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吴金凤 蒋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难治细菌脑膜炎目前暂无明确定义,其临床意义是指治疗过程曲折、疗效差、或病情反复或出现并发症,预后差或以死亡为结局的细菌脑膜炎。该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诊治不及时、病情重、病原学阳性、发生并发症或存在原发疾病。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激素,积极处理并发症,同时重视查找和去除难治细菌脑膜炎病因,对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难治性细菌性脑膜炎 发病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儿童非酒精脂肪肝病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肝脏慢性脂肪变性,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与血脂异常有关。非酒精脂肪肝病是儿童肝病中最常见原因,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或运动常常被推荐作为治疗方式。相对于饮食限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运动训练成为治疗儿童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主要形式,现就运动训练干预儿童非酒精脂肪肝病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 运动干预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间充质梭形细胞的肿瘤,发生于前列腺者很少见。本院收治1例,年龄30岁,以排尿困难就诊,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孤立纤维肿瘤,术后患者排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前列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年轻男性
  • 简介:摘要神经脊柱外科是目前神经外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世界神经外科医生通常把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尽管神经脊柱外科起步早,但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牵制,其发展目前滞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神经脊柱外科的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神经外科推动脊柱外科发展的历史,以及我国发展神经外科的必然和紧迫作一述评,以期通过扬长补短的方式大力发展神经脊柱外科。

  • 标签: 神经外科 神经脊柱外科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肥胖和代谢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NAFLD在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疗策略与成人NAFLD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特点。现就近年来国内、国外有关儿童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肝,非酒精性 儿童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部侵袭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93例拟诊及确诊为肺部侵袭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93例真菌患者中男64例,女29例;年龄(55.18±5.38)个月,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5岁,中位年龄32个月。所有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25.4 d,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3 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主要为肺纹理稍增粗/增多,纹理间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模糊影,并伴有肺实变、弥漫结节样变等,支气管扩张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少见。93例患者中血/深部痰真菌培养阳性者41例(44.1%),其中念珠菌属阳性者22例(53.6%)部分患者同时培养出2种不同真菌。93例患儿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2例(77.4%),因基础疾病严重放弃治疗8例(8.6%),转院治疗6例(6.5%),死亡7例(7.5%)。其中,单用或联合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41例(44.1%),有效38例(92.7%),死亡3例(7.3%)。结论儿童肺部侵袭真菌感染好发于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和预后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能有效降低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肺炎 儿童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包括单纯肝脂肪变性、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肝癌。NAFLD诊断和评估近年来有些许进展,肝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无创诊断和评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NAFLD的诊断和评估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有无及其程度。对肝脂肪变性,影像学检查可采用常规超声、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目前仍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血清学检测指标用于区分单纯肝脂肪变性、NASH和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诊断NAFLD肝纤维化有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诊断 评估 肝纤维化 肝脂肪变性
  • 简介:摘要幼儿疱疹瘭疽少见,极易被误诊为甲沟炎、脓疱疮。回顾1例幼儿疱疹口炎引发手指疱疹瘭疽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的报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 标签: 疱疹,单纯 婴儿
  • 简介:摘要生物钟是自我维持生理和行为节律的发生器,可受外界环境因素所导引,从而同步生物行为与外界环境变化。现代的生活方式迫使人体不能同步外部时间与昼夜节律,形成社会时差。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生物钟和代谢异常与NAFLD密切相关,喂养模式、喂养成分、睡眠时间、肠道菌群等改变可能参与其中。与生物钟有关的分子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现主要综述近年来生物钟与N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生物钟 昼夜节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难治心律失常(VA)的早期有效及安全。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潍坊阳光融和医院接受SBRT的难治VA患者5例,其中4例为器质心动过速(VT),1例为频发室性早搏(PVC)。4例患者既往曾接受失败的导管消融治疗,1例存在导管消融禁忌证。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或12导联体表心电图确定靶区,采用射波刀进行SBRT,治疗剂量18~25 Gy。评估术后VA负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次数的变化以及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SBRT平均治疗时间为55 min(32~69 min),平均计划靶区体积(PTV)为55.3 ml(4.1~79.0 ml)。在6周"窗口期"过后,中位数随访3个月(1~12个月),VT负荷较术前减少93.1%(P=0.02),PVC负荷减少77.8%;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术后相较术前平均减少2种;ICD放电或超速抑制的总次数由术前63次降低至术后2次。1例患者复发VT。术后头晕、乏力等轻度不良反应常见,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BRT用于难治VA的初步结果显示了其有效和较好的安全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导管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铁负荷、动脉粥样硬化、海马组织结构及神经元代谢的相关。方法根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标准,将100例老年NAFLD患者分为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Non-MCI)组。采集患者病史和生化指标数据,对无禁忌患者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48例患者检测外周血铁调节蛋白2基因2616C/T多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结果与Non-MCI组相比,MCI组患者年龄偏大,血红蛋白减少,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踝肱比下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右侧海马头胆碱/肌酸比值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比例增加(P<0.05或P<0.01)。sTfR与老年NAFL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P<0.01)。MCI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Non-MCI组(P<0.05);C/T基因型组和T/T基因型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显著低于C/C基因型组(P<0.05)。结论铁代谢异常可能是老年NAFL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铁代谢 铁调节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与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设计类型属于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年龄18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共5 685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NG组,2 397例)和超重或肥胖组(OG组,3 288例)。同时依据是否合并NAFLD把OG组分为无NAFLD组(Non-NAFLD组,1 670例)以及合并NAFLD组(NAFLD组,1 618例),计算TyG,比较各组间TyG、一般资料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使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或肥胖人群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与NG组和Non-NAFLD组比较,OG组及NAFLD组的年龄、腰臀比(WHR)、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血脂和Ty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发现,TyG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HbA1C、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白蛋白、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呈正相关(r=0.044、0.190、0.245、0.512、0.449、0.144、0.232、0.183、0.392、0.081、0.187、0.075、0.256、0.836、0.355、0.718,均P<0.05),而与球蛋白(r=-0.040,P=0.02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0.408,P<0.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DBP、FPG、GGT、白蛋白、UA、TG、TC、HDL-C和VLDL-C均是TyG的独立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HbA1C、ALT、白蛋白、UA和LDL-C均是超重或肥胖人群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均OR>1,均P<0.05),而FPG、Cr和TC均是其保护因素(均OR<1,均P<0.05)。结论TyG与超重或肥胖合并NAFLD关系密切。

