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妊娠不同时期给予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所致母婴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5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资料,其中28例在妊娠32周之前给予合理剂量胰岛素治疗,设为早期诊断治疗;另外24例在妊娠32周之后给予合理剂量胰岛素治疗,设为晚期诊断治疗.对比2患者妊娠结局、孕妇子宫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及2患者新生儿结局.结果上述5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经过临床胰岛素治疗及相应饮食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血糖均控制在正常值范围.但早期诊断治疗孕妇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晚期诊断治疗(P<0.05);早期诊断治疗新生儿酮症、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诊断治疗(P<0.05);2孕妇妊高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孕妇子宫动脉血流指数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诊断治疗患者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高于早期诊断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给予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合理剂量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控制血糖.在妊娠32周之前给予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生产结局,对孕妇剖宫产及早产起到一定程度促进作用,但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具体治疗给药方案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 标签: 妊娠合并糖尿病 胰岛素给药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Galectin-3(lectin,galactoside-bindingsoluble,LGALS3)基因-191位基因多态性(rs4644)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17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17例良性乳腺组织rs4644基因型,随机选取(随机数字由计算机生成)10例PCR样本测序,验证PCR-RFLP实验结果。结果乳腺癌患者中CC、CA及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72.7%、25.0%及2.3%,良性对照中则分别为52.9%、41.2%及5.9%;乳腺癌患者中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5.2%、14.8%,良性对照中则分别为73.5%、26.5%;二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44A等位基因更容易出现在肿物T>2cm(χ2=8.295,P=0.004)及Ki67<14%乳腺癌人群(χ2=3.917,P=0.048)。结论Galectin-3基因191位基因多态性rs4644与乳腺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其与肿瘤大小及Ki67密切相关。

  • 标签: 乳腺癌 GALECTIN-3 单核苷酸多态性 GALECTIN-3
  • 简介: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相关性。CIMT≥0.7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升高,CIMT增厚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511,P=0.001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增高,CIMT增厚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第4四分位(〉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2.671×109/L),CIMT增厚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乳腺癌患者Ki67在肿瘤组织表达情况,探讨Ki67高低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评估其在选择新辅助化疗方案中预测性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空芯针穿刺免疫化检测其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相关病理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结果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为Ⅲ期以及肿瘤直径>2cm者,其组织Ki67过表达(P<0.05),而年龄因素与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新辅助化疗临床总有效率为84.2%(61/72),Ki67高表达患者对治疗敏感,化疗效果明显优于Ki67低表达患者(P<0.05);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Ki67阳性表达率(P<0.05);病理完全缓解组(pathologicalcompleteresponse,PCR)、临床完全缓解组(clinicalcompleteremission,CCR)、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Ki67阳性表达率。结论Ki67反映了乳腺癌患者病理情况,并可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KI67 新辅助化疗 影响因素 KI67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11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肿瘤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相比,IMPC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重要原因。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乙醛脱氢酶-1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ALDEHYDE
  • 简介:目的评估乳腺癌患者Gli1表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免疫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结果①Glil蛋白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表达显著增加,在发生复发转移患者乳腺癌组织中,93.3%为Gli1高表达,没有发生转移组织标本中81.2%高表达;同时发现复发转移原发癌间质Gli1过表达率为89.3%,而非复发转移间质Gli1过表达率仅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乳腺癌组织Gli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Gli1核过表达与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survival,RFS)呈明显相关(P=0.046).在癌组织Gli1核高表达乳癌复发率为17.8%,而Gli1低表达乳癌复发率仅为6.2%(P=0.046).癌间质Gli1高表达乳癌复发率为31.2%,而Gli1低表达乳腺癌复发率为11.1%(P<0.001).结论Gli1在乳腺癌原发癌、转移癌组织及癌间质中高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

