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认识王琛是因为他的《地球的表情》,他镜头下那宁静纯洁的雪山、广袤丰美的草原、深邃凝重的高原、浩淼无际的大海以及绿意勃勃的湿地……那种“美”是单纯肃穆的,震撼心魄的。在王琛的影像帝国中,“美”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不管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之美还是人文的纯真之美,又或者是建筑的力量之美……在每一张片子中,观者都可以发现地球上某个角落的奇异风景以及带来的视觉冲击,更能通过图片视角感受到其中的诗性隐喻和富于哲理的韵味调调。

  • 标签: 地球 表情 视觉冲击 诗性隐喻 “美” 大自然
  • 简介:关于"旅游是什么"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采用演绎逻辑或历时分析。通过访谈收集62位社会大众对此问题的回答,并使用内容挖掘分析法提取高频词后,本文发现,旅游的核心构成是时间、空间与体验;旅游的本质动机包括放松、体验、猎奇、享乐、社交与审美。本文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消费者建构不同的旅游类型,具体包括享乐型旅游、体验型旅游、生活型旅游和消费型旅游。对文本进一步批判性分析又发现,社会大众建构的旅游是被体制化的,旅游所追求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体现在旅游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以及对旅游行为特征的刻板印象。

  • 标签: 旅游 本质 社会大众视角 反思
  • 简介:在多国、多维视角下考察了与星期四有关的民俗,探究了星期四文化的起源、内涵、礼俗互动、地理差异和历史变迁。首先,就其源起而言,世界多地同源,始于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并渐增神话色彩。其次,宗教和传统不断给星期四注入了新的内涵,多重仪式具有敬神、聚众、教化、怡情等多种功能。另外,自下而上催生了与星期四相关的制度变迁,继而带动了民间风俗的流变。此外,近年来星期四风俗的娱乐休闲色彩和商业色彩日益增加,中国受全球化影响呈现出相似倾向,但值得思考如何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星期四文化。

  • 标签: 星期四 自然崇拜 宗教信仰 礼俗互动 娱乐休闲 商业文化
  • 简介: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 标签: 集体记忆 地方 景观 仪式 旅游
  • 简介:大禹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大禹平治水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使得土地重新恢复,农业耕作生产得以继续发展,众民安居乐业。大洪水发生期的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与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的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 标签: 大禹治 水陶寺遗址 王城岗遗址
  • 简介:城市休闲化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本文利用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5个城市为例,选取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等4年的数据,在对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的方法对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辨析。研究发现,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潜力略高于东部地区;从贡献角度看,2003年-2012年期间,促进城市休闲化水平提升的要素经历了由特色资源和基础环境向休闲产业以及休闲产业与居民消费依次演变的发展轨迹;从要素潜力看,基础环境要素富有弹性,休闲产业和特色资源要素缺乏弹性,居民消费要素居于二者之间。

  • 标签: 城市休闲化 要素贡献率 要素贡献弹性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 标签: 金融排斥 研究进展 金融地理学
  • 简介: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资源,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开发对解决我国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产业”的视角出发,基于节事资源的集聚效应,按照“消费人口分析-产业资源的创意开发”的逻辑,对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开发的路径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从需求、认知、行为三方面进行;根据所属地域空间的不同,节事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的模式有属地式与飞地式两种;根据产业融合原理,节事资源旅游业开发的总策略是走产业融合之路,即发展节事旅游产业,并且要针对不同的节事资源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策略.

  • 标签: 节事资源 集聚效应 产业融合
  • 简介: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学术背景:我大学本科专业是日语,毕业后留母校日语系任教,后赴日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并完成了博士课程。由于憧憬中国传统文化,在结束了较长时间的日本留学生涯进入中山大学任教后,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博士课程,并取得了博士学位。鉴于我个人的学术背景还是以日语、日本文化为中心,因此,我选择从他国文化,即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文化视角,回望中国传统文化。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 他者 中山大学 中国古典文学 博士学位
  • 简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郑市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结合传统民居保护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新郑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结构构造、造型与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当地具有地域特点的营建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为新郑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新郑市 传统民居 地方性 营建技术
  • 简介:随着城市成为积累的场所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以复兴城市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揭示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条件和特征。,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治理演化的一般进程,并借助规制理论关于积累体制和规制模式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治理转型的实质是为了在城市尺度上使规制模式更好地适应积累体制的变化。根据这一思路,以武汉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和条件,即武汉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相对落后。以及国家和湖北省治理格局的转型为其提供的空间和支持,并揭示了武汉城市治理转型如何通过市区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以及多中心格局的构建,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体制的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复兴。

