纪夫《禁色》酷儿理论 巴特勒 双性恋
  • 简介:《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记》叙述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因为此一事件情节怪异,所以在当时及后世流传甚广。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卷九,题《吴兴娘》;秦淮寓客将其收入《绿窗女史》卷七,题《金凤钗记》。凌濛初将其改编,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题《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沈璟又将它改编为戏剧,题《附钗记》。与此一故事相似的借体还魂型故事则有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同样流传甚广,被收入多部小说集,明代据此改编的戏曲达九部之多。《金凤钗记》的大致情节如下:

  • 标签: 精神疾患 古典小说 《初刻拍案惊奇》 癔症 爱情故事 《剪灯新话》
  • 简介:“口述”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尹振球同志的论文《<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刊载在《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上。刘建军同志撰文对尹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現将该文予以发表,以期引起讨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美学内涵,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人们重读这些作品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这一栏目,为读者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提供一席之地,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 标签: 浮士德 善恶冲突 矛盾性 靡非斯特 美学内涵 作品
  • 简介:作为“英国后现代小说的领军人物”,艾米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后现代招式”。本文试图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独家拥有的“颠倒”或“倒置”手法来玩弄颠覆的后现代游戏。第一,通过“角色倒置”,艾米斯以戏谑与反讽的方式解构了身份中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二,通过“时间倒流”,他游戏式地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意义观、审美观与道德观。

  • 标签: 后现代招式 角色倒置 时间倒流 马丁·艾米斯 审美观 道德观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的短文,道出了幽默的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的功能:把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1958—1960年的“大跃进”文艺经历了从现实想象到幻象现实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修辞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借助于修辞,该时段的文艺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与想象,走向了对象征现实营构的修辞幻象。这带来的效果是,1958—1960年的文艺并不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形成了范围较广的修辞运动。

  • 标签: 1 958—1960年 “大跃进”运动 现实想象 修辞幻象
  •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
  • 简介:虽然你不会开车,但此刻却正驾驶着一辆高速汽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疾驰。路上车水马龙,一辆辆大客车、小轿车、摩托车南来北往,从你的身边呼啸而过。你谨慎地转动着方向盘,避开了一个又一个险情。

  • 标签: 电子游戏 游戏观 建设性 颜维群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史学的分期界定大多是以革命史的范式来建构的,这种界定的方式必然会得出学术依附于政治的结论,但学术必定有自身内在发展的理路,而按照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学术则应该走向独立的方向。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为学术独立而不断努力,但由于中国传统儒学同政治和人伦有着天然的亲合力,所以中国的学术很难完全独立。

  • 标签: 学术 独立性 致用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