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槲素对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的影响,为探寻理想的牙侵蚀症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人第三磨牙50颗,制备牙本质试件128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件随机分为8组(每组16个)。各组(每组选12个试件)分别用去离子水(对照组)、无水乙醇(对照组)、12.300 mg/L氟化钠、0.120 mg/L氯己定、0.183 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0.075、0.150、0.300 mg/L槲素进行处理。每天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试件2 min、去离子水冲洗并静置于人工唾液2 h后,使用柠檬酸(pH=2.45)进行4次酸蚀循环;连续7 d。分别检测试件酸蚀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及表面轮廓(计算表面硬组织丧失量),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各组剩余4个试件用10%磷酸脱矿后干燥过夜,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2 min,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提7 d,检测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含量。结果相比对照组,氯己定、槲素、EGCG均可显著抑制酸蚀循环引起的牙本质表面软化和硬组织丧失,0.300 mg/L槲素组试件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最小[(8.75±4.95)%],表面硬组织丧失量最小[(2.26±1.16)μm],ICTP含量最低[(5.72±0.88)ng],均显著低于氯己定及EGCG组(P<0.05)。各槲素组表面硬组织丧失量和ICT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0 mg/L槲素组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均显著小于0.075和0.150 mg/L槲素组(P<0.05)。结论槲素可显著提高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其中0.300 mg/L槲素的作用最佳。

  • 标签: 槲皮素 酸蚀,牙 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 牙本质
  • 简介:摘要股前外侧瓣(ALTF)是中国学者徐达传等首次报道。相关术式自创立初始,经过国内外学者们近4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该瓣以各种不同类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可覆盖上至头顶、下至足底的所有创面,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多个器官的修复与再造,成为真正"顶天立地"的"万能瓣"。本文主要阐述国内ALTF在应用解剖、穿支定位、临床应用和供区保护方面的研究节点及其进展。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中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200例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患者的资料。 结果:200例肾穿刺患者中 146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54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18例光镜与免疫荧光不能明确需要电镜检查,电镜修正诊断 7例。术后疼痛 22例,肉眼血尿 9例,肾周血肿 3例,无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方法操作便捷,病理诊断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也有利于疾病后续的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

  • 标签: 经皮肾 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200例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患者的资料。 结果:200例肾穿刺患者中 146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54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18例光镜与免疫荧光不能明确需要电镜检查,电镜修正诊断 7例。术后疼痛 22例,肉眼血尿 9例,肾周血肿 3例,无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方法操作便捷,病理诊断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也有利于疾病后续的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

  • 标签: 经皮肾 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眶-颅-脑干异物贯穿伤在临床十分罕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经-眶-颅-脑干竹质贯穿伤患者,手术完整取出异物,经综合治疗病情好转。至外院进一步行高压氧舱等康复治疗。随访2年,目前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为Ⅲ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神经股前外侧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瓣在足踝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显微外科修复重建中心收治的以瓣修复的足踝部软组织损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带神经股前外侧瓣组(A组)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瓣组(B组)。统计2组瓣的一期存活率;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将瓣按评分设为优、良、可3个等级,计算优良率;统计2组瓣供区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A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1岁,缺损面积4 cm× 6 cm~11 cm×16 cm,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B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45.3岁,缺损面积5 cm×5 cm~10 cm×14 cm,术后平均随访11.3个月。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瓣切取面积分别为(53.0±12.2) cm2和(46.4±9.62) cm2,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4,P=0.076)。2组瓣均成活,其中A组术后2例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处理后愈合;B组瓣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探查减压后瓣存活。A组瓣一期存活率90.5%(19/21),B组瓣一期存活率94.1%(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瓣优10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1.0%(17/21);B组瓣优3例,良3例,可11例,优良率35.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A组瓣供区愈合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出现,B组2例(11.8%)瓣供区术后出现瘢痕挛缩畸形,影响小腿功能,二期瘢痕松解后功能恢复,2组供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结论带神经的股前外侧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瓣均能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成活率高,但带神经股前外侧瓣较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瓣优良率高,对供区影响更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包裹性坏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部分包裹性坏死可逐渐增大,究其原因,主要与胰漏有关。本研究通过经肾镜清创联合经胃经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PCD)治愈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包裹性坏死患者1例,该方法类似于内镜超声下坏死组织清除及内镜下内引流术,但无需昂贵医疗设备、操作简单、效率高。目前尚无报道将经胃PCD联合经肾镜清创术同时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包裹性坏死的治疗,本病例报告拟为其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瓣及背阔肌Kiss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瓣或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瓣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瓣进行修复,两叶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瓣及背阔肌Kiss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胸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 标签: 乳腺癌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背阔肌肌皮瓣 缺损,皮肤软组织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瓣,瓣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瓣质量为360 g。转移瓣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瓣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瓣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瓣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瓣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瓣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经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传统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7例单节段行PK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PKP组(36例)和传统PKP组(21例)。改良PKP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73.9±9.4)岁;病程(2.2±1.5)个月;损伤部位:胸椎20例,腰椎16例。传统PKP组:男15例,女6例;年龄(72.6±11.9)岁;病程(1.8±1.1)个月;损伤部位:胸椎10例,腰椎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与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肺栓塞、骨水泥中毒反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33.3%(9/27)]低于PKP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术前好转;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PKP组各项指标优于传统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PKP,改良PKP治疗Kümmell病更安全、有效。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胸椎 腰椎 Kümmell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内固定联合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7 1例,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6例,L2 2例。均采用经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结论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和体表器官再造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由于其术后发生的血管危象直接影响到瓣移植成功率,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的监测方法应运而生。但术后监测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仍然备受争议,尤其是侵入性辅助监测技术,然而国内尚未见对其进行系统报道。本文旨在总结其优点和缺点,为临床一线显微外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皮瓣移植术 血管危象 微循环监测 侵入性
  • 简介:摘要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刺激 心律失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机械循环辅助(pMCS)是体外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指导临床应用pMCS,本委员会基于国内外相关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将就pMCS的常用装置、工作原理、临床应用、装置选择、置入与撤离时机和应用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推动pMCS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 标签: 经皮机械循环辅助 临床应用 适应证 应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远端骨折应用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抽取 60例,运用随机信封法进行分组,每组各 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应用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应用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利于改善患者的愈合情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出现率。

  • 标签: 胫骨远端骨折 应用 经皮锁定加压钢板 治疗 分析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置钉开放减压术并行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术中经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术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术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置钉开放减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在手外伤带蒂瓣术后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80例手外伤带蒂瓣术后患者,住院号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对护理的好评度、护理前后疼痛分值和手功能。结果:实验组对护理的好评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手功能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外伤带蒂瓣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缓解疼痛和改善手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护理干预 手外伤带蒂皮瓣 术后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游离静脉瓣(FVP)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共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一期彻底清创,固定骨折并修复血管、神经和肌腱,待创面稳定后,采取FVP修复软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均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瓣成活及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瓣全部顺利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8个月,1例术后瓣动、静脉瘘形成致瓣臃肿,余14例瓣外形美观。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优5例(82~95分,平均90.2分),良10例(65~78分,平均69.9分)。前臂仅遗留线形瘢痕。结论前臂FVP切取简单、手术时间短、瓣质地良好、供区损伤小、术后手功能良好,是治疗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游离静脉皮瓣 前臂 手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系统检索国内外舌癌患者游离瓣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评估工具、干预措施的有关文献,综述目前研究现状并指出舌癌患者游离瓣修复术后护理方案制定需进一步规范,有待开展基于循证的临床研究。

  • 标签: 舌肿瘤 游离皮瓣修复术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