  • 标签: 超重或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病的相关。方法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职工体检队列,2012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29日期间,选取3 479例无NAFLD的医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测收集基线资料。2013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每年体检时进行随访,共随访6年。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按照四分位数分为A、B、C、D四组,分别计算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四组间NAFLD累积发病率。以是否发生NAFLD作为结局指标,尿酸四组为观察指标,年龄、体质指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混杂因素,构建4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不同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按性别进行分层,构建3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不同性别间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结果四组NAFLD 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3.1%、4.9%、12%(χ2=114.710,P<0.05),其中女性职工A、B、C、D四组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2.9%、4.1%、10.9%(χ2=71.241,P<0.05)。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04(1.01~4.11)、2.24(1.13~4.44)、3.89(1.94~7.80)倍(均P<0.05);女性职工中,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21(1.02~4.77)、2.39(1.10~5.19)、4.49(1.99~10.15)倍(均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体检人群NAFLD发病风险增高,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女性中。

  • 标签: 尿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 队列研究 Cox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作者: 胡海一 冀明 陈光勇 张澍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 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化生性萎缩胃炎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的56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包括17例伴肿瘤改变和39例不伴肿瘤改变的患者,分析患者血清学、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特点。结果男22例、女34例,年龄(61.88±9.01)岁。空腹胃泌素升高率50.0%(28/56),血清抗壁细胞抗体(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阳性率62.5%(35/56),贫血率37.5%(21/56),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64.3%(36/56)。与血清PCA阴性患者相比,血清PCA阳性患者以女性多见(P=0.034),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P<0.001)、贫血(P=0.001)、多发GHPs(P=0.019),且以血清铁缺乏为主(P=0.044)。35例血清PCA阳性患者共108枚息肉,胃底、体91枚(84.3%)、胃窦17枚(15.7%,P=0.005);21例贫血患者共63枚息肉,胃底、体54枚(85.7%)、胃窦9枚(14.3%,P=0.075)。56例患者共142枚增生性息肉,73.2%(104/142)为带蒂息肉,69.0%(98/142)为"草莓状"息肉。17例伴肿瘤改变中,6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化生性萎缩胃炎有关,可能在其基础上向肿瘤改变转化。

  • 标签: 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 高胃泌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和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慢性 微创外科 Parks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阴部内动脉造影(IPA)在难治动脉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1例临床表现为ED且经阴茎海绵体注射试验(ICI)联合彩色多普勒双功能超声(CDDU)检查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同时规律服用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6个月以上无效的患者行IPA检查。结果IPA检查显示6例患者未见解剖学异常,5例患者有阴茎动脉血供解剖形态学上的变化,包括左侧海绵体动脉显示不佳/闭合3例;右侧海绵体动脉显示不佳/闭合2例。结论IPA可以显示阴茎动脉解剖形态学上的改变,同时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为后续血管手术或其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临床上难治动脉ED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血管造影术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小体与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利拉鲁肽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与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男151例(75.5%),女49例(24.5%);年龄(8.20±1.81)岁。结果200例患儿中位总IgE为513.5(24.4~11 600.0) IU/mL,中位治疗时间为112(1~666) d。200例患儿奥马珠单抗首次注射中位剂量为300(150~600) mg,其中114例(57.0%)有说明书推荐剂量。患儿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有效率为88.5%(117/200)。患儿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后C-ACT评分提高[(18.90±3.74)分比(22.70±3.70)分],达到哮喘控制。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了(2.00±5.68)次/(人·年)(t=4.702 5,P<0.001)。中位ICS日剂量降低[0(0~240) μg比160(50~4 000) μg],P<0.001。PAQLQ评分提高[(154.90±8.57)分比(122.80±27.15)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提高[(92.80±10.50)%比(89.70±18.17)%]。在有合并症(包括过敏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结膜炎、鼻窦炎)评估记录的患儿中,总体改善率为92.8%~100.0%。200例患儿中,58例(29.0%)发生124例次AE,发生率为0(0~15.1)例次/(人·年)。在53例发生AE且报告了严重程度的患儿中,83.0%(44例)发生轻度AE,17.0%(9例)发生中度AE,无重度AE发生;SAE的发生率为0(0~1.9)例次/(人·年)。与药物相关常见AE为腹痛(2例患儿,1.0%)和发热(2例患儿,1.0%),未出现因AE而停药。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哮喘患儿有效率高,可降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减少ICS剂量、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良好。

  • 标签: 奥马珠单抗 过敏性哮喘 儿童 有效性 安全性 症状控制 急性加重 激素减量 合并过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