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西部藏区,南连西藏、西接新疆,是进藏通疆连甘的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中央新时期“二十字”治藏原则,扎扎实实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突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青甘新藏交会地区社会治理新体系建设,保持了全州民族大团结、各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

  • 标签: 民族团结进步 社会治理体系 海西州 民族宗教事务 治国理政 藏族自治州
  • 简介:2016年12月12日上午,'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献手稿、藏书、文物'仪式在台北柏杨家中举行。此次,柏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共捐赠了五十六箱文物、文献,包括他本人全部著作、部分著作手稿、狱中手稿、书信、社会活动报道剪报、各种影音资料、字画、物品,等等。同年底,这批文物运抵中国现代文学馆;随即,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布成立'柏杨文库'。

  • 标签: 武侠小说
  • 简介:世间为何会有如此五花八门的宗教现象?从认识论上如何理解这种宗教形态的多样性?这些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站在儒家立场上,又如何看待今天的宗教对话?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按照马克思对人类的定义,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会劳动的动物。不过,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有一些动物如黑猩猩也会使用乃至制造工具,除非我们重新定义工具或者重新定义人,不然我们就得承认黑猩猩和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 标签: 宗教对话 生命关怀 轴心期 人类文明 其他宗教 天堂地狱
  • 简介:众所周知,弩是中原政权的军队的重要射远武器,但弩所需要的张弦时间比较长,导致发射速度比弓缓慢,并不适合骑兵在运动战中使用。要发挥其威力,只能依托防御工事使用;若缺乏城垒的掩护,就需要部队组成严密的列阵,利用手持长兵器的士兵和骑兵的掩护。学者早年的研究聚焦于弩的结构性能的演变,近年来学者陈乐保注意到弩在五代及宋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 标签: 唐代 中原政权 防御工事 速度比 运动战 骑兵
  • 简介: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繁花似锦,高潮迭起。中国古典诗歌萌芽于原始文化,肇始于春秋战国,至唐而登峰造极,经宋到元则江河日下,越来越不景气。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闻一多先生也认为,宋元诸家“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别说了”。

  • 标签: 诗教 中国古典诗歌 诗美 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 不景气
  • 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庆”号事件完全是中日之间的外交摩擦,但其最终实际上由英国出面了结。英方坚持中国交涉的唯一理由是“重庆”号悬挂的英国国旗受辱。英国所提出的正式道歉和逞凶两条要求,中间虽经历“最后通牒”风波而始终不变。中方鉴于“重庆”号事件是由“高升”号事件而起,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最初不愿响应,但迫于英方压力,终由大沽炮台鸣炮21响向英国国旗致礼道歉作结,对此英国方面非常满意。逞凶问题由于证据不足,英方实已主动放弃。中方留存的内容翔实的逞凶报告中所指“元凶”需存疑。“重庆”号事件为类似的重大事件如“高升”号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 标签: “重庆”号事件 英国 逞凶问题 “最后通牒”风波 中日甲午战争
  • 简介:明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科举最兴盛的时期,各地纷纷在京城设立会馆,为来京参加会试的本地举人和官员提供栖居之地.不少府县也在省城为参加乡试的士子设立了会馆.本文援引文献史料,阐述会馆的功能,探究台湾士子赴乡试、会试的足迹,以及京城和福州创建的台湾会馆及其历史变迁.

  • 标签: 科举 台湾士子 台湾会馆
  • 简介:古代文明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交往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一直到罗马帝国等,都面对过由于统治区域渐广所造成的民族、法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在处理被征服地区以及帝国之外异质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观念也愈发复杂。

  • 标签: 亚述帝国 古代文明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 罗马帝国 宗教信仰
  • 简介:庐山“松山别墅”中山大学内陈寅恪在此度过生命最后16年的“麻金墨屋一号”相比,庐山万松林中的陈氏故宅“松门别墅”算不上他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居所,他只是在庆贺父亲陈三立80大寿时在此匆匆住过几天而已。但这座庐山别墅对于陈寅恪的精神世界却有着极其重要的烛照意义。这并非因为它是用陈寅恪留学时国内官府“滞寄”而积攒起来的官费所购置,更因为它与江西南昌市郊西山上陈宝箴在戊戌政变中被革职后的隐居地——崝庐一样,是他精神上永远牵念难舍的“吾家敝庐”之一。

  • 标签: 陈寅恪 生命历程 精神世界 中山大学 戊戌政变 江西南昌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当时上海在打仗,不能回去,所以刘以鬯一个人留在了香港,靠自己的一支笔生活。1949年,他收到了《香港时报》的邀请,在副刊任编辑,他就只编新文学。他的喜好明显,不喜旧,有一次主笔写了旧诗让他刊登,他不愿接受,因此在《香港时报》工作期间也有一些难处,不久便辞职了。

