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实施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依照患者临床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患者单纯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3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上认知行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及BPRS、SANS、TES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差异对比显著P<0.01;同时,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BPRS、SANS以及TESS评分均偏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治疗 精神分裂症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及因素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9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对比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观察组,103例)与未采取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94例)的在血压控制与健康行为变化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常规治疗及上述干预措施后,其收缩压下降到了(126.5±12.1)mmHg,舒张压下降到了(81.2±9.3)mmHg;对照组收缩压下降到了(138.2±16.4)mmHg,舒张压下降到了(92.5±10.7)mmHg,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适当运动、低盐饮食、戒烟、戒酒或限酒、控制体重、按时服药等健康行为方面人数比例均有明显升高,干预效果显著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可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加强患者的健康行为,可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干预 社区 高血压 心血管健康行为 改善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操作,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压水平,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状态 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焦虑状态患者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焦虑状态患者,按患者治疗意愿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风湿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情绪变化。结果实验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首次缩写要写中文及英文全称)总评分为(10.14±0.88)分,低于对照组(16.47±1.93)分;实验组服药依从性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要写P值是否小于0.05,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认知行为干预配合药物治疗更能够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类风湿关节炎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干预对初产妇产褥期相关认知、健康信念及行为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产褥期相关认知、健康信念及行为水平情况。结果对照组新生儿护理认知、母乳喂养认知、产后一般认知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康复信念、社会角色转变、婴儿护理与母乳喂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护遵医依从性、社会角色转变、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提高初产妇产褥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增强其健康信念,改善其行为水平。

  • 标签: 健康教育干预 初产妇 产褥期 相关认知 健康信念 行为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并发症和神经行为测定的作用。方法将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40例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护理干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神经行为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行为(39.01±2.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颅内高压发生率35.56%、惊厥发生率31.1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神经行为

  • 标签: 护理干预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并发症 神经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为干预与心理护理联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的孕妇60例,用数字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的行为干预与心理护理联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BP(135.45±15.44)mmHg、DBP(82.14±9.48)mmHg与对照组相比(152.46±16.45)mmHg、(97.15±9.1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行为干预与心理护理联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确切,孕妇妊娠结局较好,血压较为稳定,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 标签: 行为干预 心理护理 妊娠高血压 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痴呆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55例,分别采用奥氮平和利培酮进行治疗。采用PANSS评分来评价两组的疗效,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行为症状,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5%VS92.7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不同时间的PANSS总分以及BEHAVE-AD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治疗后2周、4周的PANSS评分均明显的优于利培酮组,治疗后2周的BEHAVE-A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均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是,奥氮平起效较快,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奥氮平 利培酮 老年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临床效果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行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研究,单号为联合组,双号为单一组,各38例。单一组行艾司西酞普兰单一治疗,联合组行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单一组,联合组治疗有效率36例(94.74%)显著高于单一组28例(73.68%),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10例(26.32%),单一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12例(31.58%),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结论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行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联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认知行为 抑郁焦虑共病患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攻击行为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各50例,利用DSQ对各组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高,运用中间型防御机制频度相对较高,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低。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更多地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对其人格中存在的不良机制进行矫正,尽量减少其攻击行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防御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取80例笔者医院自2014年1月份-2016年5月份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临床检查均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相符。随机性分组,设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单纯药物治疗,实验组予以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汇总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30/40),实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5%(2/4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0%(12/40),实验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患者HAMA分值下降,实验组降幅比对照组大,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结论应用药物联合认知行为心理对焦虑症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疾病复发。

  • 标签: 药物 认知行为 心理治疗 焦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念行为干预在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正念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8.7%)高于对照组(70.5%),痰菌阴性率(86.4%)高于对照组(68.2%),呼吸困难指数低于对照组,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正念行为干预应用于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健康教育中,能够改善患者的正念注意觉知,促进痰菌转阴,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正念行为干预 肺结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物治疗同认知行为疗法协同心理社会扶持运用于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期间的成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58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施以药品实施治疗,试验组29例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加用认知行为疗法协同心理社会扶持实施治疗,并对比探究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治疗成效等。结果比较表明,试验组治疗以后的HAMD评分与治疗成效都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同认知行为疗法协同心理社会扶持运用于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具备明显的成效,值得推行及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4例,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MAD-17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认知行为干预 抑郁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研究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延续护理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行为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前来本院治疗的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延续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自的护理能力以及健康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由实验数据可知,就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来看,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和评分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延续护理干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效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并将护理治疗延续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行为

  • 标签: Ⅱ型糖尿病患者 延续护理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和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护理治疗,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孕妇产后后抑郁状况和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1)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EPDS得分以及E、NE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2)出院6个月后随访两组产妇抑郁情况,对照组产妇抑郁率23.44%明显高于观察组6.25%(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有明显的预防以及消除效果,对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产后抑郁 血清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一共(6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1月2日至2017年1月5日,将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干预。结果观察组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焦虑评分(51.25±1.01)分以及抑郁评分(50.45±1.25)分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颅内动脉瘤术后 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高危因素,总结综合干预措施,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后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从85.21%提高到93.66%(P<0.05);最近六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从26.76%提高到50.70%(P<0.05)。结论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措施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其措施有效。

  • 标签: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应用及优越性。方法择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单一药物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接受认知功能训练。分析相关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病患HAMD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分数下降显著,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观察组为91.67%,P<0.05.经治疗发现,相较于治疗前,两组病患治疗后PANSS分数均有所降低,但治疗后分数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者,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开展认知行为训练,能够改善精神症状,提升病患对于自身疾病认知度和依从性,促进疾病转归,值得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裂症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针对攻击行为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护理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调查患者家属的满意率。结果护理3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攻击自身、病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率,对提高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预见性护理 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