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安全性,但PFNA固定治疗可缩短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PFNA固定 ALP固定 老年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目的调查医科院校与非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B),探讨各自存在的营养问题及其营养教育需求和可行的教育模式。方法随机选取重庆市的医科院校和非医科院校各1所,在每所院校中随机选取40名大学生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同时,在2所院校中各随机选取6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无论医科院校还是非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都较匮乏,获取营养知识的渠道有限,且非医科院校更为突出。大学生均存在较多营养误区和不良营养行为。医科院校高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年级好,但仍有许多不良营养行为。大多数大学生愿意接受营养知识教育。结论医科院校与非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KA-B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对营养教育的需求较大。高校应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加大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力度,从而促进大学生营养观念的改变,进而使其养成健康的营养行为,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

  • 标签: 大学生 营养 知识 态度 行为 定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贝那普利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分两组,常规治疗组应用心内科常用治疗方法;贝那普利组增加贝那普利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贝那普利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前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差异不显著,贝那普利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和心功能,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贝那普利 不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配合关节活动训练在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后期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单纯接受关节活动训练,观察组在训练的同时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关节活动训练可明显改善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增大关节活动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中药熏洗 关节活动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增强型体外反搏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采用一次性切除手术方法,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同时行固定植骨融合术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结论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必须进行脊柱重建,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 脊柱稳定性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较之前显著减少,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效果更为理想,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给予西医联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 标签: 不稳定性心绞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西医药物 联合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PFLP)及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各30例,分别采用PFNA、InterTan及APFLP内固定。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最小、手术时间最短,InterTan组次之,APFLP组术中出血最多、手术时间最长(P〈0.05);PFNA组与InterTan组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均小(/少)于APFLP组(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FLP组总并发症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PFNA组和InterTan组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APFLP及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均适用于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但PFNA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成为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首选。

  • 标签: 髓内钉 钢板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不稳定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二维B超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疑似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二维B超进行诊断,然后进行病理学切片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2例患者经过二维B超诊断之后有41例患者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而通过病理切片诊断有49例患者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其中3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两种诊断方式共同诊断结果,二维B超诊断的准确率为71.43%;其诊断特点主要表现为瘤体内血流信号低、有钙化信号、边界不清及回声低。结论临床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可采用二维B超进行诊断,其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不过也存在一定漏诊率,临床应酌情使用。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二维B超 诊断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减暖肝煎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加减加减暖肝煎胶囊,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25%,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暖肝煎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加减暖肝煎胶囊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文选取我处于2016年08月~2017年08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开展治疗过程,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内皮功能发挥功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采用一次性切除手术方法,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同时行固定植骨融合术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结论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必须进行脊柱重建,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 脊柱稳定性重建
  • 简介:目的通过评价锥体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影像改变,探讨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牙(牙合)面畸形患者的髁突骨改变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2年初诊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咬合紊乱/牙(牙合)面畸形且有半年/1年追踪资料的患者共113例,其中103例为双侧病变,10例为单侧病变,共计216侧关节,年龄10~40岁,平均年龄(20.6±6.0)岁.获取CBCT影像资料评估随访半年和/或一年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结果初诊时髁突表面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25.6%,一年后为2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45.6%,一年后为2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髁突表面光整者,骨质较为稳定.相反,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内骨改变进展可能性较大,一年后骨质趋向稳定.

  • 标签: 锥体束CT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髁突骨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案治疗并对比。结果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有效率(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48/64),差异显著(P<0.01)。且,试验组患者手术、术后骨痂出现及愈合时间等手术各项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可加速患者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应广泛推广。

  • 标签: 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 闭合复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效果