  • 标签: 城市复兴 复兴武汉市 武汉市例
  • 简介:作为甲午中日议和的首度谈判,广岛谈判因日方宣称中方使节"全权不足"而破裂,令清政府陷入了相当被动的局面。参考国际法著作可以发现,广岛谈判时中方的全权证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国际惯例不符。其表层原因在于清朝官员不熟悉国际法,深层原因在于清廷高层不愿放权。当时的局势,则让日方抓住"全权"问题不放,刻意促成谈判破裂,这与十年前的天津谈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标签: 甲午战争 议和 广岛谈判 全权证书 国书
  • 简介:君士坦丁堡曾是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于君士坦丁一世时期奠基为帝国的首都。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的众敌环伺的危局以及君士坦丁堡所处的战略位置是君士坦丁一世在确定离开罗马、在东地中海建立新首都之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其选址标准在本质上根植于晚期罗马帝国防御体系重建的内在逻辑之中,君士坦丁一世的个人作用有其地位,但不是根本原因。君士坦丁堡落成之后,帝国各地资源倾注于此,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地位也逐渐上升,并成为东部地中海世界的新中心。

  • 标签: 君士坦丁堡 晚期罗马帝国 防御体系 地中海世界
  • 简介:营村三山国王信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三山国王信仰是宗族整合的中心,族老是信仰和乡村的主导者。改革开放之后,营村三山国王有过三次重修。第一次发生在1988年,是“超自然能力者”(童身)主导下完成的。第二次发生于1997年,在营村干部主导下完成。第三次发生在2006年,由个体富商温贤倡导完成。改革开放后庙宇的三次重修与时局的变化存在着契合关系,表明乡村庙宇(民间信仰)与传统权力格局可能没有大关系,但却与新时期权力格局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民间信仰 乡村精英 三山国王 营村
  • 简介:汉匈间的军事行动显示,汉初地处北部边疆的九原地区大部分辖域仍在汉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汉廷于此地设置了一系列重要城邑。汉初,中央在此应未设置郡级行政建制,这些城邑很可能东属云中郡管辖。直至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击匈奴、收"河南地"、置朔方郡时,该地区很可能才析自云中郡而设置为五原郡。北部边疆地区在汉代的交通与军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军事竞逐的核心区域。

  • 标签: 汉初 北部边疆 郡县设置 汉匈关系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不可避免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进新文化创造,创造的新文化是为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新文化 演进 社会功用
  • 简介:历史记载的“方腊”在《水浒传》中因为艺术加工的原因出现了传承、类误与膨胀等三种类型的继承与演化。而方腊民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成全“梁山泊好汉”忠义的需要及《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出现继承与演化的原因。归根到底则是作者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历史史料在文学创作中被重构。

  • 标签: 文献 水浒传 方腊
  • 简介:"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是新阶段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具有人本化、一体化、协调化、融合化和文化化等特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对石漠化片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助推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多措并举,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增强县城集聚辐射功能;依托交通干线,加快建设一批中心城镇;结合生态移民,建设"无土安置型"社区;结合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社区,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区域发展 扶贫攻坚 特困连片地区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 简介:1940年后,根据地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为巩固社会秩序、保障部队供给,中共加强了粮食征收力度。此举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和抗拒。为解决矛盾,中共在征收方式上先后诉诸村干部调查、群众监督、派遣工作团、民主评议和开群众大会等办法,有效抑制了征粮中实际出现的命令摊派、隐瞒包庇、徇私情和干部贪污等问题,假报可耻、拒交受罚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国家取得了控制和汲取农村资源的压倒性胜利。然而,这种公权力的扩张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非一种常态化的现代方式,而是以农民丧失自主行为能力为代价的。这种国家与农民的不对等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成为新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框架和政治底色。事实证明,革命取得胜利后,极易陷入过去的窠臼。如何避免"黄宗羲定律",走出历史的"三峡",建立正常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公粮征收 国家与农民关系 现代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