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中西药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88例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给与溶栓、抗凝及中药活血通脉中药外敷内服。结果治疗后88例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痊愈50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9%。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下肢静脉形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时间较长及疾病后期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弥补了单纯西药治疗的不足。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中西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应用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下肢静脉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依次从股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进行,对下肢静脉的各种血栓声像图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右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会表现为充盈缺损以及腔内强弱,血流信号无显示。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检查时,使用彩色多普勒具有快速、无创、简单可靠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的诊断、治疗手段。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2年确诊的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9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例中,1例为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2例并发肾静脉主干血栓形成,6例并发下肢静脉形成。9例均在免疫抑制剂基础治疗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均治疗成功。结论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应该早期积极有效抗栓治疗,其可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功能监测预防腹部创伤术后静脉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以降低静脉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1例腹部创伤的患者,对腹部创伤患者手术后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与静脉评估表有机结合的形式,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由专人负责腹部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高危组患者通过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进行,中危组中的患者通过穿弹力袜进行。结果高危组中的患者在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护理之后的24h、1周和2周分别所检测到的数据信息与干预护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腹部创伤患者术后筛选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腹部创伤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有效降低了腹部创伤患者术后静脉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功能监测 预防 腹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DVT)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我院接诊的疑为下肢DVT的患者中选取54例,分别安排其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44例为阳性,占88.00%;静脉造影确诊43例为阳性,占79.6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但仍然存在细微的误差,故建议在诊断中应联合静脉造影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深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静脉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500例,手术前对年龄、体重指数、内科合并症、肿瘤性质、恶性肿瘤家族史和血栓栓塞疾病家族史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为9.20%;年龄(OR=1.066)和肿瘤性质(OR=10.7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风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下肢静脉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早期认识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科盆腔手术 风险评估
  • 简介:<正>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静脉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诊治指南,对提高我国DVT诊治水平、规范治疗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四年来由于DVT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这些发展,血管外科学组委托第五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李晓强教授执笔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修订。新版指南的修订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经多位专家先后于2011年9月2日苏州会议,9月10日第五届中国静脉论坛(北京),12月10日三亚会议,对第二版的指南反复研究,认真修改,最终完成修订。参加本指南修订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常光其、陈翠菊、陈忠、董国祥、符伟国、戈小虎、谷涌泉、管珩、郭曙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低分子肝素 诊断 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DVT)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及有效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做好综合预防,观察有无DVT或PE的表现。结果199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9.5%,其中1例并发DVT,无PE发生。结论通过系统规范预防和护理,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的并发率大大减少。

  • 标签: 下肢骨折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静脉的效果。方法通过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手术期的健康宣传和高危因素评估。实施康复训练以及科学的饮食指导,同时进行药物治疗辅助,并与另一批只受到常规护理的患者作对比。结果实验组静脉发生率2.22%,对照组静脉的发生率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髋部骨折术后静脉的发病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均置入可回收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致命性肺梗塞(PE)。采用圈套器联合导丝牵拉法处理倾斜滤器;对滤器内大块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结果486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围手术期无症状性PE发生。滤器在体内的留置时间为(18.4±4.3)d,其中152例捕获到血栓。447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取出操作,共取出滤器441个,技术成功率为98.7%,6例取出失败。总的滤器取出率为90.7%。结论可回收滤器用于骨创伤合并下肢DVT患者可有效预防PE。完善的患者信息登记和随访、妥善处理滤器内血栓和滤器倾斜,有助于提高滤器取出率,更好地发挥可回收滤器的优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恶性肿瘤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后静脉形成的风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观察2011.01~2012.12之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258患者,通过症状判断及彩超确诊静脉形成,同时监测其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其中12例患者出现静脉,其中在置管前三天内发生的为7例,其后发生的为5例。经对症处理后,血栓均基本溶解,血栓部位血运正常,均未发生重要器官栓塞。结论通过加强护理相关工作,可以有效避免静脉的形成。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深静脉血栓 护理 恶性肿瘤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静脉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静脉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静脉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药物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NICU病人下肢静脉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性对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并穿弹力袜、肢体气压治疗、康复训练等专科护理。结果通过穿弹力袜、肢体气压治疗、康复训练专科护理有效的预防了下肢静脉的发生。结论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病。

  • 标签: 神经外科NICU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