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正>汉字"傀儡"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源顺编《倭名类聚抄》(930年前后)卷二"杂艺具"中,其文写道:"《唐韵》云,傀儡贿礧二音,和名久々豆,乐人之所弄也,《颜氏家训》云,俗名傀儡子,为郭秃。"由引文可知,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已拥有确切的中国傀儡知识,且在"傀儡"一词传人前,日本已有了"久々豆"的称谓,这表明10世纪前日本已有傀儡表演

  • 标签: 傀儡子 杖头傀儡 药发傀儡 《颜氏家训》 源顺 蚕神
  • 简介:<正>拉场,俗称“拉场玩艺儿”、“蹦蹦”等.是旧时“蹦蹦”(今称二人转——广义说)多种演出形式中一种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小戏形式.广泛流传于东北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欢迎.拉场的艺术特征,用艺人的话说是:“是又不全是”.“是”是说拉场已从说唱艺术中脱颖而出,已初步形成了戏曲的基本特点;“又不全是”,是说与京评大戏比,仍然残留着浓重的(特别在音乐上)说唱艺术的特点,因此,在音乐上,拉场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拉场唱腔,虽个别曲牌已呈现向板式变化体发

  • 标签: 拉场戏 发展手法 基本曲调 曲牌 板式变化体 东北地区
  • 简介:《韩朋十义记》,明初改本戏文,演韩朋拒黄巢而罹难,男女十人仗义救之,故名。《徐氏家藏书目》著录,未题撰者。《远山堂曲品》标作《韩朋》,注日“即《十义》”,列入“杂调”。《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亦著录。《重订曲海目》、《曲录》均误人清佚名目。《曲海总目提要》称为“明时旧本,不知何人所作”。日本《泊载书目》有《新刊韩朋十义记》一本,称“明武夷景山乐天安云宾考释”。现存明万历十四年(1586)新安余氏自新斋刻本,凡二卷,题’《韩朋十义记》;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题《新刊音注出像韩朋十义记》。《曲海总目提要》叙其事日:“古有韩朋,又名韩凭,世所传青陵台事,夫妇化为蝶者,即其人也。剧以韩、李夫妇笃于义烈,宁死不忍离析,故借用其名耳。黄巢、李存孝,亦不过随意点入,非必其时其事也。”《远山堂曲品》评云:“李、郑救韩朋父子,程婴、公孙之后,千古一人而已,惜传之尚未尽致。中唯《父子相认》一出,弋优演之,能令观者出涕。”可见为弋阳腔的本子。

  • 标签: 《远山堂曲品》 南戏 总目提要 弋阳腔 著录 刻本
  • 简介:<正>有人认为唱黄梅就是要用纯真声(大本嗓),但随着黄梅新唱腔的发展,音域比老唱腔宽,新唱腔的音域已超出真声(大本嗓)所能演唱的高度了。因此,用纯真演唱的同志,遇到高音就喊得声嘶力竭,久而久之就造成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病变。还有人认为黄梅用真声(大本嗓)唱不好,试用假声练唱,其结果练出了假声(小嗓),却失去了真声(大嗓),虽然用假声“解决了唱高音问题”,黄梅声音的色彩、风格却“变味了”,被否定为“这种声音不是黄梅的风格”,实践证明此路也不通。

  • 标签: 黄梅戏 假声 唱腔 音域 声带小结 高音
  • 简介:假面剧是朝鲜民族传统演剧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就以无意识演剧形态存在于原始先民的祭祀仪式(夫余的“迎鼓”、高句丽的“东盟”、獩的‘“舞天”和马韩春秋祭)之中。三国时期(高句丽:前37-688;百济:前18-925;新罗:前57-1392),它存在于高句丽的杂、百济的伎乐、新罗的假面舞中。高丽时期(918--1392),继承新罗的歌舞百,不但促进了规式之的发展,也促成了笑谑之的展开,使百之中的调戏臻于发达,孕育了朝鲜朝山台督监系列剧的形成。

  • 标签: 假面剧 传承 韩国 演剧形态 高句丽 民族传统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文革”中的京剧“样板”风靡一时,至今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京剧“样板”的音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的比较分析,对于京剧“样板”所进行的音乐上的改革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并明确京剧“样板”的音乐改革集中了50-6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音乐改革经验的结果,它虽然受到“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存在着人物音乐形象塑造上的“高、大、全”的问题,但它在丰富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和如何体现京剧音乐的戏剧性、时代性等方面,还是做出了有益的历史探索[本文(上)发表于《黄钟》2002第三期]。

  • 标签: 京剧 样板戏 音乐改革
  • 简介:画,或谓昆曲画、昆曲(剧)画、昆曲象、昆曲(剧)人物画,属戏曲画之一种,主要以昆曲(剧)折子为刻画对象,简而言之就是画昆曲(剧)之画,本文暂从陆萼庭先生的说法,概称为"昆画"。2006年,承蒙中国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抬爱,见赐其藏清代画家何维熊所作昆画24帧②,每帧绘昆曲折子

  • 标签: 昆剧 角色 昆曲 折子戏 褶子 戏曲表演
  • 简介:道情作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唱论》中将“道情”列入“唱曲之户”,指出:

