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与侵袭性淋巴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和套细胞淋巴各1例;7例惰性淋巴,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与惰性淋巴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的18F-FDG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18F-FDGPET/CT有助于淋巴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 标签: 胃淋巴瘤 18F-2-氟-2-脱氧-D-葡萄糖 PET/CT 惰性 侵袭性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GIST患者38例,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GIST患者术前无1例确诊,良性14例,恶性16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8例。体直径2~13cm,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98%,CD34阳性率89.5%。3例首诊已出现转移,38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镜下形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等因素有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素治疗黄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对120例黄色患者予以肝素注射治疗,并同时降血脂、血糖治疗,密切观察病灶区域注射后反应,同时临床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长期观察(一年以上)是否有复发。结论注射后均有短期注射后刺激反应,比如水肿、部分病例有局部出血症状。随访12个月有11例20只眼未完全消失黄色。结论肝素治疗黄色疗效确切。

  • 标签: 黄色瘤 肝素
  • 简介:烟雾病合并动脉的形成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临床上多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也可表现为脑缺血,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等诊断。根据动脉的部位不同可分别采取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栓塞等治疗方法,其长期疗效仍需探讨。本文就烟雾病合并动脉形成的可能原因、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加以阐述,以期增加对MMD合并动脉的进一步了解。

  • 标签: 烟雾病 动脉瘤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行性脑转移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9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先行性脑转移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中SCT平扫共检出患者26例,病灶55个;SCT增强扫描共检查患者29例,病灶69个;CT增强扫描比平扫多发现约10%的阳性病例,多发现病灶个数约20%。病灶中无周水肿者13个(约19%),周水肿明显者50个(约72%),周轻度水肿者6个(约9%)。结论头颅CT增强扫描可以增加转移灶的检出,多发或多种形态并存的强化灶、周水肿明显是其特征性表现。

  • 标签: 脑转移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 简介:患者男,41岁,农民,反复间断咯血15年,大咯血2d于2011年2月16日入院.患者15年前出现少量咯血,X线胸片发现左上肺阴影,诊断肺脓肿,治疗0.5个月,咯血停止.此后每半年至1年发生咯血,每次持续7~10d,总咯血量100~200ml,每次均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咯血消失.平素一般情况好,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无乏力、纳差、盗汗等.本次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咯血,初2~3d每日20~30口,近2d每日咯血300~400ml,,院外治疗无效,诊断肺结核转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肺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查体:T36℃,P100次/min,R18次/min,BP137/80mmHg.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唇无紫绀,呼吸平稳,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100次/min,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

  • 标签: 肺内畸胎瘤 少量咯血 药物治疗 入院查体 肺呼吸音 左上肺阴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DOG-1阳性39例。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颅咽管是一种源于颅咽管鳞状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重,肿瘤不全切除基本上都会复发,因此,颅咽管只有全切除才能有助于减少肿瘤复发率。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内分泌替代治疗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肿瘤全切除率越来越高,病人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但颅咽管的手术仍是神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道间质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道间质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超声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道间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道间质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大型听神经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侧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62例(89.0%),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3%(168/182),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9.8%(127/182)。术后死亡4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48例中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9.5%(43/48),较同期未监测患者面神经保留率(70.0%,14/20)明显提高(P〈0.05)。146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121例(82.9%)。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手效果确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 标签: 大型听神经瘤 显微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17例CT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7例中位于右后上纵膈2例,右后中上纵膈3例,右后中下纵膈3例,右后下纵膈1例,左后中纵膈3例,左后中下纵膈3例,左后下纵膈1例,双侧后中下纵膈1例。肿块平均大小6.3cnm×4.3cm(2.3cm×2.0cm~12.6cm×4.0cm),CT平扫显示肿块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楚9例;肿块密度不均匀13例,密度均匀4例,肿块内见砂粒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10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邻近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6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7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肿瘤越过中线6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5例,包绕主动脉3例,肋骨侵袭破坏3例,肋骨受压变形2例,胸椎受侵破坏2例,沿脊柱旁突入上腹部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10例,骨转移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CT增强扫描14例,不均匀强化11例,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3例,平均CT值36(20—56)HU;中度强化8例,平均CT值53(36~74)HU;明显强化3例,平均CT值70(56—88)HU。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7例,肿块内见多囊状改变6例。结论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 标签: 纵膈 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错构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方法复习文献资料回顾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肾错构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45例术前均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CT检查、22例术前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22例行患肾切除、11例行肾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剜除术。结论超声、CT、IVU对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体大于4cm、肿瘤短期内体积增大症状明显、不能排外肾癌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强调其有恶变的可能,应进行长期随诊。

  • 标签: 肾错构瘤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鼓室胆脂的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体会。方法对34例上鼓室胆脂病患进行上鼓室开放手术,根据胆脂侵蚀范围进行处理。若胆脂未累及砧关节和锤,则仅单纯摘除胆脂,保留听骨链的完整。若胆脂累及砧关节和锤,则在清除胆脂后,再清除病变的砧骨和锤骨,并在镫骨头与锤骨柄之间通过人工听小骨架桥对听骨链进行重建,同时采用乳突皮质骨重新建立上鼓室的外侧壁及颞筋膜修补鼓膜松弛部位的穿孔。结果随诊1-3年,34例病患鼓膜松弛部和上鼓室外侧壁愈合良好。术后患者气骨导差平均为28.1dBHL,较术前有所提高。所有病例声音的传导功能得到保留或恢复。听力基本稳定,无内陷袋和胆脂的复发。结论在早期治疗上鼓室胆脂时,需依据胆脂的侵蚀范围切除上鼓室胆脂,这不仅能彻底的清除上鼓室胆脂病灶,还能保留及恢复患者原有听力。

  • 标签: 中耳 胆脂瘤 鼓式成形术 听小骨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年3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蝶骨嵴脑膜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16例,好转3例,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术前应的熟练掌握颅底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酌情处理肿瘤毗邻的重要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外阴上皮内变(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近20年来,VIN的发病率从1.1/lO万上升至7/10万,尤其是在35-4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1]。VIN有一定的恶变潜能,据统计,VIN进展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的几率约为15%~25%[2]。由于VIN和SCC的发病率较低,国内尚无常规的筛查策略。本文就ⅥN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及预后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 标签: 外阴上皮内瘤变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 外阴癌前病变 不典型增生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通过开放式和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上鼓室胆脂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2006.3-2011.3间手术、随访至少12月的45例上鼓室胆脂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和12例完成完桥式鼓室成形术的病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不少于12个月,干耳时间4~6周。移植鼓膜一期愈合54例。2例植入的PORP脱出,改为植入钛合金听骨。1例施行完桥式手术者于面神经隐窝处复发,改行开放式手术。术后纯音测听气骨导间距≤10dB者占42.1%,11~20dB者占24.6%,21~30dB者占22.8%,≥31dB者占10.5%。结论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的检查结果和术中病变范围的确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选择开放式手术,而对于范围相对局限的病例选择完桥式鼓室成形术,在根除病灶的基础上保存或提高听力,是较佳的优化治疗选择。

  • 标签: 胆脂瘤 中耳 鼓室成形术 听骨链重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