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明确其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确诊的1 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基因组检测(Trio-WES)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发现可能存在的致病突变进行家系成员验证,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合PPM1D基因突变智力障碍患者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女童,11个月,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自闭行为,胃肠功能障碍,身材矮小;鼻梁低平,低位耳,短指综合征。患儿核心家系Trio-WES结果提示:PPM1D基因新生移码杂合突变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CNV分析正常。文献检索目前共报道有18例PPM1D基因突变的智力障碍患者,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描述为智力发育障碍伴胃肠道功能紊乱和痛觉阈值升高,其年龄分布在7个月至21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疼痛阈值增高、行为异常、喂养困难、视力障碍、短指综合征、身材矮小、发热或呕吐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相关的一组综合征。结论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行为异常(孤独样行为、自闭症),颅面发育畸形(前额宽阔、鼻梁低平、低位耳、上唇薄),短指综合征(短脚、小手指粗短),胃肠功能紊乱(溢奶、喂养困难、便秘)。患儿诊断为PPM1D基因新发移码杂合突变变异,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康复训练为主,部分矮小症可予生长激素替代治疗,PPM1D基因[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Jansen-de Vries综合征 PPM1D基因 高疼痛阈值 智力低下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小鼠生殖细胞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所有小鼠均为C57BL/6背景。提取对照组(Con)小鼠和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cKO)小鼠睾丸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信使RNA水平(0.14±0.04)低于Con组(1.3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P<0.01)。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蛋白水平(0.28±0.05)低于Con组(1.0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5,P<0.01)。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816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转录调控、精子发生及精子活力等生物学功能;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补体等。结论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SIRT1敲除,导致小鼠睾丸中与精子发生、精子活力及转录调控相关关键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影响小鼠生育力。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转录组学 精子发生 睾丸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红素氧合酶-1 (HO-1)在七氟烷改善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136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4):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七氟烷组(SAE+Sevo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七氟烷+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组(SAE+Sevo+ZnPPⅨ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AE+Sevo组和SAE+Sevo+ZnPPⅨ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立即吸入2%七氟烷-33%氧气2 h,Sham组和SAE组吸入33%氧气2 h。SAE+Sevo+ZnPPⅨ组于造模前30 min时腹腔注射HO-1抑制剂ZnPPⅨ 25 mg/kg。于造模后6、12和24 h时处死6只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皮层组织TNF-α、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HO-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组织HO-1表达。于造模后24 h时处死6只小鼠,采用TUNEL染色检测皮层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每组取10只小鼠,分别于造模后3、5、7和14 d时行Y迷宫实验,计算自发交替百分比。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SAE+Sevo组及SAE+Sevo+ZnPPⅨ组皮层组织TNF-α、IL-1β、HMGB1水平、细胞凋亡指数、HO-1活性及其表达水平升高,自发交替百分比降低(P<0.05)。与SAE组比较,SAE+Sevo组皮层组织TNF-α、IL-1β、HMGB1水平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HO-1活性及其表达水平、自发交替百分比升高,SAE+Sevo+ZnPPⅨ组皮层组织TNF-α、IL-1β及HMGB1水平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E+Sevo组比较,SAE+Sevo+ZnPPⅨ组皮层组织TNF-α、IL-1β、HMGB1水平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HO-1活性及其表达水平、自发交替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改善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与提高皮层组织HO-1活性,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取外周血进行UGT1A1基因检测的患儿为高胆组,选择千人基因组数据库收录的211位健康中国汉族人基因数据为对照组。记录患儿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突变位点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高胆组纳入240例,对照组纳入211例。高胆组单突变位点突变主要包括c.211G>A、c.1091C>T、c.1456T>G、c.