  • 标签: 乳腺癌 GLI1 复发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失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已接受过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3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培美曲塞500mg/m2d1,顺铂25mg/m2d1~3,每21天为1周期,接受化疗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2例(8.7%),部分缓解7例(30.4%),稳定9例(39.1%),进展5例(21.8%);有效率为39.1%;临床获益率为78.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5个月(3.9,9.1);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8.7,18.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方案对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失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较好疗效和耐受性.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培美曲塞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诊断中意义。方法将105例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作为观察,其中轻型颅脑损伤65例,重型颅脑损伤40例;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排除神经系统疾病。采集两研究对象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结果健康对照、轻型颅脑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0±0.03)μg/L、(1.11±0.43)μg/L和(2.60±0.63)μg/L,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脑挫裂伤诊断及评估伤情程度辅助指标。

  • 标签: 血清S100B蛋白 脑挫裂伤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关系。方法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TM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然后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对照(168例)和ACS(201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基于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法基因测序技术,观察TM候选SNP位点基因型在对照和ACS分布。结果筛选出4个SNP,包括:rs13306848G/A,rs1042579C/T,rs3176123A/C和rs1042580A/G。在对照和ACS,rs13306848G/AGG基因型分别为128例(76.2%)和169例(84.1%),GA基因型分别为38例(22.6%)和31例(15.4%),AA基因型分别为2例(1.2%)和1例(0.5%);rs1042579C/TCC基因型分别为97例(57.7%)和131例(65.2%),CT基因型分别为66例(39.3%)和,63例(31.3%)TT基因型分别为5例(3%)和7例(3.5%);rs3176123A/CAA基因型分别为95例(56.5%)和125例(62.2%),AC基因型分别为66例(39.3%)和68例(33.8%),CC基因型分别为7例(4.2%)和8例(4%)。两间rs13306848G/A、rs1042579C/T和rs3176123A/C位点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P=0.143,P=0.222),且对照与ACS各亚相比,此三个位点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rs13306848G/A、rs1042579C/T和rs3176123A/C多态性与ACS及其亚均不相关。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目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华支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ITS-2序列分析鉴别方法。方法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采集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成虫,从成虫虫体分离并收集虫卵。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做对照虫种,按不同虫种和虫卵数分成5个实验,各组分别提取DNA,并扩增ITS-2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作同源性分析以确保为目标片段,根据PCR扩增产物电泳获得条带判定虫种。结果以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虫卵DNA为模板PCR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在400bp、500bp左右各显示一条明显条带;在以两种虫卵DNA混合液为模板PCR产物中,电泳图谱在400bp左右和500bp左右各显示明显条带。将测序得到两种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显示与GenBank中相应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序列高度同源。混入四种肠道线虫虫卵DNAPCR产物中,除目的条带外,无其他条带。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华支睾吸虫及扇棘单睾吸虫虫卵进行鉴别,且结果不受常见四种肠道线虫虫卵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两虫种鉴别检测方法。

  • 标签: 华支睾吸虫 扇棘单睾吸虫 ITS-2 鉴别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变化。方法:选择年龄≥60岁老年男性,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标准判断是否存在NAFLD.依据病史排除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人选NAFLD52例,年龄、体质量指数与NAFLD匹配肥胖非NAFLD70例(配对),非肥胖非NAFLD62例(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及生化指标。结果:NAFLD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配对、对照(P〈0.05)。NAFLD空腹血胎球蛋白A水平高于配对及对照(P〈O.05)。空腹血胎球蛋白A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r=0.168,r=0.161;均P〈0.05)。结论:老年男性NAFL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升高。其可能机制与血清胎球蛋白A所致胰岛素抵抗有关。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胎球蛋白A 胰岛素抵抗 老年男性
  • 简介:目的:探究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血管功能参数变化。方法入选对象为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老年病科接受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志愿者344例,其中正常对照124例,单纯高血压达标67例,高血压伴发合并症153例。所有入对象采用BPro?动脉脉搏波采集设备,结合A-PULSECASP?中心动脉压应用软件,采用改良型扁平张力法专利技术,实时监测无创中心动脉压,并检测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动脉反射波与收缩期巅峰之时差(PRT)等血管功能参数。结果高血压伴发合并症降压达标CASP高于正常对照(P<0.01),与单纯高血压降压达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中,降压达标与降压未达标两比较,前者CSAP明显低于后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积极控制外周血压有助于降低中心动脉压及改善血管功能,且中心动脉压与血管功能监测可以用于预测降压达标与否临床预后。

