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专题写作是任何一个专业都要涉及的一个普遍问题,此文从音乐专业特殊的视角提出论文创作及其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对音乐问题的发现,及音乐材料本身的理解分析

  • 标签: 音乐专业 论文写作 教学方法 高校
  • 简介:《格致与花鸟画》一书终于出版了。此书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格致与花鸟画——以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15年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博文出版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的出版为读者解读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正在展览的吴湖帆四宝之一的《梅花

  • 标签: 梅花喜神谱 宋伯仁 中国美术学院 博物馆馆藏 出版项目 出版发行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新的、全面的发展。鲁迅先生曾把这一时代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一派。”李泽厚先生更认为其时代特征是“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其实并非是一次性事件。人的历史,就是人的一次次觉醒的历史,只不过每次觉醒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而已。魏晋之际,

  • 标签: 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的自觉 人的觉醒 写作 乐论 玄风
  • 简介:四部和声写作的各种规则主要是从欧洲音乐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提炼、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来和声教学的经验,对四部和声的写作规则做以总结。

  • 标签: 四部和声 写作规则
  • 简介:音乐审关心理学介入写作课程,是作曲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运用审美心理学审视复调发展的历史,可以更清楚把握复调的本质。运用审美情感符号化的角度审视复调技法、更有利于学习,从审美谐趣期望出发,统筹复调技术的构思运用,从东西方审美观念差异,考察民族风格的发展。

  • 标签: 音乐审美心理学 复调 迷乱 秩序 符号 谐趣
  • 简介:作为和声学教学重要内容的和声习题写作训练,是和声学实践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本人通过多年的和声学教学发现,学生写作和声习题(高音题)时,常常不经过充分审题,上手就做,这就容易造成做题逻辑混乱、事倍功半。所以做和声习题时,步骤与程序是很重要的,只有从宏观到微观、表层到背景都明确题目所含的知识要点与难点,抓住并发展它们,做题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以往和声习题写作方面的论著,对做题步骤的论述总体较为宏观,对于学生习题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不强。本文将结合实例,针对和声习题写作(高音题)的基本步骤进行详细论述。

  • 标签: 四部和声 和声习题写作 高音题 做题步骤
  • 简介:答:一千个作家,有一千个这个问题的答案.写作是一项创意工作,每个令人激动不已的灵感或不成熟的小点子,都有可能诞生一部伟大的作品!宝贵的灵感可能来自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瞬间,也许是你午饭前准备洗手时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正要出门匆忙换上鞋子的那一刻,这时你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它及时记录下来,以防灵感瞬间蒸发.记住,好的点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灵感不知不觉就会来到你身边.

  • 标签: 灵感 写作 作家 水龙头 瞬间 生活
  • 简介:为了使多声部音乐能明显地形成乐句与乐段的划分,便在其终止时形成了特定的和声语汇,这就是“终止式”。而用于终止式中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5音在低声部),称为“终止四六和弦”,标记为K64。

  • 标签: 多声部音乐 写作基础 教程 主和弦 和声语汇 终止式
  • 简介:《上海戏剧》展开历史剧創作研究的討論,这无疑将会促进历史剧目进一步发揮其古为今用的作用。我自己曾在《双烈记》到《金山战鼓》的写作中几經曲折,获得一些教訓与体会,写出来提供探討。从剧作者角度来說,我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判其真伪、辨其是非的问题。例如以梁山泊农民聚义的历史材料来看,《水浒傳》是用以歌頌农民革命的,而《蕩寇志》却宣揚着封建統治阶級鎮压农民起义的“丰功偉績”,其间便大有真伪和是非。就历史人物来說,同样如此。例如傳奇本《双烈記》,把南来投降派的首脑人物宋高宗赵构写成“朕

  • 标签: 梁山泊 双烈记 我自己 金山战鼓 历史剧创作 历史人物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作曲实践中的和声配置问题,目的是要总结一些在作曲教学当中通常向学生们灌输、训练的多声部写作技法,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多声部和声的品味能力。在当代音乐的创作中,调性设计的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传统调式调性、人工调式、12音(音级)调性、12音泛调性,等等,这些主要是由音乐实践中的风格要求所决定的。理论上的总结固然能够帮助人们的理解,然而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音响的设计上来。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积累更多的音响经验,这才是最终需要得到和解决的多声部创作能力问题。