-3279T>G及TA7插入突变,其中c.211G>A突变率最高,为65.0%(156/240),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43.8%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组c.1456T>G突变率3.8%(9/240),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1.9%比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211G>A突变可增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OR=2.777,95%CI 1.870~4.123)。结论UGT1A1基因c.211G>A突变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可增加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 标签: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基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PLCE1基因突变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分析1例确诊激素SRNS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Sanger测序验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8月龄,确诊为SRNS,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患儿PLCE1复合杂合突变c.1000dup和c.5305C>T,Sanger测序验证显示c.1000dup位点杂合变异来源于父亲,c.5305C>T位点杂合变异来源于母亲。通过分析本次检测出的变异均为致病性突变,c.1000dup变异为新发突变。结论 PLCE1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SRNS,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可作为一种敏感的SRNS分子诊断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氟烷麻醉对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时钟基因RORα、Rev-erbα的转录水平及节律相位的影响。方法将36只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与麻醉组(n=18),并于12 h光照/12 h黑暗环境中持续适应1周。麻醉组于实验前一晚22:00 pm起以1.2%异氟烷麻醉维持6 h。麻醉结束4 h后,以8:00 am光照时间为授权时间起点(ZT0),并每间隔8小时(ZT8、ZT16、ZT24、ZT32、ZT40)采集2组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RORα、Rev-erbα mRNA的表达,以及采用Chronos-Fit软件进行RORα、Rev-erbα mRNA表达的余弦曲线节律分析。结果组间因素主效应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麻醉组小鼠海马中RORα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大脑皮层中RORα mRNA的表达明显上升,大脑皮层中Rev-erbα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RORα、Rev-erbα mRNA的表达呈现周期约24 h的节律性,而麻醉组小鼠海马中RORα mRNA的峰值相位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向右偏移5.41 h,Rev-erbα mRNA的峰值相位时间向左偏移0.89 h;大脑皮层中RORα mRNA的峰值相位时间向右偏移0.35 h,Rev-erbα mRNA的峰值相位时间向左偏移0.56 h。结论异氟烷麻醉可引起小鼠海马及大脑皮层中RORα、Rev-erbα基因的转录水平及节律相位发生改变。

  • 标签: 异氟烷 海马 大脑皮层 时钟基因 基因转录 节律相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sher综合征1型(Usher syndrome type 1,USH1)相关基因在136例中国河南籍耳聋家庭中的变异情况。方法总结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应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136个耳聋家庭的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统计分析USH1相关基因(MYO7A、USH1C、CDH23、PCDH15、USH1G、CIB2)的变异情况。结果共有5个耳聋家庭检测到USH1相关基因的9个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占所有耳聋家庭的3.7%(5/136),其中4个耳聋家庭致病基因为MYO7A,1个耳聋家庭致病基因为CDH23,9个变异中的7个变异为首次报道,包括MYO7A基因的c.313delG、c.5257dupA、c.5435A>T、c.5636G>C、c.5722T>G变异,以及CDH23基因的c.155_166del、c.4802delA变异。其中家庭2和家庭3的患者视力目前无异常,但根据基因诊断及行走延迟考虑为USH1的可能性大。结论在本组河南籍耳聋患者中,MYO7A为USH1相关基因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应用NGS技术可以在视觉症状出现之前对USH1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 标签: Usher综合征 序列分析 MYO7A CDH23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1例HLA-DQB1新等位基因的序列,分析新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型技术(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SOP)及PCR-直接测序分型法(sequence-based typing,SBT)对1个白血病家系进行HLA常规检测,发现患者母亲及哥哥HLA-DQB1序列组合无完全匹配的基因型。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确认。结果PCR-SBT提示患者母亲及哥哥HLA-DQB1序列组合与已知基因型不完全匹配。NGS分析显示,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DQB1*03:02相比,该等位基因在第2外显子c.233T>G变异,导致46位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甘氨酸(p. Val46Gly)。家系调查显示患者哥哥HLA-DQB1新等位基因来源于母亲。新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数据库(MK729743)。结论应用NGS鉴定了1个HLA-DQB1新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QB1*03:362。

  • 标签: HLA-DQB1 新等位基因 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直接测序分型 二代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MR1基因(CGG)n重复数与卵巢储备功能不全(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发病的相关性,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采集214例DOR患者的外周血样,提取DNA。用PCR扩增结合毛细管电泳测定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FMR1基因的(CGG)n重复数。结果共发现3例患者携带前突变,1例携带灰区突变。经遗传咨询,1例前突变携带者和另1例患者的妹妹(亦携带前突变)均已自然妊娠。产前诊断显示胎儿均为携带者。结论FMR1基因(CGG)n重复数异常是DOR的重要原因。对DOR患者进行FMR1基因(CGG)n重复数检测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依据。

