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混合痔使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微创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肛管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86例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病床号分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切内扎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TST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改变、术后症状评分、肛门平整度与狭窄度等。通过t检验及计数资料经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治愈率69.77%、显著高于对照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直肠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直肠压力差、肛管静息压等均显著性下降,与术前比较(P<0.05);而对照组术后3个月直肠静息压升高为(17.33±2.40) mmHg(1 mmHg=0.133 kPa),研究组则呈下降趋势(10.37±1.20) mmHg,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指标比较,研究组直肠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直肠静息压均低于对照组,而肛管直肠压力差、肛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肛门平整度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平整总计占2.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93%(P<0.05),术后3、7 d研究组患者肛门坠胀、肛缘水肿、创面疼痛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患者便时出血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混合痔采用TST微创手术与外切内扎术比较,前者手术治疗效果更具优势,且对于患者术后肛肠动力学影响更小,患者术后肛门更平整,同时患者术后恢复快速,症状更为轻微,值得推广。

  • 标签: 混合痔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手术 微创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浊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晋城大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CKMB质量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浊法分别检测观察组患者的CKMB质量水平,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TnT、MYO、CKMB质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的CKMB质量为(6.30±3.63)μg/L,经免疫浊法检测的CKMB质量为(6.26±3.78)μg/L,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电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浊法检测CKMB质量阳性检出率[96.00%(144/150)94.67%(142/15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CKMB质量对诊断AMI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免疫浊法法检测CKMB质量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无差异,更适合于基层医院的发展,而且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 免疫比浊法 电化学发光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 不良反应 手足综合征 口腔黏膜炎 输注反应 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已获批用于心房颤动脑卒中和静脉血栓防治,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相当或更优,安全性更优,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更低。然而,应用NOACs仍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因此,NOACs特异性逆转剂对于抗凝患者紧急情况下处理至关重要。依达赛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片段,是达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可强效、快速、持续地逆转达加群的抗凝活性。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并应用于临床。同时,众多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已将依达赛珠单抗纳入接受达加群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路径。依达赛珠单抗可应用于以下特定情况:①急诊外科手术/紧急操作;②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依达赛珠单抗推荐的使用剂量为5 g (2.5 g/次×2次),可通过2次连续静脉输注(每次输注时间为5~10 min,2次间隔不超过15 min);或采用1次5 g静脉快速注射给药,以逆转达加群的抗凝效应。本共识旨在指导依达赛珠单抗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期为接受达加群治疗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逆转抗凝效应提供指导。

  • 标签: 出血 依达赛珠单抗 达比加群 特异性逆转剂 急诊外科手术 紧急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标系统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肌袖结构,了解窦房结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射频导管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房颤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59.3±8.9)岁,年龄范围18~75岁。其中阵发性房颤55例,持续性房颤25例,窦性心律下标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电激动顺序,标注窦房结位置。结果46例(46/80,57.5%)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以下,其中42例位于高位右心房(42/46,91.3%),4例位于中位右心房(4/46,8.7%),未发现窦房结位于低位右心房。窦房结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的距离为(9.4±6.1)mm。34例(34/80,42.5%)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以上,其中17例位于上腔静脉侧壁(17/34,50.0%),8例位于前壁(8/34,23.5%),5例位于间隔侧(5/34,14.7%),4例位于后壁(4/34,11.8%),窦房结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的距离为(8.5±5.1)mm。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窦房结的空间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上腔静脉肌袖长度为(36.5±9.0)mm,其中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患者肌袖长度分别为(36.2±8.6)mm与(37.3±10.0)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结论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窦房结主要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下方,但有一些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上方即上腔静脉内,上腔静脉隔离消融线的设定应注意到窦房结位置,避免损伤窦房结。

