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分析两者患者之间的HBeAg转阴率和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药物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2例儿童接种狂犬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疾控中心门诊接种狂犬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122例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注射狂犬病疫苗出现的主要常见不良反应有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低热、皮疹等。结论有效的宣教工作,有助于提高狂犬疫苗全程接种的依从性;密切观察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反应,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免疫程序的完整性。

  • 标签: 狂犬病疫苗 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第一磨牙缺失以第二磨牙前移替代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第一磨牙缺失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第二磨牙前移替代的正畸治疗,治疗结束对所有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拔除第一磨牙的矫治完成时间在20~40个月之间,平均矫治完成时间为(25.6±3.3)个月。矫治,患者前后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下牙列中线对齐,拔牙间隙关闭,第二磨牙牙根平行于第二前磨牙牙根,上下颌牙齿尖窝关系较好。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患者治疗无明显第二磨牙牙根及齿槽骨吸收等。结论对于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来说,采取第二磨牙前移代替的方式进行矫治,即可保证功能性,又可改善患者的美观性,效果显著。

  • 标签: 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前移代替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消毒待干穿刺动静脉内瘘降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160例动静脉内瘘需要穿刺的患者,分为80例研究组和80例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皮肤消毒待干穿刺动静脉内瘘,对照组在消毒立即穿刺动静脉内瘘。对比两组穿刺皮肤红、肿、热、痛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穿刺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结果消毒液待干后进行穿刺的研究组没有一例发现红、肿、热、痛等现象,而对照组则发现有1例患者穿刺皮肤周围有发红的现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穿刺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研究组为0%,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液未干燥时,对动静脉进行穿刺能使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消毒液或细菌会随着穿刺针进入血管内,同时,消毒剂对微生物作用时间也不够,因此引起感染,所以消毒皮肤待干穿刺动静脉内瘘,能使其降低感染率,从而能更好的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

  • 标签: 皮肤消毒 动静脉内瘘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营养状况评估与合理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本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收住院的60例(男30例,女3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指导与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出生胎龄在30周~34周,出生体重在1200g~2500g。对照组定期随访记录生长发育状况,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随访基础上给予营养管理与指导。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平均身长、平均头围及平均体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营养状况评估与合理指导为早产儿追赶性生长提供了保障,可减少宫外发育迟缓,值得在我地区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早产儿 出院后 营养状况评估 合理指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100例,时间范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按“简单随机”法分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另一组为观察组(有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输血凝血功能情况、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血常规、凝血功能(除纤维蛋白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中,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其不良反应监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常规凝血检验 输血治疗 不良反应监测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选择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对脱机拔管再插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ARDS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两组在脱机拔管后分别予以常规吸氧、加温加湿高流量吸氧装置供氧,对两组再插管率展开比较。结果实验组再插管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可显著降低ARDS患者脱机拔管再插管率,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脱机拔管 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 再插管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折腕关节僵硬患者选择推拿法联合关节松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82例骨折腕关节僵硬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41)和常规组(n=41),其中中药熏洗治疗的为常规组,推拿联合关节松动治疗的为研究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97.56%,常规组优良率为78.05%,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以及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研究组Cooney评分以及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折腕关节僵硬患者采用推拿法联合关节松动方案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骨折 腕关节僵硬 推拿法 关节松动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在创伤性脊柱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截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共计40例创伤性脊柱凸畸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比较组与研究组(各20例),前者应用常规手术,后者应用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治疗以后Cobb角明显小于比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概率5.00%,小于比较组15.00%,研究组病人复发率5.00%,小于比较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在创伤性脊柱凸畸形治疗具有显著效果,病人Cobb角得到较大改善,并发症、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参考。

  • 标签: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 创伤性脊柱 后凸畸形 Cobb角 复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烧伤患者瘢痕整形手术后围术期内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围手术期采取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离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发生的肺部感染、压疮及供皮区感染等并发症率似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烧伤患者接受瘢痕整形手术期间采取围术期综合护理,可缩短离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

  • 标签: 烧伤 瘢痕 整形手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体凸成形术并中药辨证治疗高龄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以来通过责任病椎椎弓根穿刺、球囊撑开复位,并灌注3~6ml的骨水泥成形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后2小时能下床站立行走,缓解责任椎体引起的腰背部疼痛,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远期未见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及上下椎再骨折。结论椎体凸成形术并中药辨证治疗高龄胸腰椎椎体骨折,局麻、微创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见效快,安全可靠,避免了卧床并发症,提高了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体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辨证施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第1年、第2年、第3年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年、第2年、第3年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婴幼儿接种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 标签: 乙肝疫苗 婴幼儿 接种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脉内介入治疗的缺陷逐渐显露;现报道1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严重病变,但经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未予植入药物支架的病例。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冠脉造影 冠脉斑块
  • 简介:目的探究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62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31)和实验组(n=31)。将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常规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6±0.5)d,明显少于常规组(7.5±0.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00%,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过程,带教工作的展开属于其主要环节,同时也是理论、实践的结合,可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为了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首先需要对带教工作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相关解决措施的落实,以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护理人才。本文主要以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问题、措施为研究重点。

  • 标签: 临床护理 带教工作 思想体会
  •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过程,带教工作的展开属于其主要环节,同时也是理论、实践的结合,可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为了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质量,首先需要对带教工作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相关解决措施的落实,以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护理人才。本文主要以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问题、措施为研究重点。

  • 标签: 临床护理 带教工作 思想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消毒灭菌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2月—12月我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PDCA管理模式前,抽取31例工作人员。2018年1月—11月于消毒供应中心开展PDCA循环管理实施,同样选取该31例工作人员。分别调查两种方式下该31例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结果PDCA循环管理下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管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可加强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 质量控制 消毒灭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细化流程管理对日间手术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流程管理。结果观察组首台手术等待(42.51±1.73)min、连台手术等待(20.00±1.66)min、工作效率评分为(96.13±2.01)分、护理质量评分(94.75±3.58)分、护理风险发生率4.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精细化流程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日间手术的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精细化流程管理 日间手术 护理质量 工作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管理模式在婴幼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喘息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中随机选取80例,均经整群随机抽样法分为参考组(n=40)和研究组(n=40),为所有患儿提供祛痰、止咳、吸氧以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以及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提供综合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喘息发生情况以及病情缓解效果。结果参考组患儿喘息总发生率为32.5%,研究组总发生率为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08,P=0.011)。护理研究组患儿潮气量高于参考组(t=9.825,P=0.002),达峰容积比高于参考组(t=11.262,P=0.014)。研究组患者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短于参考组(t=7.981,P=0.013)、喘憋消失时间短于参考组(t=8.015,P=0.011)、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患者(t=11.486,P=0.007)。研究组出现并发症患儿共计5例,总发生率为12.5%,参考组出现并发症患儿共计9例,总发生率为22.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02)。结论在婴幼儿毛细血管支气管炎喘息预防中应用综合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改善,同时还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

  • 标签: 综合管理模式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患者4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分别应用常规动力加压钢板法固定治疗、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骨骼愈合时间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疗效突出且对患者机体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临床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