  • 标签: FMR1基因 卵巢储备功能不全 促卵泡激素 前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经新生儿疾病筛查拟诊为β-酮硫解酶缺乏症(β-ketothiolase deficiency,BKD)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通过多重探针杂交富集患儿ACAT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及其侧翼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变异位点验证。采用多种在线软件对所检出的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在患儿ACAT1基因检测到c.121-3C>G和c.275G>A(p.Gly92Asp)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显示父亲和两个姐姐均携带c.121-3C>G杂合变异;家系其他成员均未检测到c.275G>A变异,但在该变异下游的第4内含子检出患儿携带c.334+172C>G(rs12226047)杂合多态性改变,其两个姐姐及母亲也检测到相同SNP位点,其父亲未检测到此SNP位点。表明c.275G>A与172C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经软件预测,提示c.121-3C>G和c.275G>A变异均为有害性。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CAT1基因c.275G>A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S2+PM2+PM3+PP3+PP4);c.121-3C>G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M3+PP3+PP4)。结论ACTAT1基因c.121-3C>G和c.275G>A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变异类型丰富了ACAT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β-酮硫解酶缺乏症 高通量测序 ACAT1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进行FMR1基因(CGG)n重复数分析,调查智力障碍患者中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率,进而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本研究募集了201例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男173例、女28例),应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FMR1基因RNA表达)、Perkin Elmer FragilEase™ 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对FMR1基因(CGG)n重复数进行分析,并对前突变/全突变携带者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同时对智力障碍的全突变携带者女性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检测。结果在201例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中共鉴定出15个脆性X综合征全突变家系(先证者为13男2女),智力障碍患者中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率为7.5%(15/201)。并对6名FMR1基因前突变/全突变携带者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智力障碍全突变携带者女性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均为偏斜失活。结论脆性X综合征在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对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进行FMR1基因(CGG)n重复数分析,可以为患者及其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FMR1基因分析应作为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者的一线检测手段。

  • 标签: 智力障碍 脆性X综合征 FMR1基因 产前诊断 X染色体失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20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月龄时因"反复抽搐发作4个月、喂养困难1个月"入院。患儿出生1 d起病,发作类型为强直发作,发育严重落后,脑电图示多灶放电,后转为高度失律,头颅影像学阴性,3月龄时出现喂养困难。基因检测结果示FGF12基因新发杂合错义突变(Arg114His)。多种抗癫痫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均无效,加用苯妥英钠后2个月未发作。患儿发作控制后可自行进食,但智力运动发育无进步。FGF12基因突变致早发性癫痫性脑病预后不佳,发作较难控制,应尽早应用苯妥英钠等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 标签: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 FGF12基因 钠离子通道 快失活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5岁,因“多饮、多尿1年”于2019年1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患儿1年前出现多饮多尿,10余日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血糖28.3 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差。基因检测发现PIK3R1基因新生变异(c.1945C>T,p.Arg649Trp),确诊为以身材矮小,关节过度伸展和(或)腹股沟疝,眼凹陷,Reiger异常, 出牙延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简称为SHORT综合征。该病临床少见,且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究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临床用药安全性及疗效的关系,以指导晚期肠癌的个体化及精准治疗,减少毒副反应的同时达到疗效最大化。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 DKD)模型小鼠肠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 AGEs)/钠-葡萄糖1型协同转运体(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1, SGLT-1)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KKay小鼠20只,分为糖尿病组(DM组,n=10)和糖尿病肾病组(DKD组,n=10),检测血清AGE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eukin-6,IL-6)的浓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GEs及SGLT-1在肠肾组织的蛋白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与DM组比较,DKD组小鼠炎症指标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升高,血清、肠肾组织中AGEs的含量升高、SGLT-1在肠道组织含量升高(P<0.05)。