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凉山州地区彝族与汉族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自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将60例彝族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纳入至观察组,将汉族患者40例纳入至对照组,对比两组基本资料、中医证型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初婚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及不良生活习惯、盆腔手术史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 彝族 汉族 临床症状 中医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对牙髓炎彝族患者临床效果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于我科抽取2022年8月到2023年10月间78例牙髓炎病患,依照双盲法分成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为前者予以常规护理,而后者予以优化护理。就临床效果展开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依从率97.43%,较对照组82.05%更高,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针对牙髓炎病患,为其实施优化干预,可促使病患依从性得以提升,于优化生活质量方面亦可发挥较大帮助,值得持续推崇。

  • 标签: 优化护理 牙髓炎 临床效果 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彝族地区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医院2021年 1-10月应用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6例为观察组,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采用常规治疗模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6(6,6)h、2(2,3)d、4(4,6)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24,36)h、5(5,6)d、7(7,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51.00、407.50、458.00,均P < 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5 454.58(5 014.11,6 016.5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 611.91(6 192.68,7 841.7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0.00,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为3(3,4)分,轻度疼痛患者占73.07%(19/26);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为2(2,3)分,轻度疼痛患者占92.31%(24/26),术后总体疼痛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率为96.15%(25/26)。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彝族地区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促进诊疗理念的改变和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医院,县 诊疗模式 加速康复外科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彝族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就诊的120例彝族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分析所有化妆能和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例彝族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Hp感染108例,感染率为90.22%,不同年龄段之间行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检出率最高,且Hp感染率与饮酒、吸烟情况密切相关(P<0.05)。结论彝族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Hp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相关性最大;饮酒、吸烟均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Hp 感染 彝族 上消化道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IV/AIDS病例特征,分析出适合当地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及措施。方法 通过对2017年-2020年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HIV/AIDS人群的性别分布、民族、传播途径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地区HIV/AIDS人群的病例特征。并用标准化法对2017年-2020年全院进行HIV抗体检测人数、阳性人数、新发阳性人数进行数据标准化后进行比较,分析四年来该院总检测人数、检出阳性率和新发阳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对2017年-2020年全院总检测人数、检出阳性率和新发阳性率标准化分析后可以看出,HIV抗体检出阳性率从2017年的0.88%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0.54%,新发阳性率以2018年最高,为45.83%。此后的两年,新发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2019年的41.35%和2020年的24.68%。结论 2017年-2020年间,到红河州传染病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且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患者逐年增加,检出阳性人数和新发阳性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过HIV扩大检测后,更多的感染者被发现并接受治疗,从源头减低了HIV的传播。然而,晚发现病例占比较高,提示我们应继续加大HIV检测力度,以便在疾病早期即发现病人、管理病人,为HIV感染者/病人的后续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 标签: [] HIV/AIDS 病例特征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省彝族地区某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发展模式为依据,探索县级医院急诊高质量发展对策。通过确定实施5G+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发展对策,实现急诊急救资源配置能力、急诊急救服务支撑能力、急诊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急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急诊医学教育科研能力、急诊专科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时期四川省彝族地区县级医院急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全国同级同类医院广泛推广。

  • 标签: 乡村振兴 县级医院 彝族地区 急诊医学 高质量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纳入凉山州2020年有随访记录的28 772例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的相关因素,绘制HIV/AIDS流入地的疫情地图。结果28 772例HIV/AIDS中,2020年发生流动的占20.89%(6 010/28 7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流动的促进因素包括15~24岁年龄组(相比于0~14岁年龄组,OR=2.74,95%CI:2.04~3.69)、彝族(相比于汉族,OR=2.44,95%CI:2.19~2.72)、初中文化程度(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1.25,95%CI:1.14~1.38)、未婚(相比于已婚,OR=1.29,95%CI:1.20~1.39)、职业为商业服务(相比于农民,OR=1.96,95%CI:1.31~2.92)、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相比于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OR=1.42,95%CI:1.26~1.61)、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µl(相比于CD4<200个/µl,OR=1.15,95%CI:1.03~1.29)。地理分布结果显示,2020年HIV/AIDS在四川省内流入地以西昌市(13.26%,797/6 010)和成都市(10.12%,608/6 010)为主,在四川省外流入地以广东省(18.19%,1 093/6 010)和浙江省(7.67%,461/6 010)为主。在凉山州内流动、四川省内及凉山州外流动、四川省外流动的分别占27.67%(1 663/6 010)、15.34%(922/6 010)和56.99%(3 425/6 010)。结论应关注凉山州HIV/AIDS的流动特征,根据HIV/AIDS特征进行人群分类管理,在HIV/AIDS流动时,及时获取HIV/AIDS工作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信息,做好流动HIV/AIDS的转介和管理工作,减少该人群的失访和干预难度。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流动 相关因素 病例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凉山州彝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学观察护理中给予护患沟通管理后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内收治的60例凉山州彝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医学观察护理中给予护患沟通管理,对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60例凉山州彝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护理中进行护患沟通管理后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管理前抑郁、焦虑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凉山州彝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学观察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管理能够改善心理状况,护理效果较明显,因此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护患沟通管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201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孕产妇接受HIV检测及HIV感染情况。方法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和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数据,分析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检测时期和HIV阳性率及其年度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孕期HIV检测率分别从40.7%(8 191/20 125)和8.0%(1 607/20 125),增加至95.7%(88 000/91 946)和70.1%(64 421/91 946)(趋势χ2=94 497.28,P<0.001,趋势χ2=90 655.03,P<0.001)。累计436 519例孕产妇接受了HIV检测,报告HIV感染孕产妇3 271例,HIV阳性率为0.75%(95%CI:0.72%~0.77%)。3 271例HIV感染孕产妇中1 527例(46.7%)在产时接受检测。孕产妇仅产时HIV阳性率逐年增加(趋势χ2=9.21,P=0.002),2016年为1.32%(95%CI:1.18%~1.47%),高于同期孕产妇孕期HIV检测阳性率(0.67%,95%CI:0.61%~0.73%)(χ2=88.23,P<0.001)。各县(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美姑县和越西县孕产妇HIV阳性率≥1%。结论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增加,但产时检测率较高。孕产妇HIV感染疫情严重,妊娠期HIV检测时间偏晚,需采取措施促进孕产妇在孕期尽早接受HIV检测。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孕产妇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阳性孕产妇家庭收入及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情况。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从凉山州17个县(县级市)中的2个高流行县招募孕产妇,共纳入250名孕产妇,HIV阳性和阴性孕产妇分别有133、117名。问卷调查收集孕产妇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2017年家庭年收入、2017年家庭卫生年支出、2017年孕产相关支出等信息,分析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平均差距和相对差距。结果HIV阳性孕产妇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 000元、家庭卫生平均支出为2 000元,HIV阴性家庭分别为10 000元和3 000元。在15%、25%和40%的界定标准下,HIV阳性孕产妇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39.10%、33.83%和27.82%,其平均差距分别为34.84%、31.17%和26.65%;HIV阴性孕产妇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38.46%、33.33%和23.93%,其平均差距分别为31.68%、28.35%和24.22%。结论凉山州艾滋病高疫情地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整体较高且影响严重,其中HIV阳性孕产妇家庭可能更严重。建议加大医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力度,以减少灾难性卫生支出对其的影响。