  • 标签: 心房颤动 窦房结 上腔静脉 肌袖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系统(Rhythmia系统)对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有临床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所有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Rhythmia系统心内膜和/或心外膜),确定并消融室速的关键峡部/最早起源部位,术中无室速诱发则进行基质改良。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2±6)岁,14例患者共标测出持续性室速种类为17种。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无诱发或室速标不完全,在窦性心律下和/或心室起搏下行基质标。术后ECMO置入部位伤口局部感染1例,给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8)个月,16例患者无室速发作,1例患者随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程控时发现低频室速(70次/min)。结论在ECMO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能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器质性室速进行准确地标及消融,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超高密度标测 体外膜肺氧合 结构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其中高龄老年组(≥80岁)36例、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32例,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比较参数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结果显示,模拟排便检测中肛门松弛率高龄老年组(2.44±33.81)%、较老年组(16.34±16.99)%降低(t=-2.047,P=0.049),直肠感觉阈值测试中排便阈值高龄老年组(103.44±42.01)ml、较非高龄老年组(77.22±41.85)ml升高(t=2.655,P= 0.012);高龄老年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模拟排便中的肛门残余压(57.50±18.88)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64.84±25.82)mmHg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29.64±15.98)mmHg、较治疗前(-39.47±19.45)mmHg缩小,肛门松弛率(10.53±29.35)%、较治疗前(2.44±33.8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2、-4.902、-3.209,P=0.002、0.000、0.003);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高龄老年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24/36),非高龄老年组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0、P=0.860)。结论老年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多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高龄老年患者排便障碍原因以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下降为主;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模拟排便中肛门残余压、提高肛门松弛率使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缩小,从而改善高龄老年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 标签: 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 生物反馈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广东地区奥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多中心的研究方式,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广东地区4所医院的61例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奥帕利(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25/150/100 mg,1次/d,达塞布韦250 mg,2次/d,60例患者接受了12周治疗方案,1例患者接受了8周方案,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主要临床终点为治疗结束后12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的比例和不良事件(AE)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91.8%(56/61)患者HCV RNA达到检测下限以下;治疗12周,100%患者HCV RNA检测不到,治疗结束后12周,SVR12率亦为100%;发生的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实验室异常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下降(2例,3.3%),血红蛋白下降(1例,1.6%)。结论奥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患者中具有极好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直接抗病毒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孕妇妊娠期接受短期替夫定治疗对HBV准种复杂度的影响及其病毒学安全性。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且在妊娠24周至产后12周接受替夫定治疗的73例高HBV DNA孕妇,使用超深度焦磷酸测序法检测HBV氨基酸突变,比较接受替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评估HBV准种复杂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73例孕妇基线HBV DNA为(7.91±0.70) lg IU/mL,21例(28.77%)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妊娠期短期替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40±0.09和0.4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391)。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40±0.09和0.42±0.01,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39±0.09和0.40±0.12,两组孕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51,P=0.364、0.609)。进一步比较反转录酶区原发性耐药突变位点rtM204I/V、rtL180M、rtA181V/T和rtN236T在替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5、0.16、-1.30、1.77,P=0.152、0.877、0.201、0.083)。结论高HBV DNA孕妇妊娠期接受短期替夫定治疗后,HBV准种复杂度没有显著变化,HBV反转录酶区氨基酸突变的可能性小。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替比夫定 准种复杂度 耐药突变
  • 简介:摘要以台州湾跨海特大桥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为背景,就大体积承台混凝土配合设计及温度控制技术进行论述,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形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和抗腐蚀能力,从而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提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温度控制措施,以期对相关工程作参考。

  • 标签: 台州湾跨海特大桥 大体积承台 配合比设计 温度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伐芦定和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3 097例,按PCI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为伐芦定组和肝素组。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NACE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uTLR)和全部出血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定义为由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uTLR组成的复合事件。其他观察指标还包括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依据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计算倾向性评分,以1∶2的比例匹配两组患者。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13 097例患者,年龄(61±10)岁,其中女性3 421例(26.1%)。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10 36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5 468例。匹配前与肝素组比较,伐芦定组中患者的年龄偏大,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更高,合并高血压和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伐芦定组在PCI术后30 d内NACE[(3.8%(103/2 734)5.0%(271/5 468),P=0.015]和全部出血事件[2.0%(54/2 734)2.8%(151/5 468),P=0.032]发生率均低于肝素组,但两组的MACCE[1.9%(51/2 734)2.3%(127/5 468),P=0.180]和支架内血栓[0.1%(2/2 734)0.1%(3/5 468),P=1.00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肝素相比,伐芦定可显著减少出血和NACE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肝素 真实世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对不同Varian加速器平台机载千伏锥束CT(kV CBCT)系统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指导临床选用风险收益(成像质量/辐射剂量)最高的图像引导方案。方法利用CT剂量指数模体(CTDI模体)和CT电离室,以及Catphan604模体分别获取Edge、Truebeam、新旧两台ix加速器机载CBCT典型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参数,使用品质因素(figure of merit,FOM)值评估各图像引导方案的风险收益。结果不同型号的瓦里安加速器配置的kV CBCT系统的FOM不同,差异广泛分布于0.65(温和成像一圈)~48.46(温和成像半圈)区间;各扫描参数间FOM也存在较大差异,均值为22.14±13.47。结论由于设备间和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际测量的验证评估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影像引导方案,剂量敏感患者应优先选择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低的参数和设备;对图像质量要求高的患者应优选对比度噪声(CNR)高的方案;而普通患者则可依据风险收益进行选择,此时品质因素FOM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利工具。

