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呼出气在线分析系统筛查苯暴露小鼠呼出气中的生物标志。方法30只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 mg/m3)、3、32、324、648、1 296 mg/m3六个组,采用静式吸入法进行苯染毒28 d。染毒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常规和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利用体外细胞实验检测小鼠血浆染毒HL60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采用二次电喷雾电离源高分辨质谱(SESI-HRMS)收集小鼠呼出气数据,进行苯代谢产物和氧化应激小分子代谢的靶向分析,并筛查呼出气中苯暴露及毒效应的生物标志。结果苯暴露小鼠的外周血细胞数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白细胞(WBC)的下降最为显著,32和324 mg/m3组的WBC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27.76%和52.87%(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324 mg/m3组中小鼠外周血细胞的GSH含量降低了13.16%(P<0.05),324 mg/m3组小鼠的血浆处理HL60细胞后MDA含量增加了18.11%(P<0.05)。小鼠呼出气中的苯酚、氢醌/儿茶酚、苯三酚和反-反式粘康酸(t,t-MA)4种苯代谢产物,可作为苯暴露生物标志(R2>0.8,P<0.001);5种氧化应激相关的小分子代谢产物(ω-羧脂肪酸C5H10O3、ω-羧脂肪酸C6H12O3、谷氨酸、半胱氨酸和MDA)的峰值强度随着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且与WBC数量降低呈负相关(P<0.001),可作为苯毒效应的生物标志。结论呼出气中的苯酚、氢醌/儿茶酚、苯三酚和t,t-MA可作为苯暴露标志;ω-羧脂肪酸C5H10O3、ω-羧脂肪酸C6H12O3、谷氨酸、半胱氨酸和MDA可能作为苯效应标志

  • 标签: 代谢 生物学标记 呼出气直接质谱法 血液毒性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脏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腹膜透析是公认的、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腹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腹膜透析治疗至关重要。如何早期识别腹膜损伤并加以干预,已受到广泛关注。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微小RNA、代谢产物和蛋白酶在腹膜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用于评价腹膜病理改变、预测腹膜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腹膜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主要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治疗方法。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获益和持久反应,但是整体反应率仍较低。研究发现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可以预测免疫治疗效果,MSI-H/dMMR、TP53和KRAS等基因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而MDM2/4、EGFR、ALK等基因则与免疫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较高,且自身为独立死亡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AKI的治疗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若不能早期发现,其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对AKI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对AKI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的探索。这些标志包括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白细胞介素18等,以及一些新的潜在生物标志,如miRNA等。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KIM-1 NGAL CysC IL-18 mi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生物标志诊断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100例,设为对照组,并检测所有入选对象的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前列腺特异度抗原(PSA)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PLR、NLR、PSA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PLR、NLR、PSA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单一检查方式,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PLR、NLR、PSA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效果较好。

  • 标签: 外周血生物标志物 前列腺癌 临床诊断 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脓毒症被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2022年,全球记录了近5000万例脓毒症病例,报告了1100万例脓毒症相关死亡。因此,脓毒症是深入研究的焦点,以更好地理解脓毒症反应的复杂性,特别是初始超免疫反应和由入侵病原体触发的免疫抑制的反免疫状态的双重基本概念。脓毒症的诊断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及时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尽早开始治疗,以确保最佳结果,因为治疗延迟与较高的死亡率有关。为了解决该诊断问题,尽管已经提出使用一组生物标志,但是因为由于脓毒症反应的复杂性,单一的标志是不够的。本文综述了脓毒症的流行病学、脓毒症定义的演变、病理生物学和诊断和管理的背景。感兴趣的候选生物标志,讨论了当前和正在开发的即时检测方法可用于测量此类生物标志

  • 标签: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即时检验
  • 简介:【摘要】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新发病例的增加和年轻化趋势影响着全球女性的健康。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预测因子的价值。缺氧是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与肿瘤的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与缺氧相关的CC预后生物标志,如分析转录因子、miRNA、信号通路等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对放化疗的抗性,可以作为后续治疗和评估预后的候选靶点。

