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相控阵检测凭借其良好的检测效果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超声相控阵检测与成像技术在现阶段已经成为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且正在向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发展。

  • 标签: 超声相控阵 成像技术 合成孔径
  • 简介:骆清铭、张智红、赵元弟、杨杰、罗若愚等人完成的“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的光学分子成像动态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针对在药物筛选与药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通过探索生物分子信息的建模、仿真与信号处理新理论与新方法,开发多元化的荧光分子探针,建立适合于长时程动态光学成像的细胞网络和实验动物模型,发展高时空分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形成了从光学分子探针、细胞与动物模型、光学成像监测装置到生物分子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了可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的光学分子成像动态监测平台。

  • 标签: 光学成像 分子成像 成像技术 实验动物模型 信息可视化 药效评价
  • 简介:摘要红外热成像技术为一类常用的检测应用技术,其在工程监测,科研,工程测绘,农业,医疗等领域中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此过程中分析关于其在泵站中的应用,也引起了行业人员的广泛研究和重视。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的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泵站中,并且提升泵站的管理质量,成为泵站技术应用管理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针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泵站的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泵站管理 技术应用 前景分析
  • 简介:近年来,随着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发展和应用该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介绍了热红外技术的原理特点,论述该技术在火灾预警的应用,并讨论了与CCD在监控和预警火灾时对目标分辨率的差异。

  • 标签: 热成像技术 CCD 火灾预警 地面目标分辨率
  • 简介:随着监控场景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对雾霾、雨、雪等恶劣环境下及夜间的安全监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低照度、更远的监视距离、更宽的动态范围是监控摄像机不断发展的目标。红外热成像技术因为探测能力强、探测距离远等优势而被行业运用到摄像监视中,并与可见光摄像机搭配使用,真正实现全天候监控,并被广泛运用于边防、海防、森林防火、电力等行业。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摄像机 探测距离 安全监控 动态范围
  • 简介:本文介绍了自主研发软件“STseis叠前成像系统”偏移速度分析技术,包括叠前偏移剩余曲率分析技术和叠前偏移速度扫描技术。这些偏移速度分析技术与STseis成像系统中相关的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模块相配套,可以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提供更精确的成像速度。

  • 标签: 自主研发 剩余曲率 速度扫描 成像系统 偏移速度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0TMAGNETOMIMPACT超导型MR扫描机(软件版本VB33D),采用梯度回波序列中的三维镜像稳态快速成像序列(3D-PSIF),对10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作MR内耳膜迷路成像,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结果10例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中,包括功能性(毛细胞)及器质性(耳硬化)等畸形;20例健康志愿者中,17例均能满意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的精细解剖结构,2例显示不佳,1例无法显示.结论内耳膜迷路MR成像为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耳科医生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内耳 膜迷路 内听道
  • 简介:摘要:在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应用中,现如今电力行业的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依据红外热像测温和热像检测原理,能够实现对设备故障的在线诊断。本文阐述了电力设备的发热原理以及产生的危害,最后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在线诊断 电厂
  • 简介:摘要:AR-HUD是汽车增强现实抬头显示产品,它源自航空机载平显,利用挡风玻璃成像,将车速等仪表信息,AR导航信息投影在驾驶员前方并融合外景叠加显示,避免频繁低头看仪表,提升驾驶态势感知。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的发展,AR-HUD已成为汽车驾驶“第一屏”。本文对影响成像的参数也进行了探讨,最后围绕呈现参数的测量技术现状加以分析,旨在借此进一步为车辆行驶安全性提升起到帮助。

  • 标签: 抬头显示系统 成像参数 测量技术
  • 简介:摘要:在科考研究中,面对未知的环境,科考人员也很难识别探究过程中的危险,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鉴于此,为了确保科学探测的精准性,准确识别目标物体的距离、尺寸等参数,并有效解决传统二维成像在实际工作中的弊端,为后续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单点激光测距的扫描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形成的3D成像精度更高、数据更加准确、所测内容更加详实。所以,本文就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后续科考研究中。

  • 标签: 激光技术 单点激光测距 扫描成像
  • 简介:摘要: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网输变电设备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日益成熟和普遍。本文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概述了6种设备缺陷诊断方法并比较了优缺点,重点分析阐述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室外35kV刀闸发热缺陷处理案例中的指导、应用。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电力系统 刀闸 发热
  • 简介:摘要:目前,通过对光波往返时间的检测,相关行业可以得到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采用脉冲方式进行测距。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相位测量的成像式测距技术。本文对超短矩成像式光学测距技术的系统构建和推导方法进行了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超短距 成像式光学 测距技术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技术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MS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4~70岁,平均年龄35.95岁。使用MRI进行T1加权、T2加权、FIAIR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4种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同时使用软件进行DWI的弥散系数(ADC)及影像分析。结果①FLAIR序列共检出病灶877个,而T1WI、T2WI和DWI分别检出病灶651、776和537个,分别为FLAIR序列检出病灶数的74%、88%和61%。各成像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②MS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区,占总病灶数的96.1%。其中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的病灶数与半卵圆中心区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脑干、小脑和胼胝体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T1WI信号多为低信号、略低信号和等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高信号,DWI在急性期病灶显示为略高信号影,在慢性期可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④MS急性期病灶平均ADC与急性脑梗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和慢性期平均ADC高于脑缺血的ADC(P〈0.001),但低于脑肿瘤的ADC(P〈0.05)。结论对MS病灶的阳性检出率,FLAIR序列优于其余3个序列;DWI可以较好地区分MS病灶分期,同时应用DWI、ADC检查对判别病灶的性质、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是诊断MS等脱髓鞘疾病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弥散加权成像 多发性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疗效。 方法 :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 50 名,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查。 结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100% )远高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测的准确率( 82% )( P<0.05 )。 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较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更加灵敏,准确率更高。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 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人工智能(AI)成像优化技术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5至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前瞻性门控CCTA检查的6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断冠心病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为80 kVp,对比剂用量为0.7 ml/kg; B组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用量为70 ml。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将A组又分为A1与A2两个亚组,A1组图像采用迭代算法重建,A2组采用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迭代算法。B组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分别以3组主动脉根部(Ao)、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左回旋支近段(LCX)及右冠状动脉近段(RCA)感兴趣区(ROI)的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分支及节段水平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制评价(1分优秀,4分极差)。记录和比较A组与B组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或配对Wilcoxi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在CT值方面,A1与A2组相比,各ROI 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组及A2组Ao的CT值显著高于B组(P均<0.01),而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比较噪声、SNR及CNR可得,A2组与B组相比,噪声在Ao显著低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在Ao显著高于B组(P<0.001),在其余R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2组CNR在各ROI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01)。A1组与A2组相比,各ROI A2组噪声均显著低于A1组,SNR及CNR均显著高于A1组(P均<0.001)。对冠状动脉节段主观评分结果为A2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A1组(P均<0.05),且A2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均<0.001),且有效剂量(ED)降低达70.4%。同时,对比剂用量A组较B组降低37.1%。结论与常规扫描相比,AI成像优化技术优化后的CCTA图像可提升CCTA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诊断可判读性。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X线检查是基层单位常用检查方法之一,针对在野外环境下实时获取X线图像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了利用电耦合数字成像技术构建野战便携式X线机数字成像系统,提出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方案。

  • 标签: 电耦合数字成像 X射线CCD 光刻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