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记》叙述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因为此一事件情节怪异,所以在当时及后世流传甚广。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卷九,题《吴兴娘》;秦淮寓客将其收入《绿窗女史》卷七,题《金凤钗记》。凌濛初将其改编,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题《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沈璟又将它改编为戏剧,题《附钗记》。与此一故事相似的借体还魂型故事则有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同样流传甚广,被收入多部小说集,明代据此改编的戏曲达九部之多。《金凤钗记》的大致情节如下:

  • 标签: 精神疾患 古典小说 《初刻拍案惊奇》 癔症 爱情故事 《剪灯新话》
  • 简介:“口述”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尹振球同志的论文《<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刊载在《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上。刘建军同志撰文对尹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現将该文予以发表,以期引起讨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美学内涵,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人们重读这些作品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这一栏目,为读者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提供一席之地,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 标签: 浮士德 善恶冲突 矛盾性 靡非斯特 美学内涵 作品
  • 简介:作为“英国后现代小说的领军人物”,艾米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后现代招式”。本文试图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独家拥有的“颠倒”或“倒置”手法来玩弄颠覆的后现代游戏。第一,通过“角色倒置”,艾米斯以戏谑与反讽的方式解构了身份中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二,通过“时间倒流”,他游戏式地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意义观、审美观与道德观。

  • 标签: 后现代招式 角色倒置 时间倒流 马丁·艾米斯 审美观 道德观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的短文,道出了幽默的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的功能:把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1958—1960年的“大跃进”文艺经历了从现实想象到幻象现实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修辞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借助于修辞,该时段的文艺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与想象,走向了对象征现实营构的修辞幻象。这带来的效果是,1958—1960年的文艺并不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形成了范围较广的修辞运动。

  • 标签: 1 958—1960年 “大跃进”运动 现实想象 修辞幻象
  •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
  • 简介:虽然你不会开车,但此刻却正驾驶着一辆高速汽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疾驰。路上车水马龙,一辆辆大客车、小轿车、摩托车南来北往,从你的身边呼啸而过。你谨慎地转动着方向盘,避开了一个又一个险情。

  • 标签: 电子游戏 游戏观 建设性 颜维群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史学的分期界定大多是以革命史的范式来建构的,这种界定的方式必然会得出学术依附于政治的结论,但学术必定有自身内在发展的理路,而按照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学术则应该走向独立的方向。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为学术独立而不断努力,但由于中国传统儒学同政治和人伦有着天然的亲合力,所以中国的学术很难完全独立。

  • 标签: 学术 独立性 致用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一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Bernhard,1931—1989)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为前期,从80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喜剧的嘲...

  • 标签: 前期小说创作 空间环境 精神错乱 康拉德 生存目标 石灰窑
  • 简介:在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众多研究中,关于“童”的研究确少有涉及,但它却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着重开掘从老人与曼诺林的关系、老人在海上航行时的自言自语以及梦见的狮子意象中体现出来的“童”,并探讨其体现出来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运用“反延伸”的文化理论,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寻“童”的根源所在。

  • 标签: “童性” 心灵童话 人与自然 反延伸
  • 简介:有“文学神童”美誉的理查德·梅森的新作《寻欢作乐者的历史》将阶级、宗教与这三个貌似不相干的主题集于一身.作为成长小说,这部小说以为媒介探讨了人物之间的阶级冲突和宗教对人性的桎梏.主人公皮特借助自己超凡的魅力实现了对阶级的超越,使自己一步步朝着人生的理想迈进,并客观上促使他的主人马腾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 标签: 理查德·梅森 成长小说 《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阶级
  • 简介:王晓明先生曾将鲁迅小说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从而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的小说;另一类则是如同《孤独者》《伤逝》等清晰地展现鲁迅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鲁迅 民族精神 人性精神
  • 简介:本文分析了露丝·尾关的第二部小说《大千世界》所探讨的食品政治和性别政治,认为这部小说表现的为生物多样和社会多样而进行的抗争深深地隐含在有关男权控制女性生育和性行为的问题中。《大千世界》表现了企图对土豆进行遗传学控制的跨国公司大佬和反对生物遗传工程的食品激进份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彰显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对于生育正义、性行为问题、多样与自由生长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主流环境主义者与妇女生育权倡导者之间的诸多鲜明的结合点。

  • 标签: 露丝·尾关 跨国主义 环境正义 女性生态批评 食品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及其同质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和现代"中产阶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本文从《热铁皮上的猫》中的家庭角色关系分析主要角色在新旧文明冲突、信仰危机、父权社会的传统道德观等统治下陷入生存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虚伪、欺骗、冷漠和堕落等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从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出人类生存本质的复杂

  • 标签: 生存困境 虚伪 欺骗 人性复杂性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