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被图像化、传媒化最为密集的表现就是影视。而作为技术新媒介艺术的影视,其形态特征是与它的技术性紧密相关的:一方面它不仅开创了声情并茂、图文交互地表达创作意图的新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内在特质严重伤害了文学的诗性特质,使其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技术理性的工具强制特性。具体表现为:图像世界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与遮蔽、图像世界对人的意识的编码强制。文学被最大限度地物化了。

  • 标签: 影视 技术新媒介 文学 物化
  • 简介:摘要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内容、主题和叙事手法呈现出对古典文学作品及当代文学作品的依赖,电影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融合,已成为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从荒野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探索研究了文学对新时期电影的影响,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改编原则。

  • 标签: 新时期电影 新时期文学 电影改编
  • 简介:引论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多数作品是展现底层遭罪者的痛苦、绝望和迷茫。但底层并非天然就属于道德高地,不会犯恶,为此也有众多作家书写底层犯恶者,呈现他们作恶后的内心罪感,这在底层写作中非常流行。纵观作家们笔下的底层故事,人物或遭罪或犯罪,因遭罪而痛苦,也因犯罪而自责。

  • 标签: 伦理困境 底层文学 书写 罪恶 救赎 虚妄
  • 简介:谢尚发:关于科幻文学,以"从可能性眺望未来"为主题,我主要说四点,也是四个疑问。

  • 标签: 科幻文学 烟火 可能性
  • 简介: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位血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段教师,教育教学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杜诗旧注、杜诗本身、杜甫自身讨论了杜甫对屈原的继承。认为在诗歌写作上,杜甫确实曾向屈骚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并未超出杜甫向汉魏六朝诸多诗人学习的范围。在人格方面,杜甫却谨慎地对屈原不无保留,未尝予以高度评价。这种将作者与其作品分而论之予以不同对待的思想方法是历史造成的。由此而得出屈原与杜甫之间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十分复杂,须谨慎予以分析对待的结论。

  • 标签: 屈原 杜甫 旧注 传承
  • 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传播广泛,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蒲松龄最初给它取名是《鬼狐传》,而后在创作过程之中经过思考更名为《聊斋志异》。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书名都有深刻的文学意蕴:《鬼狐传》交代了故事内容及主要写作对象;《聊斋志异》则表明了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境。通过蒲松龄使用的这两个书名,以小见大,充分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 标签: 聊斋志异 鬼狐传 蒲松龄 隐喻性 叙事
  • 简介:如果人生是一条不停向前走的直线,那我们的世界,注定与另外许许多多的线条交汇。

  • 标签: 幻想 鲜明 人物 文学
  • 简介:“西”在中国文明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唐之际玉门关、阳关以西才称“西域”,而比这更早,汉唐都城长安周围的周朝诸地就是所谓的西方和西极。至于妇孺皆知的《西游记》,“西游”去西天取经又折行到印度。近现代话语中的“西方”,则特别指东西文化之别的“西方”,这和我们古代说的地理空间的西方几乎不是一回事。说这些,本无意去考据“西”在中国语境的漫长衍变史,当然以我的学科知识也无法胜任于此,但无论“西”的地理空间发生多大的变化,西天、西域、西极和西方有着异质的地理物理人情带来的曜奇和诡丽,当然也呈现中心对边缘想象的孤远和荒寒——他者和异邦。

  • 标签: 地理学 文学 小说 地理空间 中国文明史 《西游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专家朱金顺撰著的“升级版”,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新文学资料引论”,下编为“新文学考据举隅”。本书主旨在于:史料学就是求真,就是讲考据,讲新文学的版本、目录和校勘;考据学是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绝学,研究新文学必须继承它,新文学史料学就是考据学在新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的运用。该书曾受到学界广泛赞誉,“为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安放了第一块基石”。

  • 标签: 新文学史料学 中国现代 考据学 文学资料 学术研究 史料研究
  • 简介:近几年来,文化界似乎一直在进行一些追忆、一些怀念,进行一些关于过往的呈现。这样的反思和怀念集中于百年来无数个时代的剪影,比如乔海燕白描生活的《随记光阴》,比如银幕上好评如潮的《芳华》《无问西东》。总是在时代的转型期,无数的研究者、表达者和记录者在努力地试图去记录着什么,也终究会无奈地遗忘掉什么,有着刻意的存留,兼及刻意的忽略。而当我们走过一个时代,当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

  • 标签: 知青文学 历史 回忆 转型期 研究者 怀念
  • 简介:王又旦在康熙初年任湖北潜江知县七年,清正廉洁,政绩颇丰。他在潜江清田定赋,治理水患,为潜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他曾兴修传经书院,筑说诗台,建得树草堂,积极发展潜江的文化教育事业。王又旦还与当地名士朱士尊、朱载震、莫与先、郭铗等诗酒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潜江形成了浓厚的诗文化氛围。王又旦在潜江时期创作诗歌多首,内容丰富,风格沉郁,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 标签: 王又旦 潜江 文学
  • 简介:摘要《围城》是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表面看“围城”二字含义是小说中的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种比喻揭示了处于婚姻恋爱状态中人们的复杂心态,同时也是对人伦关系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实际上整部小说反映的内容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钱钟书先生将这种纠结繁杂的心态倾向扩展到了人生百态,万事万物,包括学业、职业、人生愿望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心内容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进出于学业、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失败。屡经龌龊肮脏、是是非非、尔虞我诈、纠结苦闷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作者通过方鸿渐的人生际遇营造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围城”世界,它既是一本探讨婚姻家庭困境的情爱故事,也是一部剖析现代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劣根性的文学杰作。

  • 标签: 围城 新儒林外史 婚姻人生 社会讽刺
  • 简介:在大陆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是两个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版图主要覆盖大陆、港澳台地区文学;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热起来的台港文学研究发展出了“全国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研究领域后来也有“世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学术指称。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港澳台地区 相互补充
  • 简介:社会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性越来越明显,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及文学效果。作为对社会生活及其现实的特殊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通过恰当利用方言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点在中国文学作品和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 标签: 方言 地域变体 文学作品
  • 简介:能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文学批评刊物其实往往是那些具有公共性的刊物。所谓公共性,并非指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陈词滥调,这种陈词滥调放弃了精神生活的高贵与专业性,往往失之庸俗,以逗乐、哗众取宠、捕捉时代的浮躁情绪来赢得所谓的'喜闻乐见',它们还往往乐于运用浅薄的如同沙尘暴般的时代流行语,以此获得媚俗的共鸣,当这场流行语的沙尘暴席卷而去,留下的是一片荒芜和沙砾。

  • 标签: 公共性 《读书》 自我启蒙 文学批评 报刊亭
  • 简介: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善用运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悲剧的艺术审美。海明威和他创造的硬汉文化对美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融入美国文化,成为美国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海明威对于死亡有着特殊的情结,生命与死亡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本文以海

  • 标签: 当中死亡 文学作品当中 死亡思考
  • 简介:食物、花草、雨水、空气,乃至于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事物,都有着其独特的气味。在文学作品之中,也不乏对各种气味的描写。那气味也许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官嗅觉,又或者是一种更为抽象的个人体验:一抹沁人心脾淡雅芬芳的花香,秦叶冲泡之后弥漫在空气中的青香,街角巷口小摊上正翻炒着的各色小吃所飘散开来的浓郁之味,炎炎夏日里那噪动不安和热烈灼烧的气息……通过对气味或正面或侧面的描写,使得文章更为生动形象,宛如点睛之笔打通脉络。

  • 标签: 文学作品 气味 事物 个人体验 生动形象 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