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顽固腹水是肝硬化临床终末期表现之一,亦称抗利尿剂腹水,约占肝硬化腹水16%,其发生为肝硬化严重肝功能障碍标志.按国际腹水协会定义,难治腹水是指药物治疗不能消退或经排放腹水等治疗后用药物不能有效防止近期复发腹水[1].

  • 标签: 顽固性腹水 回输腹腔 腹水浓缩 难治性腹水 肝硬化腹水 肝功能障碍
  • 简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护理工作临床医学上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带好实习生在护理教学改革过去不合理教学模式已成为护理系统工作一大课题,经过多年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我们积累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护理实习 带教工作 临床医学 护理教学 教学模式 教师队伍
  • 简介:目的评价HBV感染者血清TIMP-2水平肝纤维化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98例HBV感染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IMP-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A、PCⅢ、CⅣ和LN,和采用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与健康正常人比,HBV感染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除慢性HBV携带者PCⅢ、CⅣ、LN、ALT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C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比显著差异(P〈0.05);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2水平依次进行升高,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TIMP-2水平分别为78.56±26.23ng/ml和92.65±21.93ng/m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清TIMP-2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LT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文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2较为可靠和有效

  • 标签: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 透明质酸 III、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 简介:背景:青蒿索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红斑狼疮症状和体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结肠炎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以TNBS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青蒿琥酯治疗组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50mg·kg-1·d-1.实验第8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IFN-γ、IL-17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1.00±0.632.83±0.41,(5.62±2.36)U/g(15.10±3.92)U/g,(132.56±37.09)pg/mg(221.44±41.99)pg/mg,(89.73±29.86)pg/mg(229.72±78.58)pg/mg,(408.02±83.13)pg/mg(692.79±217.51)pg/mg](P〈0.05),IL-1O含量显著升高[(188.66±49.87)pg/mg(121.02±21.57)pg/mg](P〈0.05).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10含量外,青蒿琥酯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组IL-4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TNBS引起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h1/Th17免疫应答、上调保护细胞因子IL-10含量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青蒿琥酯 过氧化物酶 细胞因子类 Th1/Th17免疫应答
  • 简介:我们采用二维超声诊断仪,测量左肝膈面压缩度(LCA)方法,即测量与心脏相邻肝脏受心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回缩幅度大小,结合肝功能及心功能等多项指标,与肝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左肝膈面压缩度诊断肝硬化程度价值。

  • 标签: 二维超声诊断 肝硬化 肝膈面 二维超声 肝组织病理 肝功能
  • 简介: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消化疾病诊治率显著提高,但仍有不少患者因恐惧内镜检查而延误了疾病诊治.麻醉药物在内镜诊治应用有效解决该问题,进而提高了疾病诊治率.本文就麻醉药物无痛消化内镜中应用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麻醉药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镇痛 镇静
  • 简介: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组织Fas、FasL及FAP-1和组织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as、FasL多克隆抗体及FAP-1单克隆抗体15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检测其组织Fas、FasL及FAP-1和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并以相应正常肝组织作对照。结果肝母细胞瘤组织Fas表达(78%)高于正常肝组织(5%),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胞浆型表达。正常肝组织FasL表达阴性,而肝母细胞瘤FasL表达73%,两者表达率差异明显;15例肝母细胞瘤FAP-1阳性表达13例。同时发现瘤周淋巴细胞Fas、Fas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68%,而在正常肝组织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正常肝组织同时表达Fas/FasL,维持其自身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起重要作用;肝母细胞瘤组织Fas、FasL表达上调以及FAP-1阳性表达可诱导表达Fas淋巴细胞凋亡以实现免疫逃逸。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FAS/FASL FAP-1 蛋白表达 免疫逃逸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相关。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与青年组、老年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人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目的评价妊娠早期给予替比夫定口服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疗效和安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0例HBV高载量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受试者孕12周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服药至产后12周,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和乙肝疫苗20μg。比较两组孕妇受试者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血清HBVDNA水平。评估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和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孕妇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试验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3.58±0.56)lgcopies/ml和(2.98±0.32)lg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7.93±0.47)lgcopies/ml和7.46±0.43)lgcopies/ml(P〈0.01);新生儿出生时,试验组HBsAg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和2.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和17.5%(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P=0.64)、身长(P=0.44)、头围(P=O.93)、体质量(P=0.46)、Apgar评分(P=0.4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预防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未见孕妇和新生儿不良反应。

  • 标签: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母婴传播 安全性
  • 简介:生物制剂作为近二十年来新兴治疗药物,炎症肠病(IBD)疗效已得到肯定。然而,目前用于IBD治疗生物制剂均需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部分制剂需要在严密观察下输注。因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口服生物制剂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新型口服生物制剂IBD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生物制剂 投药 口服
  • 简介:溃疡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主要认为其病因与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有关。病程长、易反复已成为其最突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及其受体UC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且维生素D缺乏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现就维生素D与溃疡结肠炎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一综述。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免疫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活动肝硬化患者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活动肝硬化患者57例,其中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28例使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日,口服,治疗8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和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化指标以及HBVDNA、e系统血清转换等.结果治疗8个月时,临床症状改善、HBVDNA阴转、肝功能改善,以及有无合并症出现,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活动肝硬化,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稳定病情,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 简介:背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临床病理过程。SIRT3与棕色脂肪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探讨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脂肪肝分级与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迄今为止尚无可靠HBV体外感染系统和实用动物模型,严重阻碍其相关研究。因此建立生物学背景清晰、易于获取、经济适用小动物模型尤为重要。目前有关HBV感染模型研究大多集中小鼠方面,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BV复制感染小鼠模型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背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非侵入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有效途径。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胃癌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OR值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应用前景非侵入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CCT)现状及能否临床提供可靠研究依据。方法我国有关肝脏疾病6种主要中文杂志进行人工逐篇查阅,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慢性乙型肝炎RCT/CCT进行分析。结果查阅杂志308期,共含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文章212篇,检索出RCT/CCT88篇并针对文章设计质量进行分析。结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研究RCT/CCT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RCT 治疗性研究 CCT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实践
  • 简介:胆道系统显象某些显象剂能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并经胆管、胆囊、总胆管排入肠腔,因而可被用作胆道显象。以往常用131I-玫瑰红作黄疸鉴别诊断,因费时较长,且131腆应用条件限制,近年来,99mTc标记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衍生物(IDA)已成为目前最主要胆道显象剂。IDA衍生物已有EHIDA、PIPIDA、DISIDA和Mebro-fenin等。由于各种IDA衍生物分子结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胆囊炎 胆道显象 显象剂 肝海绵状血管瘤
  • 作者: 徐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
  • 机构: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
  • 简介:慢性萎缩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变薄和萎缩改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和营养吸收障碍。慢性萎缩胃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患病报道。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炎症性疾病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免疫逃逸能力。调节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胃癌发生、发展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以及两者间相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1.57%±0.99%,P〈0.01;MDSCs:21.72%±10.12%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与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与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