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牛奶过敏原致敏阳性率,探讨牛奶致敏的年龄、疾病分布特征和致敏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的818例疑诊食物过敏的未成年患者。采用ImmunoCAP荧光酶联免疫法患者血清进行牛奶sIgE检测,定义sIgE 1级为轻度致敏,2~3级为中度致敏,4~6级为重度致敏。并采用χ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牛奶致敏患者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及多重致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牛奶致敏率为25.7%(210/818)。0~3岁组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为39.2%、牛奶sIgE水平[0.93(0.52,2.62)kU/L]、中重度致敏患者比例23.5%,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牛奶致敏率及致敏程度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牛奶致敏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50.0%),其次是呼吸道(38.9%)和胃肠道症状(36.1%)。0~3岁组以皮肤症状最常见(47.3%),4~6岁和7~18岁组以呼吸系统症状多见(58.7%,56.0%)。中重度牛奶致敏患者的多重致敏率达74.1%,其中70.4%合并其他食物过敏原致敏,31.5%合并其他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结论18岁以下人群中,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高、致敏程度严重,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牛奶致敏患者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

  • 标签: 牛奶过敏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致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根治性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探讨可能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5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7例,女性138例;年龄范围16~89岁,平均(62.5±10.7)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资料中的33个变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建立ROC曲线,以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年生存率89.3%,3年生存率68.4%,5年生存率为59.6%;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81.9%,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71.4%,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44.1%;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术前合并症(HR=1.595、P=0.001)、血红蛋白(HR=1.377、P=0.017)、CA199(HR=1.618、P=0.004)、肿瘤范围(HR=1.943、P=0.032)、pT期(HR=1.731、P=0.012)、pN期(HR=2.118、P=0.000)、印戒细胞癌(HR=1.642、P=0.038)和脉管内癌栓(HR=1.391、P=0.039)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AUC=0.568)、血红蛋白(AUC=0.586)、术前合并症(AUC=0.554)、pT期(AUC=0.636)、pN期(AUC=0.670)和脉管内癌栓(AUC=0.626)预测术后生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P<0.05)。结论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前合并症、贫血、CA199、pN分期、pT分期和脉管内癌栓具有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远期生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危险因素 预后 胃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DPHCC患者10例,回顾性描述其肿块大体形态、病理切片镜下形态、免疫组化特征。结果10例DPHCC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57.4(41~73)岁,其中3例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最大径为6.1 (3.0~10.1) cm。大体类型:巨块型2例,单块型2例,多结节型4例,单结节型2例。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假腺样、粗梁状、巢状及实性片状排列,细胞呈肝细胞样,胞质中等、嗜碱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形或略不规则,核膜较厚,染色质粗块状,大部分可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少数可见灶性坏死,未见瘤巨细胞及间变细胞。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质阳性10例,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8强弱不等阳性10例,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大部分阳性,肝细胞抗原部分阳性,糖类抗原199强弱不等的阳性,绒毛蛋白部分阳性,婆罗双树样基因-4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30%~70%。结论DPHCC具有肝细胞癌特征并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标志物,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独特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CK19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

  • 标签: 双表型肝细胞癌 细胞角蛋白19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His抗体)、抗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抗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抗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子宫嵌顿的超声图像特征,提高超声该病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3例妊娠子宫嵌顿患者及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检索的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中英文文献报道的53例经临床证实的妊娠子宫嵌顿患者的超声资料。总结56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及妊娠结局,统计各项超声特征显示率,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其诊断经验。结果56例患者中45例(80.4%)超声显示阳性征象,其中34例(60.7%)显示宫颈异常(宫颈拉长前移或显示不清),27例(48.2%)显示子宫后倾后屈,12例(21.4%)显示子宫底位于子宫直肠陷凹,4例(7.1%)显示膀胱拉长上移,宫颈异常与子宫后倾后屈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宫颈异常是妊娠子宫嵌顿超声显示率最高的征象,正确识别宫颈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妊娠子宫嵌顿 宫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Dent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及用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Dent病的患儿6例,总结6例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及用药后尿蛋白、尿钙及肾功能水平。结果6例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9岁,随访6个月~4年。6例患儿均有低分子量蛋白尿,其中仅2例尿蛋白电泳显示低分子量蛋白尿比例>50%;肾活检均合并肾小球病变;5例患儿有高钙尿症;镜下血尿5例;佝偻病2例;均无肾脏钙质沉着及低磷血症。基因检测显示,CLCN5突变5例,其中p.C160Yfs*49和p.G523D为首次报道;OCRL1突变1例。患儿采用氢氯噻嗪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治疗后,24 h尿钙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40(0.24,0.43) mmol/kg比0.12(0.11,0.14) mmol/kg,U=2.00,P<0.01],总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减少[77.09 (62.41,88.01) mg/kg比80.33(66.03,92.52) mg/kg,U=12.00,P>0.05]。结论Dent病主要表现为低分子量蛋白尿,部分可不伴高钙尿症,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疾病分型,ACEI及氢氯噻嗪治疗后患儿尿钙降低,但尿蛋白程度无缓解。

