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川端走上“新感觉派”创作道路的因果关系。1924年,一些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纠集在一起,十月创刊《文艺时代》,为首的是横光利一,主要成员有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人,受过菊池宽赞赏的川端康成,是后起之秀。他原先倾向于后期“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等的新理智主义的描写手法,随着现实的剧变,渐渐偏重于性变态心理的感觉现象刻划,以构思奇特的主观幻象吸引苦闷彷徨的部分市民和知识青年。千叶龟雄在1925年《世纪》杂志十一月号上,评论他们的创作特点,总括为一个概念,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便用来作标帜,但有些成员后来分道扬镳,如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坚持其基调于始终的是横光和川端。横光未满五十岁(1947)逝去。川端则在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四年(1972)自杀,这一流派也就告终了。

  • 标签: 川端康成 新感觉派 创作道路 芥川龙之介 创作特点 诺贝尔奖金
  • 简介: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在现代快节奏的文明中已被冲击得荡然无存了,以至于我们站在这个历史的时空境遇已经再也感受不到那个强大帝国的辉煌,甚至有人发出要推倒这个象征着落后文明的军事设施。那么,长城真的是懦弱的战略吗?事实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本专栏作者将用经济学上的一个最大最小值博弈策略,把你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时空境遇中,揭开藏匿在防御这一“表象”下的“魔鬼”,为你展示一个伟大长城的真正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意识到,长城的出现是中国文明强盛崛起的一个历史必然,是当时恶劣环境中的最佳战略选择。向来以剽悍著称的秦始皇从一统中原的强大攻势转向防守,绝对不是一种“懦弱的退防”,而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雄才伟”。

  • 标签: 长城 懦弱 中国文明 历史必然 军事设施 博弈策略
  • 简介: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十一日,闻高邮州缺,(尹继善)以枚表荐”(袁枚《谢荐擢高邮刺使启》)。此时袁枚任县令已有六七年,虽关心民瘼,政绩不俗,但如其在《府中趋》、《俗吏篇》等诗中,一再流露出厌倦之意,并产生隐居的想法。眼下恩师忽然欲提拔之,可以摆脱七品芝麻官的处境,袁枚又不禁心动,暂时抑制了归隐的念头,于是撰《谢荐擢高邮刺史启》,向恩师表达感激之情。尽管文中表示“官虽迁而意怯,福骤至而惊多”,又自谦“恐负人望”,但并未如论者所云“委婉地坚辞不就”。此时他对前程还抱有一丝幻想。

  • 标签: 袁枚 辞官 归隐 处境 隐居 厌倦
  • 简介:<正>写诗和从政,在中国古代,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件事情。诗圣杜甫曾一度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而宋代诗人王安石还被神宗任命为宰相。当今拉美文坛也不乏身居高位的诗人和小说家,厄瓜多尔的鲁文·阿斯图蒂(1938年生于厄瓜多尔昆卡)便是外交家和诗人两者兼于一身的一个例子;他现在供职于北京,创作了许多歌颂中国的诗篇,这里发表五首,供大家欣赏。

  • 标签: 外交家 厄瓜多尔 中国古代 荷花 王安石 宋代诗人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一向被视为盖世奇才而又时运不济的一代文人典型,所谓"四子淹踬不振,一时剖断,终莫能拔。"(张燮《王子安集序》)而作为"四杰之冠"的王勃,尤其如此:"子安天性过人,夙企曾闵,所遭多忤。"(同上)人们每提及王勃,不能不惊叹他的天才早熟,他的文采斐然,又无不为其落魄一生、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 标签: 王勃 黄帝八十一难经 滕王阁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杨炯 初唐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