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近三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94名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47名。其中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对B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的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比起护理前都显著提高(P<0.05),但比起A组,B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好(P<0.05);在住院时间、ICU时间、日均治疗费用方面的比较,B组患者也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如果能够更加推广于临床,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 生存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女性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因素,为优化女性TBI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368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女性TB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TBI患者例数约为男性的1/3。与男性TBI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中开放伤和多发伤者更少,老年(≥65岁)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男女TBI的首要伤因均为交通伤,但≥75岁女性TBI患者的首要受伤原因是跌倒。女性TBI患者中,在伤后≤6h即入院者更多,入院时昏迷程度较男性患者轻;但总体上女性与男性TBI患者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6h以及入院时GCS评分较低,可能是治疗后女性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保护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425,95%CI:0.238~0.760,P=0.004)、受伤至入院时间(OR=0.576,95%CI:0.345~0.962,P=0.035)以及入院GCS评分(OR=0.768,95%CI:0.713~0.827,P<0.001)为女性TBI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老年女性受伤及尽快将伤者送医院就诊,可能改善女性TBI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女(雌)性 临床特征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小儿颅脑损伤后, 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2019 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小儿颅脑损伤 患儿,共选择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临床救治措施。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 90 例 颅脑损伤患者 当作研究对象。 15 例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75 例采取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患者的救治措施,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本组患者中, 37 例完全康复, 7 例轻度伤残, 3 例重度伤残,救治无效 43 例。 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 的病情比较严重,治疗复杂,急诊临床抢救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临床救治 颅脑损伤 ,应做到早诊断,尽早控制危机生命的风险因素,合理应用药物,并配合优质护理,以提高 颅脑损伤 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急诊 救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分析50例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情况、合并多发伤和治疗方法等。结果治愈29例,中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4例。结论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多发伤,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并确保早期检查诊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患者的伤情合理调整治疗方法和顺序,并运用综合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 标签: 高处坠落 颅脑损伤 临床救治
  • 作者: 蒋运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蒋运芳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交通厅和建筑方面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发生颅脑损伤的概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有很高的死亡率、致残率。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方式,才能够挽救患者的性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护理中的有效措施和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2018年1月~2018年10月来我院进行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患者共计9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随后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优质护理方法。随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并将试验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方法的试验组患者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概率为6.53%(3/46),要显著优于采用一般护理干预方法的对照组患者的19.57%(9/46)(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提升患者临床护理存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均有着重要作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颅脑外科护理的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护理 重症救治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监测颅内压已成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中心监护措施之一,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也成为护理人员的重点护理项目。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成人胸部结核的 CT影像学诊断进行探究,以更好的保障结核病临床诊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方法实施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把 2017年 12月到 2018年 1月在我院进行确诊的 60例结核患者,当做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研究。 60例患者均需采用 64排螺旋 CT扫描仪, X线以及侧位胸片的具体影像学检查法。结果:对 60例胸部结核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总结,最终获得了 CT影像学检查之后的胸部结核患者的主要特征。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对于成人胸部结核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成人,胸部结核, CT
  • 简介:摘 要:甲状腺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 CT扫描是目前诊断甲状腺病变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因此,提高对各类甲状腺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各种甲状腺病变的 CT表现特点及分型,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CT 诊断技术 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 要: CT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 CT诊断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CT 诊断技术 发展 综述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T扫描技术诊断脑脓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疑似脑脓肿患者80例,采用头部 CT平扫 +增强检查,记录并统计 CT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 结果: 80例疑似肿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测,确诊为脑脓肿 58例 ; CT扫描检测诊断脑脓肿 68例, CT扫描敏感度为 96.61%、特异度为 95.24%、准确率为 96.25%。 结论: CT检测可确定脓肿数目、大小,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脑脓肿 多层螺旋 CT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人肺结核的胸片表现已为人所熟知 ,与之比较 ,CT在许多方面都要优于胸片。如 CT可发现更多的空洞和渗出性病灶 ,判断病变有无活动性 ;CT可发现支气管源性播散病灶及在胸片仅显示为慢性瘢痕性病灶中见到的斑片状肺泡浸润性病灶 ,而提示病变的活动性 ;CT可较胸片发现更多、更明显的肺门或 (和 )纵隔淋巴结肿大 ;发现在胸片分辨阈值下的粟粒性病灶 ;偶尔 CT可在表现正常的胸片中发现范围不小的病灶 ;CT还可在胸片诊断为胸膜肥厚者中证实它是单纯的胸膜肥厚还是慢性包裹性积液等。因此 ,胸片虽然仍是评价肺结核的第一步 ,但 CT和高分辨率 CT(HRCT)在进一步评价已知或疑为肺结核者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甲状腺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 CT扫描是目前诊断甲状腺病变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因此,提高对各类甲状腺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各种甲状腺病变的 CT表现特点及分型,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CT 诊断技术 计算机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康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CT与MRI的诊断区别康丽(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200)【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87-02当前医学诊疗中,影像检查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因为人体器官组织以及内部结构是错综复杂的,医生在诊疗中很难把握病人体内部的具体病变情况,所以需要借助这些影像技术来进行辅助判断会更加准确。医院诊疗活动中,CT和MRI是两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影像辅助诊疗技术。在普通大众看来,这两种检查技术比较类似,两者的价格差异大,有时在医生要求病人进行磁共振检查时,患者就会提出能不能用CT替代磁共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CT和磁共振的差异,对于两者的诊断区别进行介绍。1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CT的区别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到信号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成相应的图像。MRI提供的信息量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也不同于已有的X线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也可以显示血管;无电离辐射,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对脊柱、椎间盘、四肢关节等疾病的诊断价值大。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相对比较昂贵。核磁共振检查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由于它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又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点。整个检查过程是不会造成患者损伤和潜在危害的,但是在磁共振检查过程,往往比较嘈杂,机器运行杂音大,且检查时检查空间狭小,容易引起幽闭恐惧,患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感,而且需要患者保持静止十几到几十分钟,这对于一些幼儿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一些必要的幼儿检查中还需要对幼儿注射镇定剂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