  • 标签: 高血压 中心动脉压 血管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microRNA-181b(miR-181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1receptor,IGF1R)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血管新生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s),传代培养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doublings,PDL),将PDL≤8HUVECs定义为年轻细胞,PDL≥44HUVECs定义为衰老细胞,并检测miR-181b和IGF1R在年轻(PDL8)和年老(PDL44)HUVECs中表达。PDL8HUVECs过表达或抑制miR-181b后,分别用MTS比色法、划痕(Woundhealing)和成管(Tubeformation)实验检测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成管等血管新生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法检测miR-181b对IGF1R转录后水平调控。此外,给予缺氧刺激,观察缺氧应激条件下miR-181b对IGF1R表达调控作用。结果过表达miR-181b可抑制PDL8内皮细胞增殖能力22%(P〈0.001)、迁移能力23%(P〈0.001),对成管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PDL8HUVECs比较,miR-181b在PDL44衰老内皮细胞中上调64%(P=0.046),IGF1R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39%和45%(P=0.004,P=0.014)。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显示miR-181b可与IGF1R3’UTR结合,但过表达miR-181b对IGF1R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在缺氧应激条件下,miR-181b可上调IGF1R表达(P=0.005)。结论MiR-181b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等血管新生能力,这一作用与miR-181b在缺氧应激条件下上调血管发育相关基因IGF1R表达相关,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MICRO RNAS 内皮细胞衰老 血管新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 简介:随着我国急速城市化和老年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和精神压力增加,高脂过食不良膳食习惯,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和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发病率急剧升高,危害人类健康。除了疾病模式改变外.医学模式也发生转变.从既往单纯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小区医疗服务,患者对医学诊治需求和期望亦大大增加.由此产生后果是过度拥挤现象——全球性医疗问题被衍生出来。

  • 标签: 床旁快速检测 传统检验室 心脏标志物
  • 简介:分析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及时间分布、影响因素,阐述了预防低血糖护理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胰岛素强化治疗 低血糖 护理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联合治疗7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单用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与双联抗血小板比较两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疗效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QCC活动开展前使用静脉留置针586例患者作为QCC前,QCC活动开展后637例患者作为QCC后,比较两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活动开展前586例患者中348例由我科低年资护士操作,穿刺成功率为86.49%,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开展后低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到95.24%,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后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QCC活动前,留置针使用率明显高于QCC活动前,敷贴下气泡、皮肤发红、敷贴卷边等发生率明显低于QCC活动前,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同时还提高了留置针留置时间和使用率,降低了敷贴不良情况发生率,对促进护理技术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品管圈 低年资护士 静脉留置针 穿刺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8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每组43例。对照给予常规护理,观察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护理满意率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P〈0.05);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患者(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患者有显著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十二指肠溃疡 健康教育 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由单一术扦实施外科手术治疗HOCM忠并75例,刃性47例(47/75,63%),女性28例(28/75,37%).年龄10—66(42.92±15.07)岁,术前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6.98±42.69)mmHg(1mmHg=0.133kPa)、令=部患行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室壁确切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二尖瓣成形术9,主动脉瓣置换术2,三尖瓣成形术3,先心病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全组体外循环时间66—258(J33.00±39.83)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5—157(84.71±25.85)分钟,机械通气时间8-396(2447±44.78)小时,术后住ICU时间1-27(299±3.23)天,术后住院时间6—35(10.20±5.31)天,术后胸腔积液12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外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片心房内径(37.31±4.34mmvs43.50±5.89mm,P=O.000),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2.31±7.00mmHgvs86.98±42.69mmHg,P=0.000),室间隔厚度(15.41±5.00mmvs22.34±6.20mm.P=O.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动能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50例)和对照(50例)。对照采用内科综合治疗非抗病毒疗法,观察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存活42例,观察存活48例,观察存活率高于对照,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治疗后ALT、AST、HBV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崇。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