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活血化瘀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摘要总结了几种常用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相关一些研究。同时,还简要介绍了这几种活血化瘀药物一些作用机制。

  • 标签: 丹参 川芎嗪 活血化瘀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脑血管病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神经影像医师读片,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发现颅内血管性病变75例,其中60例为颅内动脉瘤,10例脑动脉硬化,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5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次扫描16cm容积数据采集,实现脑血管病cT平扫、脑血管造影及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病 320排CT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电极植入术,术前采用1.0TMR和3.0TMRT2加权靶点扫描,在直视下行靶点直接定位。手术前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UPDRS)及BurkeFahn-Marsden运动障碍评分(BFM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前帕金森病患者UPDRS:药物"关"状态25-80分,平均55分;药物"开"状态19-53分,平均34分。术后在开机情况下UPDRS: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分,改善率60.0%;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分,改善率44.0%。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BFMs平均改善率55.0%。41例患者术后症状迅速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及异动症消失。结论DBS能明显改善M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运动障碍疾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颅内动脉瘤(A)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结果。IA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临床研究。IA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IA(AIA)。IA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海绵窦 动脉瘤 海绵窦瘘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一种安全、有效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87例次CAS临床资料。结果8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中51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3例出现栓子脱落导致动脉到动脉栓塞,1例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1例留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1.1%,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术后对87例患者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1例出现有症状性再狭窄,6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出现再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为8.1%,卒中再发率为1.1%。结论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方法,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小胶质细胞。

  • 标签: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分化 C6胶质瘤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脑红蛋白(Ngb)高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将重组Ngb腺病毒载体立体定向注入大鼠脑内,使Ngb高表达,然后以Feeney's自由落体方法施以局灶性中度脑损伤,通过TTC染色和HE染色观察创伤性脑损伤程度是否减轻.结果Ngb高表达组创伤性脑损伤灶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而且伤侧海马CA1区细胞丢失减少,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脑组织内高表达Ngb可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程度,即Ngb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红蛋白 创伤性脑损伤 腺病毒载体 神经保护剂
  • 简介: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急诊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进入急诊科新护士28设为对照组,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进急诊科新护士31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培训方法,实验组在传统培训基础上接受同伴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护士在知识、技能、奖惩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结果:实验组护士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得分和受表彰例数均高于对照组,投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有助于提高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

  • 标签: 同伴教育 护士 规范化培训 急诊科
  • 简介:目的探讨非典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桥小脑角区非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颈静脉球瘤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包括4例孤立性纤维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黑色素瘤、4例室管膜瘤及1例脑脓肿。除黑色素瘤及室管膜瘤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术前常误诊为听神经瘤或脑膜瘤。除外1例孤立性纤维瘤行次全切除及1例脑脓肿病例行大部分脓肿壁切除,余病例均全切除;术后随访6月,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及病变复发。结论桥小脑角区疾病展现多样性病理特征,熟悉该区疾病组成,可减少术前误诊率。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占位性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方法:以某校155名护理本科生为教学对象,选择2006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实验组,201)5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结果:实施届,实验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设立项目、创设问题情景与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陛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 标签: 护理学基础 创新能力 学生 培养
  • 简介:目的研究大蒜素(allic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前1w实验用SD大鼠预先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腹腔注射,每天一次持续7d,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后24h通过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梗死体积和正常神经元计数评价大鼠脊髓组织损伤程度.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后肢功能评分以反映损伤后运动功能.损伤后4h和24h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和线粒体ATP变化,讨论大蒜素保护作用与线粒体信号通路关系.结果大蒜素能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结论大蒜素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发挥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线粒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改变,分析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至2012年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19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改变,患者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于发病0.5—1天内做常规床旁心电图检查,其中有128例患者在1~3周内进行2~4次心电图复查,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异常心电图128例,总异常率达65.1%,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包括复极异常、节律异常、传导异常、房室异常,其中又以复极异常中ST—T改变在心电图异常者中所占比例最高,占47.7%,其次是心律失常,占25.0%。脑干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最高(83.3%),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次之(80.6%),小脑出血组最低(22.2%),不同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异常发生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特定部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失衡及脑、心血管病变存在共同病理基础因素有关,对于各种心脏异常发生,临床医师应根据心电图检查所见,给与足够重视,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 心电图异常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SEGA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经胼胝体路8例,经额叶皮质路4例。结果肿瘤均获全切除;本组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9~112个月,无肿瘤复发,平均KPS评分为85分。结论SEGA是一种少见神经上皮良性肿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并发;易发生于男性儿童,以侧脑室多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肿瘤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结节性硬化症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全病因死亡第一位,如何降低脑卒中死亡和残疾,是目前研究热点。丁苯酞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通过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阻断缺血性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用和保护机制。

  • 标签: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 保护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H)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CEIH病人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行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病灶切除术。结果9例病人均达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瘤1例,余未见异常血管。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余均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一1年,均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类似肿瘤出血而临床呈反复发作、慢性扩展特征病例,应考虑CElH可能,手术全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内血肿 隐匿性血管畸形 病理特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是一类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治疗选择。但如何让NSCs在复杂信号网络调控中实现有序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目前研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对涉及NSCs增殖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信号通路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自我更新能力 少突胶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6例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学习美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及监管模式,为建立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制度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美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及监管模式进行研究。结果:美国护理硕士高级实践护士方向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且执照注册机构、评审机构、认证机构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共同监管高级实践护士培养过程和质量。结论:建议我国明确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相衔接专业护士类资格,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确保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有效衔接。

  • 标签: 护理学专业学位 高级实践护士 职业资格 监管模式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