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化隆卡力岗山区的藏族由于改奉了伊斯兰教而随了回族,因此其民族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他们重新确立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支撑着这个民族生活大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伊斯兰文化则成为他们赖以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 标签: 文化变异 民族特征 关系 比较研究 现实意义
  • 简介: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 标签: 近代中国 民族认同 民族精神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 标签: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
  • 简介: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民族意识问题值得关注,它对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民族交往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民族意识发生的外部环境随之改变,导致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分化与断裂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民族意识开始在若干方面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 标签: 城市化 少数民族 民族意识 异化 分化
  • 简介:<正>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还指出:“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教育全党努力完成民族工作的任务。”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精神对辽宁民族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三十九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省。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指示,提高全党对民族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做好民族工作,但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论一直是影响我省民族工作开展的严重思想障碍。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左”的思想

  • 标签: 民族工作 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 各民族 少数民族 重要意义
  • 简介:每当人们步入官亭镇街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立于"三川科技文化中心"门口的两棵参天大树.这两棵树,每一棵上都长着两种树叶,原来这两棵树每棵都是一株榆苗和一株槐苗缠在一处栽下的,至今都已长了一百多年了,现在仍枝繁叶茂.成为三川土乡的一大奇观和一道风景线.

  • 标签: 三川地区 交融民族情 地区民族团结
  • 简介:<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北与桓仁、集安县接壤;西与本溪、凤城县毗邻;南接丹东市;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15.5公里。幅员6200多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2个村街,总人口45万人。宽甸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满、朝鲜、蒙古、回、壮、苗、锡伯等14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总人口的44.6%。宽甸地形略呈三角形,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00米。全县总面积929万亩。突出特点是山多耕地少,自然地貌构成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较典型的山区,林产、矿产资源丰富,加之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于粮食、特产业发展。

  • 标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干部 朝鲜族 县政府
  • 简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观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基于对南疆莎车县维吾尔族村落的实地调查,细致梳理了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当地人的国家意识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国家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框架下,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落实国家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民族身份。当地人在接受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弱化国家认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当地人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实际上是对国家认同增强的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于人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并不冲突。

  • 标签: 维吾尔族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南疆
  • 简介:博物馆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是相互联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观众需求是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族博物馆因其自身的“民族性”特征,在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关系方面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在形式设计方面应考虑观众的感觉与认知系统,观众的自然特征差异、参观心理与行为特征会影响展览形式与内容设计,观众构成、参观目的与时代变化也会促使展览形式产生新变。本文以裕固族博物馆的布展为例,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 标签: 民族博物馆 展览形式 观众认知
  • 简介:民族舞蹈是中华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晶。本文从民族舞蹈的六大风格特点入手,简要论述少数民族舞蹈特点及局限性。提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加强保护传统的古老舞种,创造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民族舞蹈。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舞蹈 影响
  • 简介:今年8月23~25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及观摩教学活动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来自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代表53人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和各项交流活动。本届研讨会是按照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的要求,

  • 标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大连民族学院 教学研讨会 民族地区高校 中国民族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
  • 简介:2000年6月,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如何正确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提出这四个问题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目前理论界正在进行热烈探讨。这“四个正确认识”虽然不是首次提出的新问题,但是在千年世纪更替之际着重提出,不能不说,这是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理论准备。

  • 标签: 正确认识 历史进程 国际政治斗争 社会主义改革 中华民族复兴 社会主义发展
  • 简介:成吉思汗以前蒙古民族名称〔蒙〕Г.苏和巴特尔(Г.сухбаатар)翻译萨如拉(Saraγul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研究所)蒙古①及其它国家的学者们在蒙古学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成吉思汗以前蒙古民族名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匈奴民族曾...

  • 标签: 成吉思汗 蒙古民族 乌兰巴托 莫斯科 黄金家族 匈奴
  • 简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现实、崇尚实践的传统。不论是《道德经》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潜夫论》的“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亦或宋明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如此等等,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

  • 标签: 求真务实 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道德经》 《潜夫论》
  • 简介:所谓圣地,或指在宗教史上有特殊意义而为宗教徒奉为神圣的地方,如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等;或指在革命史上有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等。早在史前时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发生于洛阳一带;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把“华夏文明圣地”作为洛阳的“一级理念形象”;

  • 标签: 革命圣地 中华民族 发展战略规划 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 史前时期
  • 简介: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它所建立的法律制度,不仅因袭明制.维护封建法律制度体系,而且突出了其民族统治的特色。

  • 标签: 清朝法律 法律法规 民族立法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正>关于民族形成问题,解放后在我国民族理论界断续讨论了三十多年;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从时间和讨论的焦点来看,前后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一九五四年以前,论争结果,意见渐趋一致,认为“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为一九五四年以后六二年以前,由于范文澜先生提出了汉民族形成于秦汉之际而引起争论。其时有两种意见:一是框套斯大林所下的关于“民族”的定义,

  • 标签: 民族形成 地缘关系 各民族 资本主义 斯大林 高级阶段
  • 简介:黄帝是汉民族对祖先的共同记忆,龙不是汉民族的图腾。传说中的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团融合成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夏人、商人、周人都是华夏族的一员。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融合,华夏族与蛮夷戎狄在秦汉帝国建立后迅速融合成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一致的汉民族民族是文化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其他的部族、民族,所以今天汉族的体质特征包涵了蒙古人种的东亚、北亚、南亚三个亚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是血脉相连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中华民族。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文化是民族的生存方式。

  • 标签: 华夏 汉族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