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水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应用免疫定量分析技术测定胸水降钙素及乳胶凝集法测定胸水中CRP,并进行观测。结果胸水中的降钙素、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其胸水为感染性的可能性越大,且胸腔积液产生粘连、胸膜增厚的比例越高。结论胸水中的降钙素和CRP对胸水产生原因的判断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与乳酸评价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发病早期降钙素、乳酸水平及APACHEII评分,并建立ROC曲线观察标记物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2项标记物和APACHEII评分在2组患者均有明显差异且2项标记物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2项标记物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2~0.79之间。结论血降钙素和乳酸均可以作为判断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脓毒血症 降钙素原 乳酸 APACHE II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花青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包合率为指标,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投料(花青素和羟丙基-β-环糊精)质量比14,羟丙基-β-环糊精质量分数30%,包合温度20℃,包合时间2.5h。结论溶液搅拌法制备包合物的包合率为24.5%,方法可行。

  • 标签: 原花青素 羟丙基-&beta -环糊精 包合物 正交试验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监测PCT及BNP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9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一般感染患者26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当天,治疗后1d、3d和7d空腹取血测定BNP及PCT水平。动态监测观察组治疗后1d、3d、7dBNP和PCT水平;以治疗7d后的效果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比较不同转归患者BNP及PCT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1的血浆BNP,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9例脓毒症患者12例好转,17例病情持续恶化,其中8例死亡。好转组血浆BNP及血清PCT水平逐渐下降;恶化组BNP及PCT水平持续处在较高水平,并且呈逐渐升高趋势。好转组与恶化组BNP、PCT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血浆BNP,血清PCT水平与脓毒症危重程度相关,动态观察血浆BNP、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 标签: 降钙素原 脑钠肽 脓毒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肺部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住院发肺部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合并感染的153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09株G-菌143株占第一位,G+菌46株,真菌20株。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消化道恶性肿瘤较呼吸道恶性肿瘤合并血流感染机会明显增加,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多部位、多种病原菌的感染较呼吸道恶性肿瘤增多。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体G-杆菌为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易合并严重复杂的混合感染与侵入性检查操作、治疗多有关。

  • 标签: 恶性肿瘤 医院感染 有创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血培养阳性病例110例,血培养阴性病例80例,制作ROC曲线,比较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计数对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PCT、CRP及外周血WBC计数做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PCT曲线下面积为0.665(P=0.665,95%置信区间为0.587~0.742),敏感性71.84%,特异性46.34%;CRP曲线下面积为0.596(P=0.25,95%曲线下面积为0.514~0.679),敏感性90.29%,特异性13.41%;WBC曲线下面积为0.648(P=0.01,95%置信区间为0.569~0.727),敏感性54.37%,特异性67.07%。结论细菌感染时血清降钙素、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这三项指标均升高,对患者的PCT、CRP及WBC计数做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PCT(0.665)>WBC(0.648)>CRP(0.596),说明对于细菌感染,PCT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高于WBC计数和CRP,CRP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敏感性最高,高于WBC和PCT,但特异性最低,相比较白细胞计数诊断细菌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所以血清PCT、CRP及WBC计数的联合检测可以辅助诊断早期细菌感染。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血培养
  • 简介:患者男,74岁。主因"上腹部疼痛3月"于2015年1月1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疼痛以胀痛为主,间断性发作,逐渐加重。不伴反酸、烧灼、心前区疼痛,无黄疸、发热,无盗汗。发病以来体质量下降3kg。既往糖尿病史多年,血糖控制稳定。查体:体温36.5℃,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 标签: 淋巴瘤 腹部疼痛 既往糖尿病史 实性包块 全身皮肤黏膜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降钙素(PCT)和超敏CRP(hs-CRP)的变化。方法新生儿败血症患儿58例,其中36例患儿血培养阳性(病原确诊组),22例血培养阴性(临床诊断组),取同期出生的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儿血清PCT和hs-CRP水平,同时进行新生儿危重评分。结果败血症组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原确诊组的血清PCT和hs-CRP水平又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CT和hs-CRP水平与新生儿危重评分呈负相关(r=-0.815,P<0.01;r=-0.763,P<0.01)。结论PCT和hs-CRP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PCT)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效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6例)和存活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d、3d、5d、转出或死亡前最后1次患者CRP和PCT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入院后第1天CRP和PC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d、5d、最后1次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CT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所以临床联合检测CRP、PCT水平对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感染性休克
  • 简介:目的:观察葡萄籽花青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重塑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HR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模型组、葡萄籽花青素50mg/kg剂量组和200mg/kg剂量组、卡托普利组(30mg/kg)。6只同龄雄性Wistar-Kyoto大鼠设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测定尾动脉收缩压(SBP);观察大鼠左室结构,测量左室后壁厚度;Masson染色下观察心肌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情况并测量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生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NO和AngII含量;Westernblot测定心肌组织中ET-1蛋白表达。结果:葡萄籽花青素能显著降低SHR尾动脉SBP,减轻左室壁增厚,减少心肌组织胶原、AngII含量和ET-1蛋白表达,增加NO含量。葡萄籽花青素200mg/kg剂量组的作用尤为显著。结论:葡萄籽花青素对SHR左室重塑有减轻作用,可能与葡萄籽花青素降低尾动脉SBP、减少AngII含量、ET-1蛋白表达和增加NO产生有关。

  • 标签: 葡萄籽原花青素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左室重塑 NO E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合并感染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胰腺炎患60例,随机单盲分为血必净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血必净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降钙素。结果?两组治疗前降钙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必净治疗组患者血清降钙素下降明显、临床指标恢复时间短,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降低合并感染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对AP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胰腺炎 血必净注射液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Fg)水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各50例,并设立健康对照组50例。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天和第10天检测血浆Fg水平,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第1天和第10天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治疗前后Fg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低分子肝素干预治疗10天后,抗凝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非抗凝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Fg水平明显增高,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降低患者血凝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