  • 标签: 图像引导放疗 千伏锥形束CT 辐射剂量 成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介素1-53(IMD1-53)对于多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9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多柔星组(DOX组)和多柔星+ IMD1-53组(IMD组)。造模5 d后,戊巴比妥麻醉小鼠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造模7 d后,乙醚麻醉后摘眼球取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心脏质量/胫骨长度比值(HW/TL)。取小鼠心脏做HE染色。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IMD受体及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巨噬细胞,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多柔星引起小鼠心脏功能损伤,DOX组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40%、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43%、HW/TL下降37%(均为P<0.01)。HE染色显示,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54.2%,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升高18.47和24倍(均为P<0.01)。与DOX组相比,IMD组小鼠的存活率升高33%,LVEF升高44%、LVFS升高51%(均为P<0.05),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明显减轻,血清中IL-1β含量降低20.4%,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降低70%和67%(均为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DOX组相比,IMD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β含量降低41.6%,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31.8%、32.4%(均为P<0.01)。结论IMD1-53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多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从而提高小鼠心脏收缩功能。

  • 标签: 中介素1-53 多柔比星 NLRP3炎症小体 小鼠 心肌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34例(23.4%)发生IP;发生IP者多集中在化疗3~5个周期时,占79.4%(27/34);发生IP时中位化疗4个周期。RCD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IP发生率分别为31.5%(23/73)和15.3%(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脂质体多柔星(OR=2.416,95% CI 1.059~5.509,P=0.036)、年龄≥60岁(OR=2.505,95% CI 1.127~5.567,P=0.024)是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质体多柔星的应用是DLBCL患者I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CDOP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需加强对IP的预防和监测,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EC)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E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表柔星、顺铂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小檗碱治疗,21 d/周期,共6周期。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死亡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89,P=0.042),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3.33%(38/60),高于对照组的45.00%(2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分别为(30.01±6.05)U/ml、(40.38±7.61)U/ml、(16.85±3.08)ng/ml,对照组分别为(45.83±6.91)U/ml、(48.89±8.05)U/ml、(20.20±4.18)ng/ml,均较本组内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43,P<0.001;t=5.951,P<0.001;t=4.998,P<0.001)。治疗期间试验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33%(5/60)、5.00%(3/60)、6.67%(4/60)、6.67%(4/60)、8.33%(5/60)、1.67%(1/60)、3.33%(2/60)、40.00%(24/60),对照组分别为6.67%(4/60)、3.33%(2/60)、8.33%(5/60)、6.67%(4/60)、8.33%(5/60)、0(0/60)、1.67%(1/60)、35.00%(2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134,P=0.714;χ2=0.109,P=0.741;P=1.000;χ2=0.000,P=1.000;χ2=0.320,P=0.572)。随访1年,对照组死亡率为8.33%(5/60),试验组死亡率为5.00%(3/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4,P=0.714)。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星、顺铂治疗晚期EC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盐酸小檗碱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多柔星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多柔星组、多柔星+DHM 100组、多柔星+DHM 200组。第6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明显下降,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加;与多柔星组相比,多柔星+DHM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均上升,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均下降(P<0.05)。组织学发现,多柔星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表现,而多柔星+DHM组显著抑制了多柔星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同时,在多柔星组出现了明显的心肌细胞肥大,而多柔星+DHM组显著抑制了心肌细胞肥大。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星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bax/bcl-2比值增加,而多柔星+DHM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多柔星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升高(P<0.05);而多柔星+DHM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DHM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心肌细胞凋亡,对多柔星所致大鼠心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多柔比星 心肌 细胞凋亡 大鼠, Sprague-Dawley 二氢杨梅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高度尼古丁依赖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高度尼古丁依赖男性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地佐辛组(D组)、氟洛芬酯组(F组)、地佐辛+氟洛芬酯组(DF组)。麻醉诱导前,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 mg/kg,F组静脉注射氟洛芬酯2 mg/kg,DF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氟洛芬酯l mg/kg。评估入PACU即刻(T1)、入PACU 15 min(T2)、离开PACU(T3)、术后24 h(T4)的VAS评分和布氏舒适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各时点VAS与BCS评分,术后补救地佐辛、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T1、T2、T4时VAS评分高于D组、F组和DF组(P<0.05)。C组T3时VAS评分高于F组和DF组(P<0.05)。DF组T4时VAS评分低于D组和F组(P<0.05)。C组各时点BCS评分均低于D组、F组和DF组(P<0.05),DF组T4时BCS评分高于D组和F组(P<0.05)。C组术后补救地佐辛发生率高于D组、F组和DF组(P<0.05),F组术后补救地佐辛发生率高于DF组(P<0.05)。D组嗜睡发生率高于C组和DF组(P<0.05)。4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氟洛芬酯和地佐辛联合应用对尼古丁高度依赖患者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地佐辛 尼古丁依赖 腹腔镜治疗术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