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度混合痔 行 括约肌侧切术 加 外剥扎治疗的临床 效果。 方法:将 200 例重度混合痔患者行随机法分组, 2 组各 100 例。采用传统外剥扎术治疗控制组,而实验组采用 括约肌侧切术 加 外剥扎治疗 。比较两个组别治疗情况。 结果:两个组别并发症率对比发现实验组更优, P<0.05 ,说明差异显著;但二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未表现出差异( P>0.05 )。 结论:重度混合痔 行 括约肌侧切术 加 外剥扎治疗 效果良好,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重度混合痔 内括约肌侧切术 外剥内扎 临床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镜表现及镜下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镜表现、病理特征及镜下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的病变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颅表皮样囊肿发生率占颅肿瘤 1% ,以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 颅表皮样囊肿与女性接近,但多见于 20-40 岁人群,随着近年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临床针对 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得到质的进展,手术作为治疗该病主要首选,在内镜及显微手术辅助下可全面切除病变组织,达到保护神经功能目的,本文针对 颅表皮样囊肿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进行论述,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 内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颅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70 例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 35 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35 例采取综合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 1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四个维度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2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71% ,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 P < 0.05 )。 结论 颅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 标签: 颅内肿瘤 综合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我国目前针对颅肿瘤的治疗方案一般采取的就是只有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就尽最大的能力将其肿瘤进行手术切除,这是目前临床当中对于治疗颅肿瘤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因此在手术前的 CT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见的颅肿瘤的 CT 表现进行简单的论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住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镜系统用于上消化道镜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镜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镜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镜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镜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镜系统后Olympus镜系统的顺序进行上消化道镜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镜系统进行器械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新型便携式镜系统单人操作时,展开和收纳用时分别为(110.24±8.93)s和(91.33±11.59)s,戴镜一次性保护套用时(233.48±17.06)s。器械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镜系统的水气吸引性能不如Olympus镜系统,吸引400 mL生理盐水所需时间为(56.44±5.18)s,用时多于Olympus镜系统(型号GIF-Q260)的(33.71±3.56)s,但本新型便携式镜系统吸引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吸引量>400 mL/min);其他性能(包括整机密封性、活检通道、镜身坚柔、旋钮操作、镜身弯曲度、视野范围)与Olympus镜系统相当。图像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镜系统的性能(包括图像清晰度、图像变形及失真、图像颜色分辨率、图像照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与Olympus镜系统相近。安全性评价方面,仅使用Olympus镜系统操作时有1头猪出现恶心症状,使用新型便携式镜系统操作时的10头猪未发生呕吐、咽喉部出血、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结论新型便携式镜系统展收方便,操作安全性好,镜操作性能和有效性与临床常用镜系统相当,不足之处在于水气吸引性能略差于临床常用镜系统,但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可以满足上消化道镜检查。

  • 标签: 安全性 有效性 动物实验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便携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切开复住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 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间 来我院就诊 的 80例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 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实验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 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实验组 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实验组 40例患者发生创口局部渗液、感染、皮缘局限性坏死的机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 P>0. 05,但跟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2. 50%,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50% ), P<0. 05。结论 : 对跟骨关节骨折移位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植骨术 跟骨关节 骨折移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胃低级别上皮瘤变(LG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镜中心术前筛查的175例患者证实为胃LGIN的255例病变纳入研究,并进行内镜下RFA,关注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追踪其复查随访结果。结果255例病变均成功完成镜下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治愈率分别为91.3%、90.8%、89.4%、88.2%、86.5%,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结论镜下RFA是治疗胃LGIN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门诊治疗的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后感染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发生的相关性,为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400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胰及胰的严重程度,将入选患者分为无胰组250例,生化组98例,B/C级胰组52例,统计其术后感染及胰发生情况,分析其细菌感染与胰发生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中,无胰组细菌感染率为4.00%(10/250),生化组细菌感染率为18.36%(18/98),B/C级胰组细菌感染率为90.38%(47/52)。三组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级胰组中,B级胰患者40例,细菌培养阳性36例;C级胰患者12例,细菌培养阳性11例;B、C级胰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B级胰15例,合并C级胰9例;术后1周后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合并B级胰21例,合并C级胰2例。各期胰患者的细菌谱无明显差异。结论细菌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发生的危险因素,且细菌感染出现越早,胰发生程度越严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细菌感染 胰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容易诊、误诊的肠梗阻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1例宫颈癌放疗后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患者的放疗剂量、梗阻症状、手术方法及效果,根据治疗效果分析梗阻类型及处理对策。结果21例患者均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出现肠梗阻,初次判断均为直肠梗阻。首次均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15例患者成功解除梗阻症状,而6例患者未能解除梗阻症状,遂行二次手术探查。6例患者中,4例为直肠梗阻合并回肠中、末段梗阻,行回肠双腔造口术;另2例为单纯性回肠末段梗阻,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部分肠管旷置术。二次手术后均顺利解除梗阻症状。结论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发生的肠梗阻中,直肠梗阻占多数,但存在回肠中、末段部位梗阻的可能性,手术前应完善检查,避免诊、误诊,根据梗阻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疗 肠梗阻 二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18~80岁;(2)病理证实为直肠癌;(3)肿瘤距肛缘<10 cm;(4)采用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排除既往有结直肠癌手术史者、合并远处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者以及急诊手术、严重腹腔粘连未行微创手术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的6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8例(62.6%),女性238例(37.4%),年龄(61.9±11.3)岁,应用新辅助放化疗者68例(10.7%),采用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S)123例(19.3%),应用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15例(2.3%)。了解本组患者术后吻合口发生情况,并根据2010年国际直肠癌研究组制定的吻合口定义进行分级:A级:不需介入性操作治疗;B级:需要介入性操作来治疗,但不需手术治疗;C级:需行手术治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并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38例(6.0%)出现了吻合口;吻合口分级:13例(2.0%)为A级,19例(3.0%)为B级,6例(0.9%)为C级。出现吻合口和非吻合口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5%和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和87.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9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11)、手术时间长(P=0.042)、肿瘤距离肛缘≤5 cm(P=0.012)及术中出血量多(P=0.048)与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相关(均P<0.05)。手术方式是否为NOSES手术与吻合口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7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03, 95%CI: 1.37~7.14,P=0.010)、手术时长≥180 min(OR=2.04, 95%CI:1.03~3.99,P=0.040)、肿瘤距离肛缘≤5 cm(OR=2.56, 95%CI:1.28~5.26,P=0.008)是患者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男性、肿瘤距肛缘距离近、手术时间长是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中需注意防治。

  • 标签: 直肠肿瘤 机器人手术 并发症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