  • 标签: 道情戏 20世纪 艺术形式 《唱论》
  • 简介:关公崇拜之风,从清初到晚清都呈现久盛不衰的势头。这一风气的持久,首先是得力于清王朝的倡导,其次依靠了民间各种力量的支持。而其中伶界对关公的神化又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晚清以降,扮演关公和关公的扮演,逐渐形成一套虽不成文却极有约束力的章法。这套'章法',包含了前后台演员及观众对于'关圣'的礼

  • 标签: 伶人关羽 关公戏 关羽崇拜
  • 简介:锣鼓杂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南部临猗、万荣、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乡村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它依附于当地村社举办的以迎神赛社驱邪逐疫为目的的宗教仪式活动,演出过程融傩祭、赛祭于一体,演出形态古朴奇特,具有“戏剧活化石”的价值。锣鼓杂向来没有职业班社,而由各村自行组织“杂局”负责腊月农闲时组织村民排练,在正月祀神活动中演出。

  • 标签: 杂戏 锣鼓 古抄本 晋南 演出形态 仪式戏剧
  • 简介:一种曲艺或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剧目的丰富性和音乐体式的多样化。当剧目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利用名来编制曲目的艺术形式。如传统岔曲《百名》①,主要以京剧名为主要题材编制故事,说的是娘子军游御花园的所见所闻。岔曲开头第一句就用诸多名介绍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壁闺房乐得娘子军滑游御果园。”此句包含“《成都》、《十王府》、《打盖》、《六殿》、《断臂》、《闺房乐》、《娘子军》、《滑游》、《御果园》”等9个名。

  • 标签: 百戏 曲调名 《御果园》 考论 戏剧发展 艺术形式
  • 简介:<正>《东京梦华录》等书载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杭州饭馆大众面食,有"疙瘩面"一种。它是怎样形制的食品,研究者甚少,仅《汉语大词典》有认定性简释而不确。古代戏曲中有个很有趣的名称叫"鲍老",但解说纷纭。本文由宋代的"疙瘩面"来论证:"鲍老"实际是木偶的雅趣名称,它得名的理据就是"疙瘩"。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古代戏曲 《东京梦华录》 北宋都城 郭郎 《武林旧事》
  • 简介: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艺术形式,其产生之初便带有浓郁的民间俗文化色彩,没有文人雅文化的诸多规范,是当时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受到其他民间伎艺,如当时娱乐场所勾栏、瓦肆中演出的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唱赚、诸宫调、话本等诸多说唱伎艺的影响,从中吸收了一些成分,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说唱艺术中的某些因素或隐或显地渗透于南当中,对南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又表现在题材来源、形式体制、曲调来源和唱曲方式四个方面。

  • 标签: 说唱艺术 南戏 宋元 民间伎艺 艺术形式 文化色彩
  • 简介:二、"样板"反西皮唱腔基因解析京剧"样板"剧目中的反西皮唱段及腔句数量不多,但比较杂乱。在《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磐石湾》之十个剧目的乐谱中,标名为"反西皮"的唱段及腔句涉及三个剧目,四个唱段,而未加标记并夹插于正西皮唱腔中的反西皮腔句则涉及四个剧目,六个唱段。此外,还有被某些理论家误解误析的反西皮唱腔涉及三个剧目中的三个唱段。在此,拟通过基因解析加以甄别,并对其改革之方法、创新之理念试加评析。(一)《沙家浜》中的反西皮腔句《沙家浜》中的反西皮唱腔共两句。用于第四场智斗一折——刁德一、阿庆嫂、胡传魁三人对唱。该唱段由反西皮摇板起腔,两句过后,转为正西皮。(例32)

  • 标签: “样板戏” 西皮 唱腔 解析 基因 京剧
  • 简介:前不久,由陈凯歌导演、陈红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吕布与貂蝉》播出后,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三国题材中这段'英雄美人'故事的兴趣。据说该影片乃是用'后现代'手法重新打造的三国文本,它跟我们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出入甚大。片中的貂蝉女,不但有绝色之貌,而且很调皮,会轻功,甚至可以钻入别人的梦境中去……如此叙说三国故事,如此塑造貂蝉形象,当然是创作者的自由,我们不必说三道四。何况,在文艺作品中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的

  • 标签: 元明舞台 戏文化 文化透视
  • 简介:<正>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覆盖下的丧葬仪式是非常讲究的。丧仪、凶礼成为官方政治生活和民间日常生活共同建构的一种集体仪式,表达着不同社会阶层对死亡的体认和对生命的诠释。但随着礼乐在民间的分野,负载着不同举丧程序和文化现象的丧葬活动,也经历了许多制度

  • 标签: 方相 演剧活动 伎艺 僧道 黄金四目 角抵
  • 简介:京剧行话中的谚包罗万象,从各个层面总结着京剧的艺术规律、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京剧谚的类别与存在价值,希望京剧从业者与研究者们能够对戏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真正认识到它们的作用,进而对戏谚进行有效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京剧 行话 戏谚
  • 简介:黄梅由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因其具有优美的曲调、抒情的风格、通俗的色彩、开放性和包容性等自身特色之外,与影视媒体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黄梅戏 嬗变轨迹 艺术 历史 电影 戏曲剧种
  • 简介: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为黄梅的发展提供了全球化的生态语境,黄梅以其善于吸收融汇的优势引起广泛关注,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黄新德就是其中一位。

  • 标签: 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 改革开放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