  • 标签: Dent病 CLCN5基因 OCRL1基因 高钙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凝血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搜集报道COVID-19凝血特征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2020年1月1日至5月1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2.0软件不同疾病分型COVID-19患者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9个回顾性研究,共计6 994例COVID-19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重症患者相比,轻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高[加权均值差(WMD)=20.11,95%CI 11.53~28.69,P<0.001],APTT(WMD=1.30,95%CI 0.31~2.30,P=0.01)更长,D-二聚体(WMD=-0.41,95%CI-0.58~-0.24,P<0.001)、FIB(WMD=-0.58,95%CI-0.76~-0.39,P<0.001)较低,凝血酶原时间(PT)(WMD=-0.51,95%CI-0.92~-0.10,P<0.001)更短;危重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WMD=-14.75,95%CI-29.73~-0.23,P=0.044),D-二聚体较高(WMD=1.06,95%CI 0.65~1.47,P<0.001)。(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WMD=-36.40,95%CI-63.23~-9.58,P=0.008),D-二聚体较高(WMD=6.86,95%CI4.15~9.57,P<0.001),PT(WMD=1.37,95%CI0.73~2.02,P<0.001)更长。结论凝血功能紊乱在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COVID-19患者中较常见。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PT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的早期预警指标。

  • 标签: COVID-19 2019-nCoV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学门诊学生疾病种类和特征。方法:择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大学门诊就诊的学生65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疾病种类及特征。结果:657例大学门诊学生农村占比58.75%,女性占比62.10%、汉族占比87.82%,营养正常占比65.45%,大学专业理工科占比55.40%,学历本科及以上74.73%,生活费800-1500元/月占比为49.32%;大学门诊学生所患疾病种类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及运动疾病占比分别为42.16%、13.09%、10.20%;转诊者共20例,创伤及烧烫伤、急腹症及高热占比分别为25.00%、25.00%。结论:大学门诊学生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及运动疾病为主,专业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多为理工科、营养正常者,农村、女性及每月生活费800-1500元居多。

  • 标签: 大学 门诊 疾病种类 疾病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展开分析,提出对症治疗方法。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0年1月,纳入50名患者,患者表现为乙型肝炎肝衰竭,针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涉及的50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年龄区间18-68岁,平均年龄(38.92±11.07)岁,男性42人,女性8人,入院前,7名患者有过抗病毒治疗史(14.00%),5名患者合并急性戊型肝炎(10.00%),2名患者存在抗血吸虫IgM抗体阳性(4.00%),15名患者存在饮酒史(30.00%),20名患者存在吸烟史(40.00%)。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患者的预后质量联系密切,临床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予以重视。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衰竭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将PR、ER、HER-2均为阴性的48例分为实验组,其他38例分为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复发、生存状况及病理学特征等。结果:实验组48例患者中,23例(47.92%)患者处于绝经期,3例(6.25%)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41例(85.42)患者临床分期为Ⅱ、Ⅲ期,6例(12.50%)患者组织学Ⅲ级,6例(12.50%)患者的肿瘤尺寸超过5cm,27例(56.25%)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2.08%)患者为浸润性小叶癌,15例(31.2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对比参照组,两组肿瘤直径及组织学分级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病理特征 生存状况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的56例产妇,使用高频超声探视测量腹直肌间隙距离,记录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生特征。结果:①共发现产后腹直肌分离3例,影像特征表现为前腹壁皮下脂肪层变薄,腹白线增宽,双侧腹直肌对称分离等;②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3例产妇均获得治愈。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有着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经低频电刺激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 标签: 产后 腹直肌分离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中国人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历朝历代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也就是百姓吃饭的问题,足以见得食品对于国人来说的重要性。后半句“食以安为先”更是凸显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在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的食物被细菌或者毒素所污染。或者进食食物中,本身含有一定毒素,从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病因的不同,食物中毒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 标签: 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特征进行探究。方法:收集100例研究对象(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临床资料,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异物位置、异物类型、影像学特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研究对象男性(60.00%)患儿多于女性(40.00%),在1~3岁儿童中高发(68.00%),常见呛咳喘息、胸痛、声嘶、呼吸困难、发热等表现,可能合并肺炎肺气肿、肺不张、纵隔气肿、支气管扩张、肉芽组织形成等并发症,异物类型以植物类异物为主,多滞留在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中,纤维支气管镜下一次取出率达到98.00%。

