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辅助缝合,设为引导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实用新型皮管训练并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自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带蒂腹股沟皮瓣转移术的17例患者使用该新型皮管训练进行规范的皮瓣皮管训练,评估护士熟练掌握该新型训练所需的时间,皮管训练处皮肤破溃及皮瓣感染的发生率,皮瓣断蒂时间,断蒂后皮瓣的成活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护士熟练掌握该新型皮管训练的时间为5~12 min,平均7.37 min。17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皮管训练处轻度皮肤破溃及少量渗出,发生率为5.88%(1/17),但未造成皮瓣感染。所有患者均在接受带蒂腹股沟皮瓣转移术后21~24 d(平均21.3 d)行皮瓣断蒂术,所有皮瓣在断蒂后均完全存活。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为94.12%(16/17)。结论使用实用新型皮管训练对带蒂腹股沟皮瓣术后患者进行皮管训练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相关并发症少、患者认可度高,且护士易于掌握操作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夹管训练 新型皮管训练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报警在神经内科夜间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间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夜间使用静脉留置针q8h静脉输液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9.67±2.9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70.60±2.93)岁。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备输液报警。就两组患者夜间静脉输液各项观察指标、回血率、导管阻塞率、液体滴空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次数、巡视病房的时间、响铃次数、补液更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0/30)比20.00%(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6.67%(8/30)](χ2=6.41,P=0.01);观察组患者的液体滴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2/30)比40.00%(12/30)](χ2=9.32,P<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28/30)比63.33%(19/30)](χ2=7.95,P<0.01)。结论输液报警在神经内科夜间输液中应用效果显著,明显降低回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输液安全性,值得推广试验。

  • 标签: 输液报警器 神经内科 夜间输液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摘要异位胸腺或鳃分化的肿瘤相关报道日益增多,其包含异位胸腺瘤、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以及伴胸腺样分化的癌,认识和掌握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异位胸腺或鳃分化的肿瘤的组织起源、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以及病理医师对此类肿瘤的认识以及诊断能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辅助缝合,设为引导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缝合技术 肾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整体化护理对于心脏植入永久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我院入住的心脏病患者并有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96例,整体化护理患者49例,传统护理患者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心理因素进行统计。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发现,整体化护理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人数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小,患者心理状况良好,心理焦虑,产生恐惧心理的人数有下降趋势。结论 整体化护理模式比较适用于心脏永久起搏植入术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心脏疾病 永久起搏植入 整体化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延伸护理 。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起搏植入术后出院患者8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延伸护理服务,经过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情况、焦虑和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情感指数评分、健康指数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5T高场强MR加速(MR-Linac)的图像畸变,以及MR-Linac和外设对MR图像畸变影响。方法采用特制的MR几何畸变测试模体和分析软件,建立在以磁体中心为球心的球形体积直径(DSV)内MR图像畸变的基准。分析加速束流系统、机械系统和外设设备工作时对图像畸变的影响,并通过长期追踪测试来观察MR-Linac图像畸变的稳定性。结果高场强MR-Linac的图像畸变随着测试点距离磁体中心的距离增大图像畸变也相应增大DSV 400 mm范围内绝大部分测试点在三维方向的图像畸变<1 mm,400~500 mm范围内部分区域的图像畸变>2 mm,最大畸变>7 mm。MR-Linac图像畸变在装机后7个月内保持稳定,加速以及外设工作时仅对DSV 400~500 mm范围内MR图像几何畸变的最大值有轻微影响。结论高场强MR-Linac的临床使用中应谨慎治疗肿瘤位置距离等中心>20 cm的病例。MR-Linac在装机后7个月内图像畸变保持稳定,加速和外设工作时对图像畸变的影响有限,临床上可以忽略。

  • 标签: 磁共振加速器 图像畸变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回顾总结8例永久起搏植入术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经验,尽快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9年收住永久起搏术后囊袋感染的8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论:分析发现,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原因、囊袋大小、慢性渗血及手术操作,在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可治愈。结果:给予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体现起搏术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 标签: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术后囊袋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是乳房重建中的常用术式,如何使移植后的脂肪有更高的存活率成为热门研究方向。Brava外扩展器使原有的乳房组织进一步扩张增大,为进一步脂肪填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脂肪细胞存活数量更多。对这些研究问题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中乳房重建术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Brava 外扩张器 自体脂肪移植术 脂肪存活率 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牙齿矫正中不同材料矫正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通过牙齿矫正进行口腔牙齿矫正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65),对照组选择弹力结扎圈进行固定治疗,治疗组选择不锈钢结扎钢丝进行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扎时间、拆除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展开比较,对照组低于治疗组,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不同材料矫正器 口腔牙齿矫正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错牙合 畸形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1】显示青少年的错牙合 畸形患病率逐年增高,随着人们对牙齿美观要求的提高,以及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正畸治疗,而正畸治疗中患者的牙周健康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固定矫治对青少年牙周状况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固定矫治 青少年 牙周状况
  • 简介:摘要:生殖疱疹是由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导致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在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中西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缝合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采取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42例老年患者,其中19例患者采取血管缝合(研究组),23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止血方法(基础组),观察血管缝合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均优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可以采取血管缝合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血管缝合器 经股动脉介入术 护理 老年患者
  • 简介:中文摘要:小儿脑性瘫痪主要存在运动功能不良和姿势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肌力的异常。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站立和行走能力,并可导致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本文下肢矫形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认为作为下肢矫形,特别适用于脑瘫患儿后遗症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出逐步实现下肢矫形在研究设计、生产制作、辅具教育和康复团队协作四个层面的结合,促进康复辅具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残疾儿童服务。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 下肢矫形器 矫形器矫形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