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体系和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周易 阴阳 和谐 思维模式
  • 简介:<正>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的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的。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的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的理学思想作一粗略的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 标签: 胡宏 理学思想 理学家 知言 人性论 哲学本体论
  • 简介:孟荀人性比较黄宝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二者的比较上人们都把性善和性恶当成两种对立的人性,认为二者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然而,笔者认为性恶和性善的对立仅仅是一种...

  • 标签: 人性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孟子 人性善恶
  • 简介:帛书《易传》对乾坤之义作出了独特的阐发,在和今本一样充分肯定乾坤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以键川为卦名,从宇宙的动态功能的角度呈现出乾坤所统摄的天人之道。《衷》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之义,并举证卦爻辞来阐明县刚柔之义,尤有进者,《衷》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帛书《易传》最终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发挥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动静有时、文武兼施的天人之学,并从中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较之今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开生面,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 标签: 帛书 易传 乾坤 键川
  • 简介:<正>一"人格"是现代社会及文化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人们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界说却不尽一致。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古代汉语中并无"人格"一词。中文"人格"一词是近代从日文引入的,一些近代启蒙思想家如梁启超、蔡元培等最早在其文章中提到它,如梁启超在《新史学》、《新民说》等著作中曾较多地提到人格一词。此后,随着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深入,"人格"一词逐渐流行起来。而日文中所谓"人格"一词系译自英文"Personality",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其解释为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然而,人格是一个跨多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在现代西方文化中,西方学者对人格的研究和认识也已远远超出心理学、医学等范畴,趋向于用文化学的角度和方法来把握它。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C)的观点,文化要求于他所起的角色就成为人格,它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应该说,这种说法与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人格概念的考察和使用大体是一致的,

  • 标签: 传统人格 人格思想 儒家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儒学 独立人格
  • 简介:泰山之阴齐币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 标签: 齐国 货币文化 《管子》 泰山 《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期
  • 简介:墨子的兼爱说被孟子攻击为“无父”。此后,儒家学者大多照着孟子说,既未能作出深入分析,也未能消除对兼爱无父说的疑惑。兼爱说所内涵的普遍人性理念和天地入一体的思想实际上已被宋代理学家融摄。出于严儒墨之辨的学派意识,朱熹重整兼爱无父说,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兼爱说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兼爱说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朱熹 孟子 墨子 兼爱
  • 简介:鹃冠子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于人性他认为古今人性相同,趋利求安。关于政治教育,他认为明君主应不断提高精神修养,以神化天下。关于伦理教育,他主张官员推行教化,百姓提高道德修养。关于军事教育,他要求明君平素训练军队。关于知识教育,他提出九道说。这些看法在先秦教育思想史上很独特。

  • 标签: 鹖冠子 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
  • 简介: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 标签: 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 生态哲学 内在关系 生态存在论
  • 简介:<正>“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 标签: 真善美理想 儒家理想 最高理想人格 人格理想 社会理想 “真”
  • 简介: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管子》认为经济系统必须顺应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法则:“天时”;《管子》阐述了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间关系的“务地利”的可持续经济思想;《管子》提出了修德、贫富有度及适度消费的生态经济管理思想。

  • 标签: 生态经济 天时 地利 适度消费
  • 简介:<正>尚俭,贯穿于晏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因此,后人论晏子,都标出一个俭字。但如何看待晏子的尚俭,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晏子学派归属争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把晏子的尚俭和诸家的有关思想作一横向的比较,以便探其异同,明其归属。

  • 标签: 晏子春秋 尚俭 墨子 孔子 思想 社会意义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的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
  • 简介:<正>将《管子》和荀况的经济思想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不仅由于它们同属齐文化的范畴,更主要的是它们在构成中国封建经济思想主体框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不是对二者的全面详尽的阐述,而是把分析的侧重放在其有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的理论观点上。

  • 标签: 经济思想 管子 荀况 农业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 封建经济
  • 简介:宋明医易学散徐仪明一宋明时期,理学家多热衷于《周易》之学,仅北宋解易的著作就有六十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等。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易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总...

  • 标签: 医易学 《内经》 太极学说 张介宾 《周易》 赵献可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正>桐城方苞(望溪)以文名,青年补县学弟子员,游京师,安溪李光地见其文,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万斯同,浙东名家也,降齿与之交。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号为文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俱见《清儒学案》本传引)于是先生意求经义,又好读宋儒

  • 标签: 方苞 理学 万斯同 今文学派 周公 孔子
  • 简介:微型小说的人物美是微型小说艺术美质和创作规律的集中体现。本文立足于微型小说的美学意识和审美特征,从勾勒性格的亮点、摹写心灵的震颤以及折射理念的火花三方面,探索了微型小说在自身文体特征的限制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美学个性

  • 标签: 微型小说 人物美 性格 理念
  • 简介:从认识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