  • 标签: 儿童 临床特征 气管支气管异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流行特征,分析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BV)系毒株血凝素(HA)基因特征和变异情况。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28所国家级哨点医院采集发热3 d内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同时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ILI的监测数据。ILI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并选取不同地区的14株BV毒株进行HA基因测序,利用DNASTAR 7.0和Mega-X软件分析HA基因序列特征并构建进化树。结果2018—2019年,河北省28所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病例总数为4 689 103例,ILI例数为 99 266例(2.12%);共检测ILI样本18 730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 752份(14.69%),检出高峰在2019年第3周(44.92%),流行前期以甲型H1N1为主,流行后期以BV为主。H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14株BV病毒均属于162-164位氨基酸缺失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100%,与疫苗株B/Colorado/06/2017相比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98.95%,涉及1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冬、春季流行,BV流行毒株有多个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可能是引起暴发疫情的原因。

  • 标签: 流感病毒B型 血凝素类, 病毒 序列分析 Victoria 系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方法选取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2013—2015筛查年度的23 044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研制的调查问卷采集基本人口学信息、脑卒中病史及筛查当年之前的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并了解脑卒中类型、诊断时间、发病次数、相关慢性病病史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并估算各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同时分析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结果23 044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年龄为(64.99±9.42)岁,男性占50.91%(11 731名),合并糖尿病者占21.52%(4 960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其OR(95%CI)值分别为2.18(1.87~2.55),1.99(1.78~2.23),1.64(1.39~1.92)和1.19(1.06~1.33);考虑各因素在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的暴露率后,心房颤动的PARP(95%CI)值 为62.65%(61.27%~63.76%)。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降血糖药物的服药率为70.73%(3 463/4 896)。结论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占比仍然较高,其降血糖药物的依从率较低。

  • 标签: 卒中 糖尿病 横断面研究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风湿性疾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探讨免疫调节联合方案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 395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和206名健康者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RA、SLE、AS、PsA、SSc、pSS、白塞病、PM/DM、痛风和血管炎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接受了低剂量IL-2、雷帕霉素、二甲双胍、维甲酸、辅酶Q10等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辅助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偏低[(31±15)个/μl与(27±17)个/μl,t=3.407,P<0.01;t=3.407,P<0.01],Th17/Treg显著升高[(0.3±0.2)与(0.4±0.7),t=-9.508,P<0.01]。其中,AS[(10±8)个/μl,t=-5.403,P<0.01]、PsA[(11±11)个/μl,t=-3.829,P<0.01]、SSc[(7±6)个/μl,t=3.114,P<0.01]、BD[(11±9)个/μl,t=-4.774,P<0.01]和痛风[(11±9)个/μl,t=-4.604,P<0.01]患者的Th17高于健康对照组[(8±5)个/μl,RA[(28±15)个/μl,t=3.032,P<0.01]、SLE[(21±21)个/μl,t=6.836,P<0.01]、AS[(28±15)个/μl,t= 2.216,P<0.05]、SSc[(27±16)个/μl,t=3.698,P<0.05]、BD[(27±17)个/μl,t=2.502,P<0.05]、DM/PM[(27±22)个/μl,t=2.974,P<0.01]和痛风[(28±15)个/μl,t=2.079,P<0.05]患者调节性T细胞均低于正常[(31±15)个/μl]。经过免疫调节联合治疗后,患者的CD4+ T细胞亚群明显改变,尤其以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为著,因调节性T细胞的增长速率快于其他效应T细胞,致使相应细胞如Th17/调节性T细胞回降,其中SLE较为显著[(0.6±1.0)与(0.5±0.4),t= 3.157,P<0.01]。结论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紊乱的炎症,其中以调节性T细胞相对不足最为显著。免疫调节药物(IMiDs)治疗的免疫疗法可相对特异地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诱导和恢复患者的自身免疫耐受,有望为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CD4+ T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调我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66例患者作为调研主体,均分A/B两组后并行相同的治疗措施。A组患者均为老年人且以女性为主,而B组则相对年轻化,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出发症状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发病率差异显著,表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为急性心梗的影响因素,其特征为随着年龄增长,AMI的发病率越高。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梗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