  • 标签: 宫颈肿瘤 缺氧 生物标志物 预后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导致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其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针对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生物标志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分泌、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微RNA等方面对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生物标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梗阻性肾积水的主要原因,治疗时机和对预后的预测仍存在争议。目前常用超声和放射性检查来进行随访监测,以判断患儿的肾损害程度及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探讨了对UPJO具有潜在诊断价值及对预后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载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表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肽-1、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内皮素-1等。本文就此类生物标志在UPJO患儿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生物标志物 肾积水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暴露于严重应激创伤事件诱发的精神障碍,其反复创伤再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PTSD的病因和分子机制,以指导PTSD的诊断和治疗。PTSD的潜在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识别相关生物标志在研究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相比单组学研究,多组学可以多角度系统地阐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生提供新的手段。因此,笔者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PTSD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PTSD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应激障碍 创伤后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医疗卫生问题。实验室检测结果是临床医生对结直肠癌诊疗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人们对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需求的不断提高,各种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实验室生物标志不断被发掘。本文通过对结直肠癌的实验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进行阐述,为临床合理选用实验室生物标志、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结直肠癌 临床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败血症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和实验室指标多变导致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血培养是目前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但耗时长、阳性率低,不适于早期诊断。经典的生物标志虽然能在诊断中发挥作用,但存在敏感度和特异度低等局限性。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感染后快速升高,是新生儿细菌感染早期高度敏感的标志,但缺乏统一的诊断界值;核酸分析等是理想的早期筛查方法,但因为检测设备缺乏、成本高,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败血症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早期隐匿起病、进展迅速、晚期预后不良的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变性病,属于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对于MSA的诊断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方法,尤其是起病的早期阶段,主要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神经病理学检查是诊断MSA的金标准,但是活检取材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往往不被患者接受,导致疑似MSA患者确诊困难。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脑脊液和血液中标志对于MSA的诊断、了解疾病机理和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本文将脑脊液和血液中的标志在MSA诊断方面的研究情况展开综述,希望能为MSA的诊断以及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的鉴别带来帮助。

  • 标签: 多系统萎缩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血液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也是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视网膜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增生。尽管目前DR的治疗方式多样,但大多针对疾病中晚期且疗效欠佳。因此,DR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DR相关生物标志的研究发展迅速,在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干预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典的DR生物标志如糖化血红蛋白,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随着对DR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炎症类生物标志、血管生成类生物标志已被证实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设备与技术为DR相关生物标志的探索构建了广阔平台,组学类生物标志、影像类生物标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DR早期准确诊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就DR发生与发展中相关生物标志表达与测定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高效防控与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神经系统血清标志、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生物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在西方国家DN已成为导致ESRD的首要病因,在我国这一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在DN的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d),而大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d)则预示该疾病的持续性恶化[1]。一旦进展至ESRD阶段时,很多患者须采取肾脏替代疗法,即透析或肾移植。可见,对早期DN给予有效诊断及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发病早期 MIRNAS 生物标志物 尿白蛋白排泄率 潜在性
  • 简介:本文系统评述了生物标志和暴露组学的定义及其在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性。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标志与暴露组,生命阶段暴露组映像,基于标志的全暴露组关联研究和以生物标志为中介、阐释暴露与疾病的关系。并对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给予系统介绍,包括生物标志应用的有效性、标志的器官特异性验证和多层次组学标志之间关联分析的生物信息技术。

  • 标签: 环境暴露 生物学标记 环境卫生
  • 简介:摘要:生物标志生物学过程的指示,依赖其来确定疾病进展和转归,何时及如何开始药物治疗,评价治疗效果。临床传统上使用实验室和其他措施的生物标志,来监测治疗进展、疾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直到近年来,生物标志才正式用于药物开发。本文基于生物标志在药品周期中的应用与相关法规展开论述。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药品周期中的应用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