  • 标签: HIV 孕妇 卫生经费支出 灾难性卫生支出 凉山州
  • 简介:摘要:目的:就彝族地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彝族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在其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结果:患者接受相应干预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为理想。结论:在彝族地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的护理中,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应用是促进整体治疗效果改善的关键,应予以重视。

  • 标签: 彝族地区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强化干预措施对HIV感染单阳家庭(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7个乡镇按照单阳家庭配偶间传播状况匹配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该乡镇内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到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第6个月分别开展基线调查和随访,对2组单阳家庭夫妻双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价强化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899户单阳家庭(强化干预组393户和常规干预组506户),随访806户(强化干预组349户和常规干预组457户)。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未能提高阴性配偶对每个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P>0.05),但能够提高其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β=1.40,P=0.008);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单阳家庭配偶间性行为频次(β=-0.73,P=0.021),提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β=0.19,P=0.007),但并未降低阴性配偶HIV抗体阳转率(β=-0.61,OR=0.55,95%CI:0.18~1.66,P=0.294)。结论强化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促进其采取安全性行为措施,但未能降低阴性配偶的HIV抗体阳转率。需要进一步增加干预措施实施以及随访的时长来客观评价强化干预的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单阳家庭 评价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信息,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2005—2015年在凉山州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年龄≥ 15周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共14 21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6.10±9.41)岁,其中男性10 021例,占70.5%,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0%,8 678例);至随访观察终止时间,依然在治者10 001例(70.3%),死亡1 425例(10.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95%CI值)=0.67(0.55~0.81)]、性感染途径[HR(95%CI值)=0.67(0.56~0.79)],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HR(95%CI值)=0.41(0.35~0.47)]及≥350者[HR(95%CI值)=0.28(0.24~0.34)],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而开始治疗时患者临床分期Ⅱ期[HR(95%CI值)=0.70(0.58~0.84)],以及体重指数异常[HR(95%CI值)=1.75(1.50~2.03)]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以上P值均<0.05)。结论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还可通过营养支持的方式,增强患者体质,从而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性传播疾病,病毒性 生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可持续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3 355例,死亡组1 179例,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30~49岁占81.34%,男性占69.09%,彝族占99.55%,已婚或同居占91.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死亡风险因素中,年龄≥50岁是18~29岁的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的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µl是CD4<200个/µl的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的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的3.40倍(95%CI:2.13~5.42),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的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死亡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儿童腹泻患者沙门菌和志贺菌感染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为814例腹泻住院患儿做沙门菌和志贺菌大便培养,采集患儿粪便作为检验标本,对标本行沙门菌和志贺菌血清血分型及药敏实验,分析检验及实验结果。结果814例患儿总计检出47株病原菌,病原菌的检出率为5.77%,检出的病原菌中包括39株志贺菌,占分离菌82.98%和8株沙门菌,占分离菌17.02%;39株志贺菌内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占92.31%,8株沙门菌内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占75.00%。药敏结果以福氏志贺菌为例耐药性较高的是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分别占91.67%、75.00%、77.78%;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例耐药性较高的是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四环素,都为83.33%。结论凉山州地区性原因志贺菌感染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高比例大于沙门菌引起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因此临床中需做针对性的防治,以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

  • 标签: 沙门菌 志贺菌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菌微生物 血清分型 药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