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甲亢病史5年,阵发性房颤间歇服用胺碘酮一年.于2002年8月19日因精神悲伤,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口唇发绀小便失禁,5min后送入我院急救中心,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前、后反复电10次,恢复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间歇短阵房颤,T波倒置,Q-T间期440~480ms,为防止再次室颤,于2002年9月7日安置单腔起博复律器(ICD),测R波幅度5.7mV,感知灵敏度0.5mV,电极阻抗420Ω,程控诱发室速室颤感知11秒,20J放电一次转复成功,术后半年平稳.于2003年4月~8月间,自感间断4次电击感,ICD程控资料显示:快速房扑,超过设定心率上限频率,误放电(5~10J)4次,均终止.后程控打开,增加QRS宽度识别,减少抗心动过速起博次数,增加放电能量,调整为8、16、20、30、30J能级,同时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5mg/d)控制心室率,至今未再放电.

  • 标签: 复律除颤器 单腔起搏 反复 2002年 放电 突然意识丧失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卓尔起搏监护仪质量控制与应用进行分析探究。方法对美国生产的卓尔(ZOLL)起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质量检测手段进行观察与研究,并探讨其应用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了解卓尔起搏仪器的主要工作原理、维护措施以及质量监测等过程,掌握卓尔起搏仪器的临床应用效果等。结论卓尔起搏仪器的应用效果显著,维护过程方便简单,质量相对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卓尔 除颤起搏仪 质量控制 应用
  • 简介: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仪技术的发展与心脏急救效果的改进研究。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仪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和创新,为心脏急救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首先,本文回顾了仪技术的历史发展,包括手动仪和自动体外仪的演进。其次,文中介绍了最新的自动体外仪技术,强调了其在心脏急救中的应用和优势。最后,本研究总结了仪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心脏急救效果的改进,包括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究仪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有望为心脏急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 标签: 除颤仪技术 心脏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生存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样本为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急诊中心出诊救治的52例心搏动骤停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抢救,分析抢救效果。结果:52例患者中,经过干预后,33例由室颤转为窦性心律或者室上心动过速,成功率为63.3%;33例患者中,成功复苏29例,复苏成功率为87.8%。结论:院前急救中,对心搏动骤停的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搏动骤停 除颤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在心脏专科护理技能实训心脏中的应用及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选择2020年-2022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对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结果]观察组实习护生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对带教老师及实训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对此项操作的兴趣及求知欲,对临床中重要的这项操作能够掌握其理论基础及操作要点,能熟练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结论]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实习护生主动地学习与思考,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 标签: 心脏专科 护理技能实训 BOPPPS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总结我院1例植入型心脏转复器植入术后风暴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护理措施。护理要点:多学科协作成立个案护理小组,制订个体化康复管理策略,降低死亡风险;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手术风险,建立应急预案,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围术期管理;经过积极治疗与精细化护理,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继续做好延续护理。定期随访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 标签: 电风暴 射频消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器(S-ICD),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临床应用 指南 共识
  • 简介:摘要对于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出现过晕厥事件,且植入植入式心脏转复器(ICD)二级预防的患者,再发晕厥时的诊疗和鉴别诊断颇具挑战性。本文报道因既往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长QT综合征植入ICD的患者再发晕厥,最终溯因为肺血栓栓塞症的1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时的优化晕厥诊疗模式。

  • 标签: 晕厥 肺栓塞 除颤器,植入型 QT延长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6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及早使用电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标签: 心肺复苏 除颤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56例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器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56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随访1-27个月,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起搏器功能测试正常,无误感知,误放电现象。结论通过56例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应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需加强心电检测,预防伤口感染,指导患者活动,并进行定期的随访指导,优化起搏参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力衰竭 起搏器 除颤器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 标签: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电击除颤 时机选择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复律器(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器(CRTD)9例。结果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h,X线曝光时间19~62min。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阈值10~20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复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

  • 标签: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 女性患者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律失常中心脏电复律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0例对象,根据护理方法随机将其分为2组。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在采取心脏电复律与中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脏电复律 除颤 临床护理 分析
  • 简介:小时一逢暑假,父母就将我送到我出生的地方——飞溪河。这条河泱泱汤汤横贯于四县之间,两岸依山而居的人们,经常要穿梭于河上,这河上就必然有桥了,只是这里的桥与常见的桥不同,是因山制宜的桥。在大约30米宽的河面上,将四根有大人小腿粗的树固定成树排,然后,在河里打四根树桩,再用相同的五截固定好了的树排—一连起来,架在离水面大约25米高的空中,一座树桥(我私下的叫法)就这样建好了。记得六七岁时,有天我坐在伸向河水的柳枝上玩水,无意中看到了走在树

  • 标签: 树桥颤 颤颤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心肺复苏联动机(AutoPulse CPR)及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监测在急诊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因各种原因导致心搏骤停进入急诊科抢救的患者分为心肺复苏联动机及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监测治疗组(23例),心肺复苏联动机治疗组(22例),单用徒手CPR对照组(22例)。观察三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ROCS成功率,入院、出院存活率,射血分数、心排血量、NIHSS评分水平。结果 治疗组给予CQI监测和心肺复苏联动机治疗后ROCS、入院、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联动治疗组,而心肺复苏联动机治疗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 心肺复苏联动电除颤机,质量指数监测 呼吸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外初始可心脏骤停患者血液指标,探讨心脏骤停后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急救的 31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情况及相关血液学指标。 结果:初始可心律组的乳酸水平、免疫炎症水平、BNP水平明显的低于不可组, 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始可组在缺血缺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损伤方面较初始不可组轻,其较轻的内在损伤机制使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心脏骤停 初始可除颤心律 乳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训练在提高护士独立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12名CCU护士进行独立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并以其培训前后操作过程中各个过程执行时间为指标对其能力进行量化评价。结果系统化培训后护士完成1-5步骤时间,完成6-9步骤的时间等操作过程中的各个子过程的执行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情景模拟训练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护士独立能力,使得临床急、危、重患者获得更多救治时间和机会。

  • 标签: 情景模拟 除颤能力 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