  • 标签: 刘以鬯 新加坡 香港文学 意识流小说
  • 简介:2017年5月4日,我在孟彦弘先生微博上,看到沙知先生于4月23日仙逝的噩耗,当时完全不敢相信,因为2016年12月16日,我还收到沙先生给系友、母院、研究所的元旦祝福,没想半年不到,沙先生就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 标签: 武汉大学 研究所 祝福
  • 简介:人类心理和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面都是变化的,并且它的变化是连续的过程。每一个人虽然围绕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在变化,但是每个人变化的模式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终生发展。一个人从20岁到90岁,女士的幸福感要比男生稍微差一点。什么年龄最幸福呢?男士大概在60岁,女士大概在70岁。因为其他时段大多数人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生存压力,这些造成了各种的不幸福。但到了这两个年龄,这些不幸福的因素都不再存在。为什么往后又不幸福了呢?因为你要面临死亡的痛苦、

  • 标签: 发展教育 智终身 终身发展
  • 简介:很荣幸接受城市学院国学院的邀请,来跟大家分享关于中国书法的欣赏学习。一、关于书法欣赏(一)书法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感知世界一切现象。这是艺术欣赏所具有的共性。作为中国人,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方块字。由汉字书写而升华形成的艺术形式——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审美的对象。比如,即使您不是书法家,您走在大街上,满街商铺的牌匾会窜入您眼帘。

  • 标签: 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本体
  • 简介:每个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丰厚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特色、底蕴、气质。博物馆作为永久性收藏机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收藏者、展示者、保护者、宣传者。

  • 标签: 博物馆 城市文化
  • 简介:最近,得见福州某藏家所收一方墓志,知其有存史价值,其碑首题额称《宋故广州提举寺簿曾公墓志》。志文记载的墓主人福州怀安人曾准的家世、出身及个人经历,可补福州地区历史人物记载的不足;人们还可从乌石山摩崖题刻中,进一步追踪到曾准生前的人际交往等资料。为了解宋代福州文化人家族及其交往情况,提供了颇为准确的信息和深入探讨的线索。本文拟从两方石刻(即墓志和崖刻)提供的信息,结合地方志书的有关记载,深入解读曾准家族及其文友交往的内容。

  • 标签: 三山志 梁克家 朝奉郎
  • 简介:所谓謇吃,是一种习惯性的言语缺陷,指说话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故又称"重言"等或谓"口吃"。在古代中国,患有謇吃的名人(虽謇吃却能发愤者)很多,如战国的韩非,汉代的周昌、司马相如、李广、鲁恭王刘馀、扬雄、何休,魏晋南北朝的魏明帝曹叡、邓艾、成公绥、左思、孔觊、焦度、崔慰祖、卢柔、郑伟,隋唐五代十国的卢楚、陆羽、孟郊、孙晟、李固言,宋辽金元的崔公度、王汾、萧胡睹、陈绎曾、家安国,明宪宗朱见深,晚清的敬安等。

  • 标签: 古代名人 魏晋南北朝 古代中国 司马相如 五代十国 习惯性
  • 简介:金庸先生的交往,得益于潘耀明先生。我潘先生大约是1999年相识于北京的一次会议上。那时潘先生担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明窗出版社社长,是金庸先生的得力助手。翌年,趁金庸先生来京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在潘先生撮合下,我安排了一个饭局,请金庸先生到一处小胡同里吃了一顿厉家菜。

  • 标签: 金庸先生 张居正 《碧血剑》
  • 简介:陈寅恪不仅提出了"敦煌学"的学术概念,而且在敦煌学的草创时期,熟练运用敦煌发现的新材料研究了许多新问题,包括对隋唐政治史、佛教史、文学史和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发前人未发之覆,成为其时学术潮流的引领者。陈寅恪引用时人所说敦煌是我国学术之伤心史,并非限于指外国人掠夺石室宝藏,更在于强调我国学术研究之落伍。陈寅恪的敦煌学研究方法成就,对于当今敦煌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陈寅恪 敦煌学 学术潮流
  • 简介:历史证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发达的必由之路,是各国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国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六朝和明初,中国历史上两个海上交流频繁的时期,均建都于南京,奠定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 标签: 日本列岛 六朝时期
  • 简介:国际视野或国际化,原本是包括历史学的现代学术与生俱来的属性。从事历史学研究,不仅要“通古今之变”,也必须“览中外之情”。只是由于明清“闭关锁国”陋俗及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运动等因素,才使我们对国外研究及理论方法所知无多,才使中国古代史等学问一度带有了不该有的半封闭性。

  • 标签: 中国话语 历史学研究 会通 中国古代史 国际视野 现代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