Metastats检验显示DKD组门水平上疣状微生物菌门丰度减低,变形菌门丰度升高(P<0.05),气单胞菌属、肠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G-菌相对优势分布,阿克曼氏菌属丰度显著低于DM组(P<0.05)。结论DKD小鼠肠道AGEs的升高可能诱发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变形菌门升高、疣状微生物菌门及阿克曼氏菌属降低,导致G-菌渗漏入血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起炎症反应,这可能是DKD发病的重要因素。SGLT-1在肠道组织升高,这可能进一步参与DKD的病情发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肠道菌群失调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钠-葡萄糖1型协同转运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MSK1)在丙泊酚保护小鼠缺血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生理盐水组;MCAO+25 mg/kg丙泊酚组(小剂量组);MCAO+50 mg/kg丙泊酚组(中剂量组);MCAO+100 mg/kg丙泊酚组(大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术后30 min经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或是等体积生理盐水稀释的丙泊酚。双盲断头收集缺血核心区(Ic);半影区(P);C,对侧皮层(C)皮层组织,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表观察(n=10)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小鼠神经缺陷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n=6)检测小鼠脑皮层不同缺血区域磷酸化MSK1(P-MSK1)和总MSK(T-MSK1)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n=4)明确小鼠MCAO 6 h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类型及数目的改变。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t检验。结果各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7.90±0.35,MCAO+Propofol 25组:7.10±0.28,MCAO+Propofol 50组:6.40±0.27,MCAO+Propofol 100组:5.70±0.26,F=10.56,P<0.05)。各实验组皮层半影区P-MSK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2,P<0.05)。与MCAO比较,MCAO+Propofol 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06±3.09比48.65±2.86,t=0.99,P>0.05);MCAO+Propofol 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27比7.60±0.27,t=-5.83,P<0.05);MCAO+Propofol 1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13±3.28比48.65±2.86,t=8.053,P<0.05)。而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对侧皮层均无明显改变。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核特异性标记物NeuN共定位,不同实验组小鼠皮层缺血半影区高倍镜视野下NeuN阳性和P-MSK1阳性共定位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18.53±1.31,MCAO+Propofol 25组:21.57±1.66,MCAO+Propofol 50:36.72±3.13,MCAO+100 mg/kg组:48.3±3.86,F=26.39,P<0.05),MCAO+Propofol 25组与MCAO组比较(21.57±1.66比18.53±1.31,t=1.44,P>0.05),MCAO+Propofol 50组与MCAO组比较(36.72±3.13比18.53±1.31,t=5.36,P<0.05),MCAO+Propofol 100组与MCAO组比较(48.30±3.86比18.53±1.31,t=7.31,P<0.05)。结论丙泊酚可通过提高小鼠缺血皮层半影区内MSK1磷酸化水平,提高神经元存活数来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损伤。

  • 标签: 脑缺血 丙泊酚 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氢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小鼠海马A1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64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41):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氢气组(Sham+H2组)、SAE组和SAE+氢气组(SAE+H2组)。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法制备SAE模型。Sham+H2组和SAE+H2组分别于术后1和6 h时吸入2%氢气1 h。每组取20只小鼠,观察术后7 d生存率。于术后12 h处死其余小鼠,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计算异常神经元比率;TUNEL法确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补体C3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C3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TNF-α、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于术后7 d,每组取6只小鼠行Y迷宫新异臂探索实验。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术后7 d生存率降低,海马CA1区异常神经元比率和神经元凋亡率升高,TNF-α、IL-6、HMGB1含量升高,C3表达上调,GFAP/C3共表达细胞计数增多,新异臂探索时间缩短,偏好指数降低(P<0.05)。与SAE组比较,SAE+H2组术后7 d生存率升高,海马CA1区异常神经元比率和神经元凋亡率降低,TNF-α、IL-6、HMGB1含量降低,C3表达下调,GFAP/C3共表达细胞计数减少,新异臂探索时间延长,偏好指数升高(P<0.05)。Sham组和Sham+H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改善脓毒症小鼠SAE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A1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星形细胞 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