  • 标签: 声部连接 半音化设计 12音调性 人工音阶 低音线条
  • 简介:民族音乐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伊始,就始终以其方法论而著称。实际上,就民族音乐学产生和发展的本质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自身和谐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也必须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书写,尤其是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然而,纵观我国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状况,无论是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本体研究的文献,还是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写作的文献,这一学术书写的根本目的,至少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历史时期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民族音乐学学生论文的写作更是如此,具体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写作目的 学生论文 20世纪80年代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 简介:在多声部音乐中,旋律有着流动性与起伏性的特点,其节奏也是千变万化的。在编配和弦时,我们不可能为旋律中的每个音都配上和弦,而且如果和弦过于频繁的更换,会使得多声部音乐产生纷杂扰乱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多声部音乐的和弦框架中,将旋律中处于和弦中的音当作和弦音,而将和弦音以外的音当作和弦外音来处理。

  • 标签: 多声部音乐 写作基础 教程 和弦 流动性 旋律
  • 简介:艺术与时代和历史的关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无论顺着时代和历史,还是逆着时代和历史,艺术家个体都注定要拥抱自己苦痛而残缺的心灵。前不久读一位朋友的赠书,我喜欢其中一篇写曹禺的《少年的笑暮年的雨》,它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思索。想当初,初登文坛的曹禺凭着自己的少年意气,在戏剧的天地里大喝一声:“我来了”,于是《雷雨》《日出》《原野》便呼啸而至。

  • 标签: 艺术家 个体 生态 写作 《原野》 《日出》
  • 简介:于文秀在《文艺报》(2000.6.27)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卫慧、棉棉等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被批评界称之为“文学新人类”,但走进文本后,感觉不但不新,反而呈现明显的仿制印迹.而且这种仿制颇有东施效颦的拙劣与贫困。在《糖》与《上海宝贝》中,我们看到“文学新人类”对欧美60年代文化怀有一种“古怪的激情”.向往、推崇、追随以至模仿。

  • 标签: 文学 《上海宝贝》 棉棉 卫慧 文艺 新人
  • 简介:兴趣将促使学生进发强力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去学习、探索。消除学生畏难恐惧情绪,激发写作兴趣是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极为关键的一环。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应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入手,化无形为有形,让兴趣成为学生“想写、爱写”的不竭动力。

  • 标签: 作文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 简介:六、12音调性设计所谓12音音乐体系(dodecaphony),原本就应当分为调性音乐(twelve—tonetonalmusic)与非调性音乐(non-tonalmusic)。如,12音序列(twelve-toneseries)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有调性的中心音。

  • 标签: 半音化 调性音乐 写作 和声
  • 简介:宋人碑志多署书丹信息,由此可通过书丹考察当时书法。北宋中期颇负盛名的宋敏尤擅楷体,后世却湮没不彰。主要原因如下:欧阳修书风革新推崇与宋敏求同时的蔡襄书法,经过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助推,尚意书潮蔚成风气。谨守晋唐法度的宋敏难免成为尚意书潮的革新对象,加之长期形成的宋明尺牍书法传统、帖学传统将其汰择出书史;宋敏虽属儒者工书,但伏石书丹乃体力活,颇被书坛大家视为匠人书法、待诏书法,难容于崇道轻艺传统;宋敏长期待诏阙下,其仕途经历限制了书法传播。宋敏书丹研究昭示出至少两点方法论意义:其一,书丹个案研究能对古有书名今无作品的书家做更多元的考察;其二,以大数据观念兼重传世与出土碑志书丹,能对流动书家的碑志书丹予以编年系地,有助于了解当朝书坛人员构成,益于索解当朝的区域书风。

  • 标签: 北宋 碑志 书丹 宋敏求
  • 简介:严格地说,世间任何一种写作行为都是身体写作,除大脑或快或慢的运转之外,无论是过去的手握刻刀、毛笔、钢笔、圆珠笔还是现在的敲击键盘、按动鼠标,还都需要手这一重要身体器官的参与和配合,当然也有用脚或嘴写作的,比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上不时刊载的一些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身残志坚、发奋图强的感人故事,但这只是生活中的特例。不过,近年来在文坛上颇为盛行的身体写作本意显然并不在此,否则

  • 标签: 现代行为艺术 身体写作 文学创作 私人写作 美女 作家
  • 简介:十年前,偶然地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信使》杂志,有一篇文章配合着十几张毕加索的草图,介绍他画一幅公牛图的演变过程。使自已眼界大开。毕加索的变形画法是举世公认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用极为抽象的几根线条“涂鸦”式地创作出那条公牛时,竟然在相隔一年的时间里画出了许许多多的牛,对创作对象进行了似乎永无止境的分析。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刚开始画的一头牛,那么真实,那么毕肖,和最后一头牛相差十万八千里,而艺术评论家则十分深刻地指出:“他完笔的地方实在是他应该起笔的地方。”起笔与完笔这一事实,证明艺术基础与艺术革新

  • 标签: 戏曲教育 艺术革新 艺术评论家 创作对象 艺术基础 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